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取来琥珀光:青铜汲酒器
2018-08-08韩贝贝
韩贝贝
摘要:1992年淄博市临淄区发现了一座战国女性贵族墓,其中一件造型独特的荷蕾形青铜器前所未见。经考古专家分析,断定该器物为青铜汲酒器。
关键词:荷蕾形;汲酒器;大气压强;酒文化
1992年淄博市臨淄区发现了一座古墓,经过考古发掘,专家认为墓主人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女性贵族。考古人员在墓中发现了一件造型十分独特的青铜器,该器物高65.2厘米,腹径7.2厘米,下端为一荷蕾形器,上端为中空竹节形长柄,顶端为封闭的龙首衔环。竹节长柄与荷蕾器上下贯通,第一节竹节一侧有方孔,青铜器底部正中有圆孔。此物出土前在文献和史料中并无记载,前所未见,耐人寻味。
1荷蕴琼浆之用
经过分析,该青铜器柄部在上,荷蕾形器居下,为竖直使用。专家们做了如下实验:使用时将其竖直放入水中,荷蕾居下,竹柄在上。水顺荷蕾器下方的圆孔缓缓流入荷蕾器内,用拇指轻轻按住竹柄上的方孔并向上提起,吸入之水竞毫无滴洒,松开拇指水则徐徐流出。专家分析,当水被汲人荷蕾器时,荷蕾器内压强小于器外压强,所以水流不出来;松开拇指后,器体内外压强相同,相互抵消,水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出。该器物利用了大气压强原理,通过荷蕾器内水压和器外大气压共同作用,达到汲起或流出的效果,这是迄今为止最早使用大气压强原理的实验。
从荷蕾形青铜器摆放位置和周围摆放物品看,发掘时它与银勺、银盘、银耳杯等饮食器摆放于一处,静静躺在墓室东北处棺椁间。根据水容测验结果显示,荷蕾形器体内容量约200毫升,到顶端竹节方孔处为最大容量250毫升。同一处出土的耳杯容量多为230~500毫升,由此可推测该青铜器应为一件汲酒器,用汲酒器汲取一次到两次便可斟满耳杯,实用而科学。
2“应龙”传说
神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内容涵盖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既包含世界的起源说,又包含人类的命运,是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富有教育意义的现象融合。此青铜汲酒器运用的大气压强原理,正与古代神话“应龙”颇有渊源,也是最早体现虹吸寓意的器物。中国古代小说集《述异记》中描写:“应龙,头大而长,前额凸起,颈细腹大,长有双翅,四肢强壮。”相传应龙在上古神话中是帮助黄帝打败蚩尤的功臣,由于应龙和蚩尤对抗中体能消耗过大,无力振翅飞天,便蛰伏于人间,居于南方,能给当地带来充沛的降水,为能蓄水的神龙。若天气干旱,卜如应龙之形,则预示有大雨将至。应龙闲居南方后,物华变幻,恰逢洪水滔天,生灵涂炭,大禹肩负起解救苍生重任,应龙赶来相助,以尾画地成江河,洪水奔流人海,成就了大禹治水,因而应龙为能蓄水也能治水的神龙。这件汲酒器顶端的龙首衔环,龙口大张,气宇不凡,将汲取酒浆由下而上缓缓吸向龙口,拇指松开龙体内精华又经三截竹节形柄运送吐出,正如传说中的应龙可蓄水也可治水。此外,这里的三截竹节则喻彩虹,它的妙用及顶端龙首衔环与商代甲骨文中“有虹自饮于河”和《殷墟书契菁华》中的“虹吸寓意”相得益彰,赋予汲酒器神话般的色彩。
3比对同类型汲酒器
南京博物院收藏一件错金银鸟首汲酒器,出土于江都王刘非的王陵。这两件汲酒器有何异曲同工之处呢?
