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且有趣掩卷而思兴盎然
2018-08-08沈爱民
沈爱民
入围2017年度“中国好书”的科普生活类图书,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科普图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普生活类图书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入围的科普生活类图书中有不少精品力作,整体水平较高,包括一些重量级的作品。比如,本次入围并获奖的华觉明、冯立癉主编,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三十大发明》。我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之所以世人皆知,是因为对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实远不止这四项,不过,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科技成就究竟有多少可以列为重大发明,在学界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李约瑟列举了26项重大发明。而罗伯特·坦普尔则认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遴选重大科技发明并非易事。目前社会上我国“新四大发明”流传甚广,指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严格来说,这四项技术都非我国原创:高铁技术来自日本新干线,芬兰完成了最早的移动支付,英国最先提出了网购概念,荷兰和瑞典是共享单车的先行者。不过,发明早不如用得好,毫无疑问,我国已成为这些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只是,在应用领域领先不能等同于重大发明,能列入重大科技发明的首先必须是原创,其次是能对人类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和价值。《中国三十大发明》一书,集中了我国科技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从远古到当代,梳理了我国重大发明的整体概况和主要脉络,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性,具有相当的研究深度。同时,全书使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很适合公众阅读。
科普生活类图书质量之所以不断提高,与社会环境密切关联。目前,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状况仍有待提升。世界上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都在1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例2015年仅为6.20%,换句话说,还有93.8%的公众不具基本科学素养,这已成为打造科技强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约瓶颈。为此,我国已提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出台了相关措施,形成了推动科普图书繁荣的良好政策环境。我在有关场合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出版科普图书是“名利双收”的好事。所谓“名”,是指国家鼓励。我国现有各种出版奖励平台中,未必都有科技图书,可大多有科普图书,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专设科普图书奖项。所谓“利”,是指公众需要,市场欢迎。比如,这次入围的科普图书中,《海错图笔记》发行量达到数十万册,《安全简史:从隐私保护到量子密码》一年内数次加印。综上所述,可以预测,科普生活类图书将会进一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图书内容紧密围绕科技发展前沿和热点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从没有像现在一样深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与此相适应,科技发展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太空宇宙、基因工程、量子科学等,这些显得遥远的专业领域,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类天生好奇。自古以来,我们不懈探索“四方上下”的“宇”和“往古来今”的“宙”。在时间上探索150亿年前的宇宙、46亿年前的地球、40亿年前的生命,也探索在微微秒过程中发生的粒子活动。在空间上探索超过100亿光年的宏观太空,也探索纳米尺度的微观世界。我们踏上月球,潜到10916米深的海底。然而,我们最不了解的是我们自己,尤其是大脑。我们不能真正明白两性吸引,不能确切解释意识、记忆和梦。大脑和心智领域,也许是宇宙中最复杂的领域,被视为现代认知科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面临的核心挑战。
大脑虽然只有三磅(约1.36kg)重,人类却依靠它认知世界,创造文明。本次入围并获奖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顾凡及所著《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从知觉、记忆、情绪、智能、语言和意识等角度,介绍了人类脑科学研究的相关进展,对读者了解脑科学,乃至了解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及人工智能,都是很好的入门读物。作者顾凡及是复旦大学教授、生物控制论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专家,学养深厚,行文严谨,言必有据。他以科学史为线,以实例和故事为载体,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出版之后广受好评,并先后获得各种奖励。
