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釉里红砚滴再现收藏圈

2018-08-08刘福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5期
关键词:釉里红制瓷青花

刘福天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在明初洪武年间大兴于世,技术真正成熟在于永乐宣德年间,在清代初期技术达到顶峰,同时也消失于世。其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瓷器界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很少有人知道,釉里红的出现却是因为1000多年前制瓷工匠的一个偶然的错误。

据说一个元代铜匠围着粘有铜屑的围裙,到窑厂找绘制瓷器的艺匠聊天时,把铜屑抖落在成型瓷器未干的坯面上了,因铜屑粉末颗粒细微,难以肉眼观察得到,所以蘸釉水时也未被工匠发现和处理,后入窑经1350摄氏度高温烧制青花瓷的同时,粘了铜屑器皿部位烧制成带有晕散的红色。幸运的是这种铜元素要还原成红色的温度要求几乎与青花一致,经追究,发现这种红色即为铜匠围裙上的铜屑所致,就这样,一种釉下彩瓷器的新品种——青花釉里红就这样问世了。

明代初期,农民起义军首领出身的朱元璋酷爱红色,他颁布“以红色为贵”的旨意,并且朝廷规定“服色所尚,于赤为宜”。此外,在五行学中,朱是代表南方的颜色,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分别指的就是南北东西。因为朱元璋在南方发迹,所以红色对他来说很吉利,自己又姓朱,所以他对釉里红非常重视,釉里红的生产在当时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如果说釉里红的出现完全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么釉里红的发展就更是偶然。釉里红的制作工艺极难控制,铜元素的温控的要求极高,相比青花料更难控制,温度的变化对釉里红的成败影响极大。在当时完全没有测量仪器的条件下,一切只能依赖于制瓷工匠多年摸索的实际经验,所以元代釉里红出窑率极低,能完整保存至今的更是少之又少。正是这极难制作的过程、高昂的成本,使得釉里红成为只有在当时少数的身份显赫的达官贵人才能享有。

这件釉里红为元代风格,造型为砚滴,属于文房四宝中的一种,是古代文人墨客创作所需,也是骚客们闲暇时手中的玩物。

砚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房器物,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硯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

近些年随着拍卖市场逐渐成熟以及收藏风气日益昌盛,釉里红在各大拍卖场上的表现更强劲,从最初的几十万、几百万扶摇直上,突破千万。至今,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的高价位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几乎每件明釉里红瓷品都能在拍卖市场上以不低于百万港元的价位成交!此件藏品如有喜好者,可致电400-809-7896。

猜你喜欢

釉里红制瓷青花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清朝什么样
青花志展览
瓷器贵族
追寻青花的东方之美
瓷中贵族
青花釉里红瓷器研究
我与青花釉里红陶瓷艺术的不解之缘
青花·木 产品设计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