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反思中成长
2018-08-08蒋小平
蒋小平
【摘要】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持之以恒地写教后摘记,通过教后摘记的形式进行反思,既有益于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备课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后摘记的作用;教后摘记的内容;教后摘记的形式
一、教后摘记的作用
都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 教师精心准备的教案在付诸于实践后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学中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再精心设计的教案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体验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有些问题是教师本身在设计教案时就很难准确预料的。教师写教后摘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对教学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师可以及时将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课堂教学的实时效果和可持续性的教学效应等补充在教案中,并由此做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这就是对该节课教学做出的正确评价,为平行班或下一轮的教学提供了最有效的第一手资料,防止某一些教学失误在今后“昔日重现”。
二、教后摘记的内容
写教后摘记,其实不外乎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失败的教学体验。大到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小到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甚至是某一教具的运用,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后摘记的内容。
1.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后根据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体会和从学生那里得到的反馈信息,思考该节课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及有效性,为下次课的设计提供信息。
2.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必须认真地反思自己该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否突出,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否统一,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在教后摘记中,教师要就这一系列的问题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由此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3.反思学生主体的体现程度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要以此为据,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中心,让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阵地。教学后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的情景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记录教学中的突发灵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备课时绞尽脑汁也处理不好的教学问题,等到教师走进课堂后就会突然灵光一动,难题随之迎刃而解。突发的灵感来得快,走得也快,易遗忘,在课后教师应及时认真地做好记录,将这些好的教学方法留存下来,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5.记录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教学相长,有时候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能为教师出谋劃策。在教学cap和cup这两个单词时,学生总分不清。有个孩子自告奋勇举手给大家出主意:a就像头顶的棒球帽,圆圆的帽顶还带个帽檐;u就是张着大嘴要喝水的杯子,所以a是帽子,u就是杯子。他的比喻生动形象,充满童真童趣,的确是个很高明的记忆方法。
6.记录听课教师的意见
“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些时候只靠自己个人课后的回顾与反思,效果并不理想。毕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教师要主动地将其他老师请进自己的课堂,从中得到合理化的建议与评价。这些建议与评价同样可以作为教后摘记的内容留存资料,以备修改和调整教案之用。
7.其他情况
在我的教后摘记中,最有趣的一则摘记是有关一群刚离开幼儿园成为小学生的一年级娃娃,部分孩子〔s〕、〔z〕发音不清晰,我甚是苦恼。后来我才发现他们是因为换牙,说话“口风不紧”。没有想到学生的生理发育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影响,这是我之前一直忽视的。
三、教后摘记的形式
教后摘记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它可以是教学成功与不足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是教学随想或灵感的记录,甚至是课堂中的逸闻趣事。在教学后,教师摘记的内容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是写教后摘记不能流于形式,记成流水帐,为写而写,那样的教后摘记不写也罢。教师应该认识到写教后摘记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总结课堂、反思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让自己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总之,教后摘记要成为教师对自己教学更高层次的一种反省。这种反省会促使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业务进修,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从而让教师的教学不断改进,常教常新,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也随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都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