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柔寡断葬送明王朝
2018-08-08赵越
赵越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最后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上自杀。
其实对崇祯帝来说,当时有一个办法可以自保,那就是放弃北京,到南京建立临时王朝。但是崇祯放弃了这条生路,迟迟没有南迁,还亲手断送了大明江山。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迟迟不肯南迁?他难道是真的不想南迁?
迁都的建议是崇祯在德正殿进行一次私下召见时,由江西籍官员、翰林学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他说:义军已经逼近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迁都南京。然而,崇祯帝对此却踌躇不已:面对外患,如果弃守北京,就会落下丢失国土的千古罪名;面对内忧,坐以待毙,又会蒙受失政于寇的奇耻大辱。这个两难的选择使他犹豫不决,他一心想做名垂青史的圣君,根本不能承受这种失地失国的罪名。
于是他将这一问题提出来,交由大臣商议,想让大臣们正式提出南迁,然后他再顺水推舟作个表态,免得承担历史责任。可是,崇祯身边的大臣个个老奸巨猾,没有一人站出来表态。由于没能从他们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崇祯最后只好决定“早朝廷议公而决之”。朝堂上众朝臣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激烈争论,结果相持不下,最终不欢而散。崇祯帝自己又不愿意承担丢弃宗庙社稷的大罪,于是“南迁”这个正确的策略便被搁置一边了。
对于那些主张绝不弃国土的臣子们,真的是心口如一以死报国的忠臣?答案当然不全是。他们中多数认为假如自己表态不弃国土,日后就逃脱了丢失国土的罪名,而后又不公开反对“弃守北京”,则是遵照崇祯皇帝的心思。他们想着即使有朝一日秋后算账,这个刚愎自用又心胸狭窄的皇帝,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会找一个因弃守北京而丢失国土罪名的替罪羊,他们自己也可以明哲保身。有这样一帮满脑子为个人打算的庸臣,再加上个优柔寡断、只图虚名的皇上,国家怎么可能不亡?
三月初,李自成势如破竹,攻克了宁武,明军一败涂地,京城已经岌岌可危,崇祯又连夜召诸大臣商议对策。然而却有人提议皇上应该守京师,让太子下江南。崇祯顿时勃然大怒:“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孩子家做得了什么大事?”其实大家都明白,皇帝自己本想南逃,却硬要众大臣说出来。但这时仍没有大臣劝皇帝南迁,到了最后,也只是下了个“入京勤王”的圣旨,等待各路大军来京护驾。
然而勤王的军队没到,告急奏折却像雪片一样飞来。这时李明睿又来紧急求见,力劝崇祯南迁。崇祯再次召集大臣,希望大家奏请他南迁。可是这一次他又失望了,大臣们全都沉默不语,谁也不肯开口。僵持之际,前方信使来报:“保定失陷了!”这一下,崇祯皇帝不禁呆坐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两行眼泪已然流下。因为南迁的路被从中掐断,南迁之议已经成为泡影了。
(摘自《歷史不忍细看》台海出版社 图/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