才高词盛 富艳难踪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色彩意蕴探析
2018-08-09■/
■/
重庆育才中学
一、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呈现颜色的冲击力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有大量描摹景色的诗句,与后世山水诗中清一色呈现出淡淡的水墨画的意象不同,甚至颇为近似隋代兴起的色彩浓艳而描摹真实的青绿山水图。诗人善于运用互补色的对比,选取自然景色中的色彩,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冲突,多次出现“绿、碧”与“红”、“绿”与“白”、“红”与“紫”等色彩鲜明的照应,勾勒出一幅宛如油画般的山水诗景象,晋宋之际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言“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谢灵运本身也是一个山水画画家,因此也更懂得以色彩美来反映锦绣山川。
(一)原阪芙绿柳,墟囿散红桃。(《从游京口北固应诏》)
绿柳映红桃更添春色,绿与红是对比感非常强烈的颜色,不小心就会写得俗,而谢灵运选取“柳”与“桃”两个灵动的意象,柳绿桃红,虽浓笔重彩却有明媚如画之感,彰显昂扬的生命力。无独有偶,“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入东道路》)高坡洼地里,枸杞枝繁叶茂,一片浓绿;村落园林内,生机盎然,一树桃红。枸杞和桃花的鲜明对比使乡间新鲜气息扑面而来,而空间的变幻也使色彩搭配变得更加直观。使诗中“情感仿佛都被着色”,此二诗中,都用了大红大绿的颜色描写景物,柳绿桃红的鲜明感和直观感给人明朗热烈的感觉,事实上这也正是谢灵运想要在此二诗中所传达的情绪,此时谢灵运重入仕途,希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是宋文帝仅仅把他当作朝廷的风流文雅的点缀,因此在《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中,尽管通篇用了大量词句对宋文帝进行了歌功颂德式的赞扬,但是却在末尾表示自己的志向仍是归居山林;而《入东道路》一诗是谢灵运因不满身居虚职而整日游山玩水,目无纪律,在宋文帝的强烈暗示下主动辞职,这是在辞职回家途中所作。尽管二句有相似之处,同样彰显出浓烈的色彩对比之感,但是第一首仅仅只是写春光明媚之境,而第二首更多的是诗人轻松愉快心情的彰显。
(二)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
有的诗人善于运用某一种颜色,因而有意无意忽略掉了画面中其他颜色,而谢灵运善于搭配不同颜色,就像这句“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绿和紫,搭配在一起,而且是包含于初篁和新蒲之中的初生的色彩,给人一种奇异的感受。绿色空灵清新,紫色带着高贵和傲骨,二者搭配,在色彩的张力中很好的控制了画面的平衡。
(三)山桃发红蕚,野蕨渐紫苞。(《酬从弟惠连诗》)
所谓“物有天艳,精神色泽,溢目气表。”(陆时雍)“红”“紫”给人以艳丽之感,呈现一派晚春靡丽风光,如果说仅仅以景写愉悦之情,显然有点过于重彩,画面太过浓烈,但是诗人话锋一转,“嘤鸣已悦豫,幽居犹郁陶”,独自一人居住的忧伤,与朋友亲人的离别在这样一番春色下显得更为凄凉,以乐景衬哀情很好地稀释了过于浓艳的画面,也避免了一味写萧条之景而带来的画面枯燥,使整首诗的单调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弥补。
(四)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晚春一望无际如碧玉般翠绿色的原野,囤聚在原峰之上的变换着的各种形态的朵朵白云,两种颜色的搭配和对比给我们的感受是清新纯净,地上是碧绿的原野,高山岩石上屯集着白色的云朵,一高一下,俯视、仰望视觉角度的切换,呈现天高地阔,表现诗人心情开阔舒朗,没有一点陈杂。具有动态的特征的白云,给人一种躺在原野上观看天空山峰瞬息万变的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美感和惬意。
二、渲染山水,契合人心——色彩的融合性
谢诗极为擅长在笔下为景物创造光影的境界,使得读者的审美联想也不由得追光跟影,乃至淡忘了诗中的景物。头脑中的景物随着诗文渐渐变得失去形色,融化在无际的光中,产生澄净清明、幽寂无边之感。可以说,这光的世界及其特征表现,正是谢灵运对自然之美的神化,也正暗示着他在山水中所得到的哲学的启示。石上清獭、梢头滴露,透映着山峰落照和空中月华,明净晶莹。返照泛衍,仿佛那石那树,乃至世间的一切都变得透明,销融其形,构成弥沦无际的光的世界。两句写景总是抓住对光反应最典型的景物形象,构成一个空明灵寂的境界。谢灵运的诗中有一些颜色是隐藏在诗句当中的,没有具体点明颜色,但是却展现出了丰富的色彩画面。