科普图书容易写得枯燥,将严谨和有趣有机结合,是科普图书的成功要素。顾教授这方面做得不错,另一本书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安全简史:从隐私保护到量子密码》,由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钮心祈教授所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字生动,善用比喻和俚词俗语,以求做到雅俗共赏。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文风贴近平民,以至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说。《安全简史》也有类似故事,有读者说,家里最喜欢看这本书的竟是年近八旬的奶奶。另有读者反映,他家最迷这书的是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经常边看边乐。
当然,科普书不能只是有趣好玩儿,那是写相声的要求。这本书之所以入围,更主要是由于内容的重要性。在大数据时代,万物互联,网络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用书中的话,是:“你自己不知道的自己的事情,大数据也知道。”“恶意代码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提高大众的信息安全知识,增强大众防护意识,迫在眉睫。科普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专家指出,公众信息安全的科普水平提高一分,黑客的攻擊难度就会增加十分,整个网络空间的安全强度会增加百分。本书作者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知名专家,将多年积淀的知识精华融入本书,不仅指出危害,还逐一提到了防范方法。本书出版后,受到业内专家好评,市场欢迎,被评为“2017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这本书采用了简史体例。霍金写过《时间简史》,布莱森有《万物简史》,格雷克有《信息简史》,尤其是以色列的尤瓦尔·赫拉利教授先后写出《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以来,简史已然成风。不过,简史并不简单,需要有雄厚扎实的专业功底,驾驭全局的学术高度,不但“要见树木”,更要“能见森林”,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跟风者众,但精品不多。可喜的是,这次入围科普图书中,除了《安全简史》,还有两部,一是《人工智能简史》,二是《基因编辑简史》,均为佳作。
《人工智能简史》由尼克所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在计算机领域,人工智能很长时间都坐冷板凳,有的搞系统,有的弄理论,互相看不上,并且共同看不上做人工智能的。现在风水轮转,人工智能咸鱼翻身,炙手可热,一跃成为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即使如此,这仍是个充满争议、众说纷纭的专业领域,它不仅涉及科技,也涉及经济,还与哲学、社会、人文和伦理道德脱不了关系。阿尔法狗赢了世界围棋冠军之后,更有很多人确信,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奇点”早晚要来临。有关争议早已超出学术圈子,全民关注。
尼克写作此书,则有些舍我其谁的意思。作者是“千人计划”专家,曾任职于哈佛大学和惠普公司,并且与该领域发展历史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或为师友,或相熟相知,因此使用的都是一手资料。另外,哲学也是尼克学术强项,此人曾写过《哲学评书》专著。由此,作者写此书做到了举重若轻,对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全景式梳理,许多看法精辟深刻,知识量极大,无论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人士,相信只要开卷,均能受益。
人间最精彩的故事,其实是科学讲出来的。由王立铭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写得很像小说,有伏笔,有包袱,连专业人员读起来也放不下。刘慈欣、菠萝、阿宝等科普大咖,都为此书击节点赞。看这本书,是听最会讲故事的科学家,讲最前沿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跌宕起伏,有宏大壯丽的震撼,更有百转千回的曲径通幽。基因技术让我们从分子层面,重新认识生命的复杂和美丽。与此同时,这个领域也充满了最多的误读。科学并不是人类惯常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是反直觉的。王立铭作为一线生物学家,亲身经历了许多事件,深知让公众了解科学有多么重要,促进公众理解科学(PUS),是科学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只有真正了解,才有信任;只有信任,才有科学的进步和希望。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基因编辑技术的各种可能性……在这个人类生命即将被改写的重大历史节点上,我希望你不要错过这样一本书。”人类进步和科学发展,需要科学家与公众携手同行。
三、科普创作队伍初步形成梯次布局
在科普创作队伍中,已经初步形成老中青科普作者的梯次布局。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尤其可喜的是,一些年轻的科普作者也已经崭露头角。
《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赵序茅。这本书体现了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情怀和视角,内容别具一格。对人类而言,动物世界既熟悉又陌生。作者历时5年,深入十多个自然保护区,根据真实数据整理成书。他从探索动物与人性的关系展开,通过分析动物的生存智慧,论述动物与人性有共同之处,人类没有那么高级,动物也不是那么低等,人类许多行为都可以从动物那里找到原型。通过研究动物行为,作者希望能够促使人们学会包容,善待弱势群体,以敬畏之心,行致知之事。众生平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人们不能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尊重动物、保护动物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标志。我曾看过一本《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其中体现的理念相同。现代基因研究表明,人类与植物有许多相同的基因,“这些美丽的植物,是像我们一样的生灵。”看过这些书,我也相信,如果人类悉心聆听,动物和植物,都会与我们娓娓长谈。
另外一本有趣的入围图书,也是青年科技人员写的,中信出版社的《海错图笔记·贰》。作者张辰亮,本科学植物保护,研究生攻读昆虫学。《海错图》的作者是康熙年间的聂璜,共四册,描绘了300多种海洋生物。张辰亮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从现代生物学角度对原书中这些生物进行了鉴定分析。他引经据典,论证纠错,文字通俗易懂,并颇具古韵。该书图文并茂,精致讲究,有专家称之为最美的科普图书。
