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伦理之心”的当代思考
2018-08-08田霞
田霞
摘要:孟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着“亚圣”之称。尽管到了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当代,孟子的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孟子》“伦理之心”大体来说可以用三个内容解释:善良的理由、确定人格的根据、道德修养的途径。这颗“心”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身为一个人应该有的“心”。孟子研究院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发展孟学思想,针对孟学之心的研究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孟子》;“伦理之心”;发展与利用
《孟子》用“心”来诠释“人”,用“心”衡定一个人“生而为人”应该具备的品格修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诱惑的时代里,很多人都丢失了这颗“心”,让我们通过文童来进行反思,重新建设这道“最后的防线”。
1《孟子》的“心”概述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做人的四端,“同情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的开端。它根植于心,就像人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所谓论仁礼义即善良是每个人必须要有的,善良不等同于软弱。孟子说:“可欲之谓善。”就是说当人有了向善的欲望,渴望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那么这就说明这个人有了对道德的认知,这就是高尚人格追求的开始。“人之初,性本善。”人在生下来就有善这个本性,孟子同样也认为人具有天然的善性,世间的一切美德存在于人的内心。美德不是外加的,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人只要将内心的善扩大就行。但是随着后天与人的接触,与社会的接触,这种善可能会保留下来,甚至成为大善;而当这种善丢失了,人就会丧失某些底线,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的事情。
1.1恻隐之心
正所谓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人们善良的理由。孟子在文章《告子上》中提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孟子认为,人人都会有恻隐之心,比如当你做出的决定会对另一个人的生活带來更大的不幸时,你的本能告诉自己放他一马,再给他一线生机,不应该做得这样决绝,这时就是你的“恻隐之心”在提醒你。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当他人遭遇不幸时产生的一种感觉。恻隐之心不等同于怜悯,恻隐是出于本能,你身体里的一种本能反应。
1.2羞耻之心
羞耻之心同样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它是人们确定人格的根据。正所谓“羞耻之心,义也”。只有有羞耻心的人才能看到自己所缺失的和别人的长处。在远古时代,因为人具有的羞耻心,每日赤裸相对的原始人开始利用树叶、兽皮来制作衣服,他们通过不断地征服野兽来进行强弱的对比。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强者,所以要不断地证明自己,这样社会也就被不断向前推动着。羞耻心就像一把标杆一样,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可为的。
1.3恭敬之心
不论时代,不论地域,身而为人,就该怀有一颗恭敬之心,恭敬心是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羔羊尚且跪乳,乌鸦都知反哺,飞禽走兽都知道感恩,都怀有一个恭敬之心,作为人类,更应该怀有这样的心。
1.4辞让之心
辞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然也是孟子“心”的内容之一。孟子在《公孙丑上》一文中提到过“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说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俗话常说,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礼让的一种表达。不论是在封建制度下还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辞让之心都不应该被抹去,这是我们民族经过上千年的演化产生的优秀的文化礼仪,应该被继续传承下去。
2“心”在当代的丢失
孟子的言论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所谓“心”,就是你做人做事的标准,就是衡量人的标准。当你丢失了这颗“心”,那么你做出的事情就会害人害己。
2010年2月2日,原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受审,从2009年10月开始,重庆陆续审理的涉黑大案逐渐勾勒出存在于重庆的“地下秩序”的轮廓。文强和这些黑势力勾结,贪污受贿,包庇纵容黑社会组织和犯罪,被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重庆市高级任命法院再审维持原判。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初是打除恶势力的积极分子,是单位年年的优秀员工,是深得领导信任的好下属。沦为这样一个死囚,就是因为他的“心”在不断丢失。他从一个正直勇敢的好干部变成了一个包庇黑势力、贪污、与黑势力一同犯罪的死刑犯,是因为在他手中权力越来越大、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的时候,他没能够坚守住他的“心”。
3孟子“心”的传承与利用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不论是什么角色都要“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都应该明白不做有愧于自己内心的事,不做伤害他人的事。要时常怀着一颗崇敬的心,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恭敬谦让。孟子故里作为孟学的发源地,孟子研究院坐落在此更应将孟学精神发扬光大,使孟子的“心”顺应时代的潮流与发展。在不改变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将孟子的“伦理之心”运用到当下,将这份“心”用于构建和谐社会,为美好生活的建设发展增光添彩。
3.1深耕厚植,实现儒学生活化
孟子研究院设立了“孟子研究院家长教育学校”“孟母大讲堂”“孟子大讲堂”“乐民家园”“学孟子·行善举”志愿者协会,举办《孟子》了解读活动,开展了“孟子思想与干部政德修养”等专题系列讲座,使地方孟子学说流行成风。将孟子学说生活化,让优秀的孟子文化化于情、化于理,真正融人大众的生活中,让孟子活在当代。
3.2与时俱进,发展孟学社会化
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大背景之下传承孟子理论,就应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孟子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其思想中适合于当下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使孟子理论体系重建,让孟子的理论体系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由于孟子生活的时代,其思想中鼓吹封建道德观和强调通过个人自我约束的内容色彩太过于浓重,以至于忽略了很多别的因素。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民大众所发展的方向也是不同的。所以,孟子的思想要在不改变自身内涵的前提下,更符合时代的发展,演变成当下的“孟学”。这样的思想才能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地流淌,才能被现代人民大众所接受。
3.3技术开路,为孟学保驾护航
运用新型多媒体手段,如报纸、海报、新闻、广播、网络等新型媒介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示孟学传播内容。同时,应当建立孟学互动平台,让老百姓说出自己对孟学之“心”的所思所想。可以打造孟学之“心”题材的影视剧,制作体现孟学主题的小短片或小型动漫。还可以建立孟子网络数字博物馆,让大众足不出户就能阅览孟子的“伦理天下”。
3.4政府给力,推动孟子故里建设
邹城作为孟子故里、孟子学说的发源地,以孟子学说而闻名。因此,大力发展和弘扬孟子学说,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推动当地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孟子学说的新时期发展和传承,不能仅靠一人之力,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筹措。
济宁市委、市政府和邹城市委、市政府及济宁市有关部门应继续支持孟学体系兴建,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开展孟子学说的研究与发展,为2018年孟子研究院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扩大研究成果、增强孟学话语权保驾护航。
地方政府监督孟子学说工作推进情况,并定期进行考核,统筹推进总体布局、运行模式、资金支持等。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试验田”,研究院积极聘请儒学大家,培养优秀的专业研究人员,将孟学发展和推动地方发展并行,使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同时,加强孟子学说传播过程基础设施建设,对孟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流程进行社会公示,让老百姓参与到孟子学说建设当中去,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氛围。
4总结
在现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仅我国在重拾这些贤圣的好的知识理论,就连国外都在向我们学习,研究我们的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文化的重要性、时代性。我们不能被时代淘汰,更不能被社会的大染缸染色。因此,传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将孟子的“伦理之心”继承和发展到当今社会,更是重中之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