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牧场的朝翠者

2018-08-08马迎春

贡嘎山 2018年1期

马迎春

摘要:列美平措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相对狭隘的族群观念束缚,从人类整体意识出发,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生态危机意识、现代文明侵袭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来灵魂上的自我放逐和对生命终极指向即圣地的追寻。这是他诗歌创作的价值所在,代表他诗歌创作的思想深度。

关键词:列美平措,生态危机意识,现代文明侵袭,自我放逐,生命终极指向

在论及列美平措的诗歌创作时,大多都从他诗歌中体现出的藏人意识、族裔认同、对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疏离与回归角度人手,如德吉草就认为“列美平措以他矢志不渝的藏人意识和高原意识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并剖析了他诗歌创作中蕴含的藏文化元素。姚新勇说,“转型期藏族诗歌表现出高度的‘民族认同自觉,然而其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保留与彷徨,列美平措先生的长诗《圣地之旅》就是一例”,并指出他诗歌中体现出的个体价值和普遍价值,这仍然是在藏文化的环境中讨论,列美平措依然是被当成“他者”、边缘人诗人的身份、藏民族的代言人来看待的,但是这一见解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指出在高度的民族认同之外,还有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甚至是批判。只有具有了反思和批判的眼光,一个人或者民族才真正觉醒,才能清楚认识自身,跳出狭隘的思想桎梏。邱婧也认为,“列美平措是一位优秀的藏族汉语诗人,他用汉语书写着族裔经验,并且在转型期的文化语境下探寻族裔认同与个体价值相结合的书写路径”,并肯定了列美平措诗歌体现出的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对民族历史的正视与反思。不能不说,邱婧是在重复姚新勇的观点,只是进行了细化而已。本文并不过度关注列美平措的族裔身份,跳出狭隘的族群观念,从文本实际出发,讨论他诗歌创作中体现出的普世价值。

一 生态危机意识

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由于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局限,对大自然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导致了环境破坏,生态失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二者位置的重新设定,成为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情况下生态意识就作为具有普世价值的观念浮出水面。文学创作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理应对此作出回应,这体现了一位作家、诗人的责任意识。

列美平措的诗歌中有大量的诗句表现出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虑,这在邱婧的论述中已经指出过, “列美平措的诗歌显然超越了单一的族群意识,并表达了自己的生态危机意识”,但是并没有作为主要观点展开来论述。《圣地之旅》第三首,诗人以牦牛作为民族图腾,在开篇写到他领悟到祖先图腾的意义了,歌颂这块土地上坚强生活的人民, “在它健壮躯体庇护下的土地/生存着更加坚韧执拗的人民”,但是他诗笔一转,“它的思考有比我们深刻很多的内容/如今沙漠驱赶着荆棘追赶绿洲/牦牛舌尖滑坡的血液/没有让牧草返青/却让野兔和草鼠增强了迅速繁殖的能力/邦扎花的根系悬浮于失去泥土的草皮/哦,牦牛,高原的舟楫/没有了草原,你将驶去何方”。诗人以饱含情感的朴实诗句,草原上常见的意象组合,描绘了供人生息繁衍的草原正在遭受破坏,迅速沙化的画面,连生命力异常顽强的牦牛,这高原之舟也将面临生存的危险。在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他的理想,“我相信,我们的渴望/是生灵对草原最深刻的渴望”,渴望有一片绿洲,一片生态良好的可供生息繁衍的地方。

在《圣地之旅》第九首中他再次表达了同样的生态意识,诗篇开端用深情的诗句吟唱他的村庄和牧场,“沿河谷溯流而上/就不必担心迷失方向……那些黝黑皮肤的男人/那些柔情万分的女人/炽烈的太阳涂抹着思想/我的梦想从这里源源不断流出/我的笔尖下深情的诗/我歌唱,灵魂可靠的归宿/我赞美,心灵安睡的憩园”,村庄、牧场、青稞、莎草、放牧姑娘、淘金汉子、经幡和桑烟,这些描绘高原景象的密集意象交织而成一幅草原生活的美丽图景,这的确是灵魂的归宿地,心灵的憩园,但是“秋季铺天盖地的沙石/沙化的牧场/我默默祈祷真有神灵的力量/……绿茵就在草地迅速蔓延开来”。面对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的情景,诗人只能祈求冥冥中的神灵赐福,恢复草原的生态平衡,重新绿茵覆地。

