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的当下书写与人性的中间地带

2018-08-08周意

中国图书评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拐弯成人人性

周意

成长是人类永恒的现象,亦是文学书写关注的重大命题。20世纪90年代以降,成长小说可谓中国文学重要的增长点。但如何书写当下,探秘中国少年真实的生存样态和幽微的心理感受,依然是儿童文学作家努力的重点。张国龙出版于2016年的《拐弯的十字街》[1],可谓观照、书写当下少年成长的优秀作品。《拐弯的十字街》讲述了一个极具現场感且触动人心的成长故事:14岁的万千一刚上初中,英语课上的“扑哧”一笑让他闯下大祸,随之而来的不雅涂鸦事件和遗忘作业更是将他推到退学、转班的悬崖边。为此,远在深圳工作的父亲特地辞职,回家陪读。在父辈的谆谆告诫和朋友的陪伴、支持下,万千一逐步适应了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与此同时,好友侯觉虽然经历了年少的“爱情之殇”,但迅速从中抽身。而同班的韩鑫在面对长辈不间断的打骂时,却选择了以暴制暴。毫无疑问,《拐弯的十字街》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它在聚焦个体繁杂成长状貌的同时,又以小见大地透视了当下中国突出的社会议题,并对人性的中间地带进行了深刻的书写。

一、拐弯的十字街:面貌各异的成长景观

野蛮时代严苛残酷的“成人式”随着文明的进步自然走向终结,但长大成人依然意味着一场无比艰辛的“通过仪式”。在跨越这片交织着惶恐、不安、自卑与耻辱的雷区时,少年们的身心迎来巨大震荡,顿悟与毁灭仅悬一线。成长之路犹如一条繁华、喧闹的十字街,这里有无数新奇,亦存在诸多诱惑。站在成长的十字路口,书中的三个主人公也曾不知所措,踟蹰前行,最终迈向千差万别的人生。

(一)向上的路

向上之路指的是如期、顺利长大成人的成长之路。和大多数青少年相比,侯觉的成长无疑相当幸福:他的父亲“在县教育局工作,家里有小汽车”(第78页),自己“一个月有200元的零花钱”(第111页)。优渥的生活条件让他避免了骨肉分离的痛苦,也不用为坐吃山空而焦虑万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拥有一对开明的父母。“十四年来,即便侯觉闯了天大的祸,爸爸妈妈也从没打过他”(第122页)。就算面对令众人谈虎色变的“早恋”问题,侯觉父母采取的依然是理智、宽容的态度,既没有像于歌唱婉的父亲一般暴跳如雷地对其打骂,也没有一味否定这种纯质的友爱,而是对其进行引导,“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就像桐子树,春天开花,秋天果实成熟”(第125页)。在敏感地体察到孩子痛苦与不平的情绪时,努力疏导其内心的“仇恨”,保持心理的健康。可以说,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效地缓解了青春期的巨大压力,并为侯觉内在的成长提供了一种自然、平和、超越的强大精神力量,让其能坦然、从容地直面挑战,渡过难关。

不可否认的是,侯觉的顺利成长除了来自父辈的引导,其自身的显著特质也不容忽视。他的身上混杂着义气、惶恐、担当与自控,是少年与成人的综合体,“跟个小家长一般”(第9页)。虽然当面对成人不问缘由的暴力言行,他“战战兢兢眼泪汪汪不知道如何是好”(第120页),却又不乏少年义气,温情地陪伴万千一挺过重重考验。侯觉所具有的责任感、担当感实为这个年龄段的少年少有。当牵连无辜的万千一罚站时,他勇敢地大声解释,并“径直走向教室后面,挨着万千一面壁思过”(第114页)。因为在他看来,“反正事情是我惹起来的,跟你无关,要惩罚就惩罚我”(第116页)。正是内外双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侯觉的成长之路可谓一片坦途。