南京博物院的这件鸟首汲酒器主体为圆筒,下端有小壶,与淄博市博物馆汲酒器顶端龙首衔环的造型有所不同,此物顶端栖息着一只小鸟,栩栩如生。相同的是这件汲酒器上也有排气孔,在壶和鸟背上各有一个孔。因而使用原理也一致,取酒的时候先把它沉入酒缸中,酒从下端小壶孔内徐徐而入,按住鸟背上的孔向上提起,酒毫无滴洒。当倒酒时,大拇指从鸟背小孔松开,酒则顺下端小壶孔内流出。这两件汲酒器虽造型各有千秋,但使用原理却完全一致,都是运用大气压强原理,大气对浸在器体内物体产生了压强,空气受到重力作用且具备流动I生,通过汲酒器内气压小于器体外气压来汲取,通过器体内外气压相互抵消,水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出而起到倒酒之用。这两件器物均为器内水压和器外大气压共同作用力的体现,倒酒的多少,完全靠大拇指控制,很有情调。直到我国20世纪60年代散装白酒打酒的舀酒工具使用方式也类似于汲酒器。古人运用虹吸原理,通过对大气压强原理的诠释,制造出汲酒器这种器物,令人赞叹!
4古代饮酒文化
这件青铜汲酒器的出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上流社会对饮酒的喜爱。从商周时期起,古人极其注重礼制,“酒以成礼”,酒礼是十分重要的礼仪礼节。公元前770年-前223年为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劳动人民开始用牛来耕地,大大提高了劳作效率,粮食的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有了剩余之后才用来酿酒,为酿酒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酒文化开始发酵成长。在民间春临大地时曾有“喝春酒”的习俗,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这句诗明确介绍了酿酒的时间和用途。金秋十月,丰收稻谷,将其收割当作酿酒原料,待到明年春天,美酒酿成,十里飘香,便将这春酒赠予长寿的老寿星,为其祝寿贺喜。《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酎,重酿之酒,配乐而饮,是说天子宴待群臣,一边欣赏歌舞,一边饮酒,所喝美酒是重新酿造的香醇好酒,气氛热烈。从中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达官贵族所办宴会中酒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饮品,上流社会热衷饮酒的风俗。无论是祭祀祖先神灵还是宴请都会用到酒,因而古人制作了各类酒器。中国最早的酒器以陶器为主,例如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红陶兽形壶。商周时期以后,大量出现用青铜制作的酒器,如罍、尊、卣用来盛酒,盉、斝、爵、角用于温酒,觚、觯用来饮酒。那么,这件造型独特的青铜汲酒器又有何不同?据专家推测,与青铜盛酒器配套使用的是汲酒器、青铜枓、青铜勺、银勺这几种汲酒用具。青铜枓、青铜勺、银勺在舀取酒浆的最后,都无法将盛酒器中的酒舀净,而这件青铜汲酒器正克服了以上缺点,运用大气压强原理,将口小深腹的盛酒器内酒浆一汲而净。临淄商王墓出土了两件盛有青绿色和黑色液体的铜壶与铜罍,所盛液体虽并未检测,但据《诗·卷耳》中“我姑酌彼金罍,惟以不永怀”及《诗·大雅》记载“清酒百壶”,不难推测出铜壶、铜罍所盛为古代美酒。青铜汲酒器正是将最后一滴琼浆收入荷蕾,一扫而空的酒器。
古往今来,酒文化不仅是古代的祭祀、饮宴、君臣之礼,还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酒文化脉络和较有特色的酒礼礼俗。沿袭至今,故友临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饯行离别、宴请聚会更是美酒飘香。正如明宣宗的《酒谕》:“非酒无以成礼,非酒无以成欢。”可见饮酒已成礼仪之邦的重要文化。唐代诗人李白《客中行》一诗所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用这件构思如此巧妙的汲酒器,令神龙取来琥珀光,想必古人势必会多饮一杯!这件汲酒器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是酒器中的巅峰之作。能有如此巧妙构思与创新,集神话、美感与实用于一身,反映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与非凡匠心。尤其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大气压强原理的认识和利用,较之1654年马德堡半球实验早近两千年,这确实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