《圣地之旅》第二十一首, “仰望天空沉默的祖先/仰望雪山上盛开不败的图腾/我破门为干涸的河道忧伤/为尘埃飞扬的荒漠,草鼠横行的草地/而我却无力担任孤独的清扫人”,这里诗人将祖先崇拜和现实景象对照起来,抒发生态遭到破坏后的忧虑和无能为力的喟叹。在第二十七首诗人对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忧愤之情达到了顶点,前几首,这种情感的抒发似乎还委婉、温和一些,在本首诗歌里面,诗人这样写道,“脚下的草地,旱獭和草鼠肆虐泛滥/一根根草径被啃食/悬空的草叶伸着挣扎的手……/而在我们目光不愿触及的地方/迁徙牛羊的四蹄深陷洞穴/翻卷的黄沙淹没牧人的希望……/说什么草木绿化,不让土地荒芜/说什么保护生灵,不让珍奇灭绝/旱獭和鼠的利齿啃噬着/渗透到比我们語言的描绘/还要更深的地层……”这就是在大声疾呼,谴责人们对草原的破坏。

《1990年午夜独语》里面仍有表达生态意识的清晰的声音,“在人们疯狂地向大地攫取的时候/世界也会很快丧失她的颜色/如今我们还能观赏獐子的奔跑/从野牦牛的吼声感受自然的神秘/绿色的森林阻挡着我们视力的衰退/我们仍然属于幸运美好的一代人/当我们被环境日益逼入窘境的时候/回忆可以唤醒我们记忆idea美景/而某一天,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读到我们此刻醉心描绘的景色/尽收满目萧瑟凄凉的高原/他们询问历史并直问自己的眼睛/他们向谁索要曾经美丽绝伦的景观/并诅咒祖辈们的贪婪和愚昧……”可见,生态环保意识是列美平措诗歌的主题之一,这是具有普遍价值的。

这些诗歌都是采用一种古老的但是常用的对照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生态意识,即诗歌里面有两种画面的对照,一是温馨和谐美丽的高原生活图景,一是生态破坏后的景象。在写高原图景时作者运用密集的意象描绘,有力地反衬了生态破坏后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了诗人营造的意境当中。在评析这类诗歌时,应该跳出狭隘的族群观念,从诗歌中表达的普世价值出发,实事求是分析,而不能先人为主,认为民族诗人就仅仅只是表达族群认同、少数民族文化和主流汉文化冲突之类狭隘的民族观念。就如以上所举列美平措的诗歌,就不能简单归之为由边缘意识引发出的“排汉”观念,而应看到这里面的作为人类整体对于环境遭受破坏的忧虑意识,否则就是降低了列美平措诗歌创作的思想价值,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指引并无益处。

二 现代文明侵袭的忧虑

人类文明进程一方面是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以及与此相应的一套价值观念面临土崩瓦解的可能,现代文明的侵袭波及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连最边缘最封闭的地方也能感受到它的冲击波。在传统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他在面对传统物质文化、价值观、生活观瓦解,现代文明冲击、毁坏的同时有种无所适从感,灵魂无所归依,内心充满紧张、不安和焦虑。

列美平措的诗歌同样表达了在现代文明侵袭下传统文化逐渐瓦解的忧虑。上面谈到的环境破坏实质上就是表现之一,这里着重谈谈现代文明侵袭对他内心造成的冲击。阅读列美平措的诗歌,会感到诗里涌流着一股孤独和忧郁的暗流,這种孤独和忧郁来自于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消极反应:文明进程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个人也是无法对抗和挽回的,那就将自己的心灵孤独隔绝起来,将各种浮躁喧哗关在心外,但即使这样仍旧不能获得安宁,因为孤独之外还忧郁。于是这种孤独感就是现代文明侵袭下的心理防卫反应。