(一)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林壑渐渐聚敛起昏暗的暮色,模糊不可分辨,云霞慢慢消散在晚霞之中。这时诗人将镜头拉近,微波荡漾的湖面上,菱蔓荷叶重重叠叠,光色互相照应、互相纠缠着的菖蒲稗草随着水波的晃动相互依偎,呈现出一派朦胧而又宁静的气氛。
(二)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
山崖是陡峭的,甚至是呈俯视状的,射在崖壁上的阳光逐渐下移,有一种像水一样倾泻下去的留不住的匆忙感受,这句诗格外生动地显现出诗人宁谧的心境,因为他要注意这崖面上光阴的流逝,那种寂然忘我的状态,恰是诗人某种心境的映照。谢灵运是皈依佛教的,也受到净土宗的深刻影响,这种空明灵寂的境界,恐怕也是其心灵中净土的一种外在的投射。
(三)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初去郡诗》)
田野平阔,沙岸洁净,秋高气爽,明月当空,充满朦胧气氛,一片明净无俗尘,令人联想起“唯见江心秋月白”,此二句都有静寂之感,同时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野旷秋月图,令人想到沙岸洁净的白色,天空中的蓝中带黑,明月澄黄而奶白的月色,泉水的碧青色,林间落英的粉紫色……尽管未直接用色彩点明,却把数种瑰丽之色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并不觉得纷繁,反而被诗中的静寂氛围所笼罩。这里除了诗人高超的技巧外,也是诗人内心舒畅之感的外现,表现辞官还乡内心的欣喜之情,这样生动而精妙的句子的确是发自肺腑的,读来只觉清寂自在。
(四)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映出西射堂》)
远处的峰峦是深沉的青翠色,近处的丹红的枫叶上落下白色的霜痕,晚上夕阳落下时投射的橙红的光芒映照在山林本来无色的昏沉的雾气中,那种红色,绿色,白色渲染成一团的景象构成一种如梦的幻境,这种笔法让人感到特别近似于泼墨技法。就好像作者把景物勾勒出来后,把一堆色彩泼上去,并非界限分明,显得精细中有豪放大气。给人若有若无,缥缈不定的感觉,渲染山水契合人心的情态。
三、虽空实色,心物难合——色彩意蕴的曲意表达
尽管在后世看来,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为早期山水诗有明显的雕琢痕迹以及对景物描摹的生硬,但是谢灵运山水诗虽是写景,同样也是述怀。如果不了解他所表达的内心情感,就不会明白为什么谢诗中有那么多矛盾的地方,其诗文中的色彩描写建构起的诗人形象也时而鲜亮绚烂,时而在朦胧梦幻的光影中彷徨无措。谢灵运曾经写过《述祖德》,足以表现他对于祖父的崇敬之情,身为世家门阀,而家族又面临着衰微的局势,一方面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必然渴望着重振家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他;同时,他也追求着自己的社会地位,渴望仕途上有所建树。谢灵运在二十岁左右就已经袭得祖父谢玄的康乐公爵位。因政治斗争失败被迫出守永嘉,变相贬官后,即使谢灵运不理政事,甚至辞官归去,都不需要担心自己的物质生活。因此,追求仕途上有所建树,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对名利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谢灵运将其作为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谢灵运其人,实则是一个时代门阀士族的代表。当东晋门阀士族的荣光日薄西山,承担着家族荣耀和光辉的士族后人,在寒门崛起的南朝再难以有前人那样辉煌的建树。谢灵运的诗歌中时而透出的忧伤和善感,恰是对个人命运无法抵挡时代命运大潮的荒凉和无力。
通过我们对他山水诗色彩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谢灵运的诗歌受到多种思想以及艺术手法多样化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张力,呈现出更复杂的层次感。但是正因如此,他的诗歌才会给后人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不同的诗人从他的诗中吸取了不同的灵感,被称作“山水诗鼻祖”,的确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