(二)曲折的路

曲折的路指的是游移不定,主体人格仍在生成之中的成长之路。出身于单亲留守家庭的万千一从故事一开始就独自伫立于雷区中。“扰乱课堂纪律”“忘做作业”“不雅涂鸦事件”接踵而至,他自然成了冉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连续几天的单独训诫与体罚,让万千一“身心俱疲,惊恐万状,居然站着尿了裤子”(第29页)。面对“这从头到脚的羞耻与屈辱”(第32页),他满心愧疚,决心改正。可是才短短一天,万千一已然忘乎所有,“只顾着看电视看漫画书,想都不想作业的事情,压根儿就把下周一还要上学忘得一干二净”(第41页),居然“在大家眼皮子底下犯浑”(第50页)。虽然在大伯、三叔及回家陪读的父亲的正确引导下,万千一有了质的改观,可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得意忘形、莽撞冲动的儿童心性依然深深地镌刻在其身上。他也知道:“我有时就是管不住自己。好像身体里还有一个人,总是在怂恿我做错事。”(第97页)

因此,和侯觉相比,万千一的成长始终处于一种相对游移、不明朗的状态,即无法完全确认其能否坚守阵地,独自闯过下一个诱惑与难关。果不其然,意志软弱的他违背了“自己一次又一次坚定的承诺”(第139页),跟着韩鑫去网吧混日子,还惹下大祸,住进了医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看似懵懂、无忧无虑的少年,其实已经敏感地触摸到了成长之门的钥匙。他逐渐增强的自制力与责任心,尤其是从认为冉老师“超级变态”(第104页)到主动为其购买小礼物,都显示出万千一心智上的成长和对成人社会的适应。

(三)堕落的路

堕落的路是在延宕中走向毁灭的成长之路。在《拐弯的十字街》中,韩鑫其实是一个影子型人物,他若明若暗地出现在万千一的生活与他人的评价之中。通过这些零星的片段,读者大致可以拼凑出他成长悲剧的轨迹。沉迷于网络游戏,“从来不认真听课,居然第一次月考考了全年级第十”(第9页)的韩鑫无疑相当聪慧,可他的人生却充满了悲剧与不幸,令人叹惜:母亲因难产早逝,哥哥又在事故中变成了半残疾,再婚的父亲为了“大局”考虑,“只好把他委托给姑姑照看”(第89页)。但无论是姑姑还是父亲,都从没体察到韩鑫内心的悲凉、孤独、绝望与无助。他心底纠结着的那些负面情绪无处释放,不断膨胀、叫嚣着冲破心理防线,最终裹挟着韩鑫滑入无边的深渊。其实,恶狠狠打算复仇的韩鑫并非不可救药。面对父亲随时随地的暴力,他也曾像正常的少年“瘪了瘪嘴,想哭”(第165页)。可以说,如果有一个正面的引路人出现,韩鑫的人生也许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幸的是,在韩鑫的世界里家长一直是失范和缺席的:父亲似乎拒绝与其沟通,从来只有打骂二字;姑姑一味告状,袖手旁观,甚至煽风点火。韩鑫的成长悲剧既源于自身,更折射出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尤其值得反思。

二、不同层面的对话:个体成长与公共事件

成长是个人的私事,但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语境。正如巴赫金所说,“他(她)与世界一同成长,他自身反映着世界本身的历史成长。”[2]因此,成长是一个处于私人语境与公共语境交织地带的复杂事件,这使得个体的成长书写更具意义———从细微处折射宏大的时代背景,为沉浸于小说真实感的迷茫成长者带来人生的指引。《拐弯的十字街》正是通过对三个少年不同成长面貌的书写,透视了当下中国突出的社会议题。