《许多的景致将要消失》这首诗比较集中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侵袭带来的忧虑。“既然还有美景没被发现/对此我们庆幸万分/它或许得以生命的延续/对于酷爱探险的勇士/我们不知该崇敬还是憎恨/总是他们的步履涉过之后/所有的风景都要消失/被荒草藤蔓覆盖的古道/失去了神秘安静的韵律”,这里的探险者事实上是作为宁静生活的破坏者出现的,他们走过之后,风景就消失了。的确,大自然是神秘美丽的,一旦人类染指,游人蜂拥而至,大规模的旅游开发,风景也就消失了。诗句后面隐含着诗人对现代文明侵袭的不满和忧虑。诗歌的后半段的批判意识更强,“如同深居于繁华的闹市/我们的心灵依然空虚/没有什么良药可以治愈/我们渴望找到一种安慰/并认为我们真正找到了它/而许多的景致将要消失/我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我们总是欺骗着自己/却常在无意之中/伤害了许多灵魂”,这里指出了人本身的愚昧:景致消失,而我们竟然习以为常!这里的景致甚至是一种象征,更宽泛的意义上,指的是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现代文明的侵蚀下日渐消失。最末两句,“却常在无意之中/伤害了许多灵魂”这里不好理解,笔者以为指的是先祖的灵魂,因为作为子孙却不懂得保护先辈创造的物质文化,反而对其消失习以为常,自然是对先祖亡灵的一种伤害。

像这类表现在现代文明侵袭下焦虑不安的作品还有《浮躁》《蔚蓝》《时代》,《圣地之旅》第二首、二十五首、二十八首,以及《老戈的小屋》《老屋》等。

这种忧虑的另一表现就是对过去生活、美好图景的温馨怀念。比如《荒原·篝火·驮脚汉》就描写了这样的生活场景,其中虽然不乏苦难,但是诗人是以一种温馨的、喜悦的、充满追忆的笔调写的,“牦牛挪动迟缓的蹄音/一群草地的精灵流动/在没有星月的夜里/寒风扬冷酷的皮鞭驱赶/草滩举枯萎的微笑相迎……/牛粪火上悬挂熏黑的茶锅/夜在驮脚汉的生活中沸腾/酒瓶启开了满夜的醇香/草地为他们显现出红晕/殷勤的狂风也被灌醉了……/然后就这样,枕着马鞍/让思绪被酒醉成飘飞的雪花/去寻求心底那支诱人的歌”。事实上高原生活极其苦寒,但是诗人笔下却如此温馨,甚而几分浪漫,这只是在现代文明的侵袭下转而向记忆中寻求安慰罢了。

这类诗句在《圣地之旅》中就更多了,比如第二十首中“随便选择一种路线/以时间作为我们的起点/都能找到迷恋的村庄和牧场/沉浸于树林和溪边的宁静……”,虽然在本首中,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是作为对比烘托出现的,但这是对自然的美丽的描写,反衬出的同样可看作是对温馨场景的记忆,对现代文明的一种隐性排斥。

三 灵魂的自我放逐

在列美平措的诗中有一位在荒野中不断浪游的漂泊者形象,这种浪游即是所谓的藏族文学中的“朝圣模式”。在面对现代文明侵袭、生态环境破坏,诗人找不到内心的安宁,无所归依,于是在精神上将自我放逐,孤独漫游,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地,精神的牧场。