我阅读此书时,最感兴趣的地方在书外。现在提到种花草养动物,觉得都是退休老干部的事。可张辰亮从小时候起,就对这些感兴趣。他在家里纱窗上养螳螂,养各种小虫子。毕业后去了《博物》杂志,常常为网友鉴定物种。网友们说,遇到什么不认识的东西,就去问那个曾经卖萌如今高冷还有点嘴贱的“博物君”吧,他什么都知道。对,其实我感兴趣的是“博物”这个词。博物学曾经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古老学问,自然科学四大传统之一。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博物学呈现弱化趋势。我认为,当前学科和专业越分越细,专家成为在越来越窄的领域知道得越来越多的人,这一趋势,导致人们对不同学科相互关联的认识大大落后。而科技创新,需要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倡导博物人生,力主恢复博物学教育。我在他的一本关于博物的新书发布会上说,“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因为自然界是个整体,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更有可能揭示万物本质。”这也许是赵序茅、张辰亮们给我们带来的更重要的启示,启示我们更加关注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
在出版业,经常将科普图书与生活类图书归为一类,也许,是因为科普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吧。本次入围的生活类图书有商务印书馆的《食林广记》,作者马红丽。这是一本有文化的美食生活图书,生动记叙了河南美食的历史由来、掌故逸事、食材搭配、制作方法和流程,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考证严谨,蕴含人文关怀,文笔流畅,图文并茂,是一本反映美食文化流变的好书。
四、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丰富和拓展创作方式
博物少年张辰亮最早走红其实始于网络。《博物》杂志当时月发行量只有几万册,网络粉丝2万左右。张辰亮接手杂志微博后,粉丝迅速发展,现在已有620万之众。微博走红带动杂志销量逆市上涨,达到22万册。很多科普作家本身就是网红,比如李淼、菠萝、懒兔子等。网上有了规模影响和读者群,依靠黏性合体传统出版,起点就很高。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公众从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已达到53.4%,成为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这是传统科普出版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的主流趋势,应认真研究,加强培养与合作,以此繁荣科普图书创作。
在这方面,由懒兔子著绘、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医本正经》,颇具代表性。2015年9月,懒兔子开办微信公号,以漫画形式推广和普及中医知识,目前粉丝近50万,平均每篇原创推送文阅读量近10万人次,被网友票选为“十大国学公号”之一。在此基础上,2016年懒兔子开始写作中医科普图书,一出手就广受欢迎。《医本正经》是本次入围图书中唯一的医学书籍,并荣获年度“中国好书”。不妨对此进行初步分析,作为参考和借鉴。
首先,科普作品要说白话。写好科普文章难,写好中医科普文章更难。中医与中国哲学密切相关,自成知识体系,神奇玄妙且晦涩难懂。懒兔子则认为,其实中医是平民的哲学,并非高不可攀,自古就有“为人父母者,不懂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懂医为不孝”之说,应该还原中医的本来面貌,让其回归到每一个普通家庭。为此,她在趣味性上下了很大功夫。有趣,其实是科普图书的三味真经之一。翻译有信、达、雅的要求,科普亦然,讲究信、达、俗。信是准确,达是流畅,俗是要生动好看,用白话说行话,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医本正经》文图俱佳,幽默雷萌接地气。读者反映,“这是一本让你笑着读完的科普书”,“从来没有觉得中医这么有趣过”。
其次,科学普及的不仅是知识。科普图书大多偏重普及科学知识。然而,除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有关知识其实上网搜一下就解决了。而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更具根本性。比如,科学精神的靈魂是求真求实,在公众中弘扬求真求实精神,远比普及几项具体知识重要得多。正如《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作者所言,科普图书要使读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懒兔子同样认为,不仅要学习中医治病的技巧,更需要理解中医治病的道理。在《医本正经》这本书里,有很多篇幅阐述中医的视角和智慧,诠释哲理。显然,作者明白,知道“如何思考”,比“思考什么”更重要。
最后,科普创作应该源于热爱。科学源于兴趣,原始创新的最大动力是好奇。同样,科普也是。我国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原名高仕釬。他最早发表科普文章时,改名为高士其,他说: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正由于出于兴趣和热爱做科普,他才能成为著名科普大家。《海错图笔记·贰》责编则说,这本书,究其起因,无非热爱。懒兔子的本科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学经济学,原来的工作是公务员,人生顺畅之路似乎已经铺就。可是,35岁时,她迷上中医不能自拔,为此辞去公职,走上这条虽然坎坷,但是她无比热爱的中医普及之路。她得到了公众和专业学术组织认可,并成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她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热爱中医,热爱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最后再说一句,真正好的科普图书,不是跟风的,而是能够经受时间打磨的。2017年度“中国好书”科普生活类入围和获奖的图书已经发布,我希望,过几十年再看,这些书还是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