这种精神自我放逐在他早期的诗歌中已经初见端倪,时隐时现,贯穿他的全部诗歌创作,尤其在《圣地之旅》有集中的体现。早期比如《渴望流浪》就表达了浪游的思想,“而你正年轻且思维敏捷/渴望流浪的脚步/排列漫天的诗行……/而你的旅程刚刚开始/脚步远远没有抵达/所有生命诞生的地方/所有死亡汇集的地方……”,这虽然还不是后期诗歌当中的自我放逐,而且诗歌结尾也已落入了恋情诗歌的俗套,但是其中的浪游主题成为一个开端。在《时代》中,这种浪游或者朝圣的主题就更显明了,“所有的目光一起向东眺望/所有的脚步一起向东进发/我也开始整点行装/脱下季节发霉的皮袍/清洗霓虹泛滥的粉尘/启程于太阳初生的时刻/常有人视西行如地狱/仿佛太阳也备受煎熬/我的步履却轻快如风……”,大家都向东的时候,他要逆流而行,启程向西,对向西路上可能遇见的如地狱般的磨难,他没有畏惧,反而是“步履轻快如风”。诗中出现的“信息时代的标签、廉价的色彩、霓虹泛滥的粉尘”等意象,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两相对照,诗人在西行路上反而更快活。这说明了现代物质文明的侵蚀,周围环境已经浮躁不堪,只有踏上征途才能获得宁静和安乐。

如果说上面举例的诗歌还不能说完全是精神的自我放逐,那么,在《圣地之旅》中就纯粹是自我放逐了。比如第二首, “在这座沿河而筑的小城/有许多的桥梁可以通行/而所有道路的方向/都通往那个令人烦腻不堪的城市……/向西,向西,我拼命向西/找寻一片洁净无污的圣地”,在诗人眼里,城市是让人腻烦不堪的,只有“向西”才能找到一片干净的地方。我们当然不能认为诗人是真的走上了往西的道路,像他的先辈一样磕长头朝圣去了,他只是灵魂上的自我放逐,或者说只是借朝圣这一仪式,表达自身精神的漫游罢了。第十七首,诗人在一座褐色的山岗前停住了脚步,“感到一种即将消失的美丽”,同时感到旅途的神圣和虚幻,“如果我旅程的终点就是我的驿站/我何必去忧郁板结的草地/我的心灵究竟慰藉了什么/我的灵魂究竟浮躁着什么/……而我只能被黎明指示,向另一天/另一座褐色的山岗或白色的雪原/行进,保持我持续不变的节奏”。在诗人心中,旅程的终点只是驿站,是下一旅程的起点。这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漫游姿态,也是诗人迷惘心态的一种昭示。面对文明进程中的各种问题,诗人为寻求一方灵魂的净地,自我放逐,在人迹荒芜的路上孤独地漫游。

四 生命的终极指向:圣地

列美平措在诗歌中借用了藏民族佛教文化中的一个词:圣地,来指代生命的终极指向。首先要指出,列美平措的圣地绝对不是藏传佛教的某个宗教圣地,只是借助于藏传佛教的文化背景,来代指他心中的理想境界。他笔下所谓的圣地之旅,实质上是精神牧场的漫游,从他的诗歌文本出发,“圣地”大概包含有以下几层含义。

一是诗歌修为的理想境界。每一位诗人写作之初都处于传统、先辈“阴影”的笼罩之下,既要对先辈作家进行学习和继承,又要进行扬弃、超越,最终探索出自身独特的写作路径和技巧、风格,只有这样诗人的身份才能确立和被认可。在这一过程当中充满了彷徨和迷惘,甚至不安和焦虑:先辈的力量太过强大,简直就是一座大山,要想翻阅谈何容易。这是一个不断提升自身文学修养,锤炼文学技巧的漫长过程,是一此诗歌旅程上的朝圣。

这样看来,列美平措的朝圣之旅早在他提起笔来开始写诗那一刻就开始了,他是以“朝圣”来隐喻诗歌上的修为。诗歌技艺的锤炼,诗歌境界的提升,对前辈诗人的超越本就是一种修行。列美平措在诗歌的路途上不仅要接受来自藏族诗人比如仓央嘉措等的庞大身影的压抑,而且还要和汉族等族别的诗人同台竞技,接受他们的竞争压力,这对非母语写作的列美平措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于是,他只能以先辈朝圣般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在诗歌的路途上孤独前行。

在《寻找仓央嘉措》中他写道,我们“一格格艰难爬着格子/一叠叠顽强投递搞子/可你只要随口唱出/诗作就迅速在千万人的心中发表/并且流传于高原的每个角落/我们只是茫茫荒原绝望的狼/峽谷都不愿传出我们的回声/我们渴望获得你成功的秘诀……”,对在诗歌上想要有一番作为,获得认可的心迹表露无遗。联系他诗歌当中大量的“朝圣诗”,其中令他不安和焦虑的因素之一就是诗歌写作的突破,因而作为他生命价值终极指向的圣地,其实隐喻了他心目中诗歌修为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状态。前文在分析他诗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时已经举了大量实例来进行说明。对人类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任意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现状表示了不满、谴责甚至是愤恨,那么他心目中的圣地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生态破坏和毁灭的理想生存环境。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他在诗歌中对高原风光和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具有如此温馨感人的力量。《圣地之旅》第二十三首,诗人朝西边的草原行走,目的是“寻求一片未被污浊之地”,在诗歌结尾明确表示“真切的期望心灵与自然的紧密结合”。当然这其中还蕴含着其他的含义,但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想状态的追寻也是应有之义。

三是众生平等的理想世界。这可能是来自佛教文化精神的影响。在列美平措的诗歌中首先表现为对“贱民”的尊重,对个体价值的一视同仁。比如《站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最后的葬礼》《与死亡之神对话》就是给作为“贱民”的天葬师的献礼。其次表现为对所有族群平等的呼吁。这是列美平措族群意识的反映,身为藏族少数民族,他生活在地理环境恶劣的高原地带,有一种边缘意识和放逐感,似乎感觉到了一种“不平等”。他的诗歌《1990年午夜独语》就有比较明显的流露,“如果有可能,请把手伸给我们/请感受我们的脉搏跳动的节奏/或就倚在我们生活圈的边缘/同我们一起呼吸并行走一段路程/你千万要靠自己的眼睛准确摄入/即使有顺风捎来闲言也别将耳竖立/……那么来吧,摘下面具并伸出你的手/让头颅俯下至与我们平等的高度/像拥抱情人那样拥抱我们的思维/只要勇敢地告诉别人说你认识我们……”这些诗句体现出诗人对理解和平等的呼求,这里他的观念和佛教众生平等观念对接起来了,或者说他本就是受了佛教观念的影响。

四是宁静祥和的心灵状态。和前面几点比起来,这似乎更是最终的“圣地”。所有外在事物最终将指向并作用于我们的内部世界,追寻诗歌的修为也好,众生平等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好,最终就是为了让自身心灵获得宁静,达到理想的心境。所以诗人不停地前行、询问,“哪里是我的归宿,哪里是我的圣地”,“抵达的目的终不是我旅途的终极”,在这个世界中,“无法安定的不是我的双脚”,而是在现实环境中“那颗无法安静的心”。所以他一次又一次远离人群,放逐自己,孤独的浪游,寻找心灵的“圣地”,一片丰茂的精神牧场。

综上,讨论了列美平措诗歌创作中体现出的生态危机意识、现代文明侵袭下的忧虑、灵魂的自我放逐及生命的终极指向,这些说明了他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上某种程度超越了相对较为狭隘的族群观念,从人类整体意识出发,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意义。这才是他诗歌创作的价值所在,同时说明他诗歌创作是有一定思想深度的。

这些价值的取得是和他善于学习分不开的。首先是向前辈藏族诗人的学习,其次是向汉族作家、诗人的学习:他本身就是中文系出身,最后是向国外诗人的学习。他说过艾略特、塞菲利斯等人都对他产生过影响,“塞菲利斯写《航海日志》,我就要写《圣地之旅》……”,的确他的《圣地之旅》某种程度带有塞菲利斯的幽灵。列美平措的经验值得民族作家、诗人借鉴,博采众长,踏实写作,和各民族作家同台竞技,在文学写作上,民族这块招牌并不适宜随意亮出来。在评价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时,也希望评论家们把他们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不要先人为主,陷入狭隘族群意识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