(一)应试教育、成人权威与儿童天性之间的巨大矛盾

教育改革关乎儿童的成长与命运,更关乎民族、国家的未来,意义重大。尽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路,但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中,推进困难”。[3]这样的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突出。应试教育既赋予了成人教师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又忽视和抑制了儿童的自然天性,给他们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不适。在跨越小学与初中生活的巨大鸿沟时,万千一就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放学后他首先想到的还是玩耍,就是不想快速回家,就是想在路上消磨时间。”(第11页)可是,“一上初中就得上早自習。6点钟起床,7点钟必须到校。如果顺风顺水,作业至少得写到深夜11点多。”(第15页)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儿童玩乐的天性水火不容,自然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部分学生甚至由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用包容的态度,理智、科学地对其进行引导。但应试教育崇拜的“唯分数论”又将教师和学生划分为高、低两个层次。位高者掌握着知识话语,有权对学生进行管教。并且,在大众的认知中,“严师出高徒”(第100页)。因此,部分教师拒绝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像管教“犯人”一般修剪着学生的枝丫,将本无足轻重的事件上升到触及灵魂的高度。这种不理解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试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但“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是在用分数来评估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第99页)。作者潜在地抛出了这个话题以期引起关注与回应,但如何解决仍需所有成人深思熟虑。

(二)留守儿童与单亲家庭:“有父”与“无父”

在看似单纯的“父亲”一词背后一直存在着深刻的二元划分。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讲,父亲意味着生命的给予与传递;而心理学意义上的父亲则指代成长的引导者和心灵的守护者。这两个维度的彼此碰撞,揭示了人生中“有父”而“无父”、“无父”而“有父”的悖论。同样身处单亲家庭,万千一和韩鑫的处境其实大不相同。对万千一而言,虽然父亲远在深圳,但来自长辈的爱与关怀从未缺席。父亲牺牲工作、选择陪读的行为更是让他万分感动,心怀愧疚。正是在父亲的陪伴、支持与引导下,这个被老师认为“已经变坏了”(第56页)的孩子迎来了成长的光亮。而,韩鑫的父亲除了给予其生命,从未真正承担起父辈的角色———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他带给韩鑫的也只是随时随地、“跟打畜生一样”(第144页)的暴力。内心的伤痕无法修复,绝望、孤独的情绪无处倾诉,韩鑫的成长悲剧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在感叹万千一幸运的同时,笔者也不禁为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与单亲家庭孩子心生忧虑。

(三)网络游戏与暴力崇拜

当今社会,极度丰富的物质条件改变了以往贫瘠的生活土壤,却又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埋下了诸多隐患。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以暴力为主的网络游戏,无疑是其中最为可怕的隐形杀手。它在抢占儿童“自然生活”时间的同时,极易造成暴力崇拜与冷漠情绪,从而使少年丧失特有的朝气与活力。“那些杀红了眼的孩子完全沉浸在血腥和暴力之中,全然忘记了网吧外真实的世界”(第140页),甚至对躺在地上、生死不明的同龄人漠不关心。在某种意义上,暴力的确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但更多时候,它非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激化矛盾,“极端的体罚往往适得其反”(第72页)。所以“打也没有用”(第144页),韩鑫依然选择接二连三地偷钱上网。更可怕的是,作为一个受害者,因无力反抗,他接受了“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认知,从而成了一个暴力的崇尚者和施加者,最终毁灭了自己的人生。除此之外,文本对青春期敏感的“早恋”现象亦有所涉及。正是因为对这些重大议题的不回避、不遮掩,《拐弯的十字街》在追求当下感的同时,具备了现实的厚重感,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注入了深刻的意蕴。

三、人性的驳杂:儿童文学中间地带的书写

“儿童文学是一种特殊样式的文学。与成人文学相比,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创作者、购买者乃至讲解者多是成年人,而接受对象是少不更事的孩子。”[4]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巨大鸿沟,势必造成成人作者在创作时从自身视角和经验出发对儿童及童年进行虚构。这种虚构虽必不可少,但部分作品出于保护儿童等考量忽略了人性的中间地带,从而失之于浅薄。“文学所书写的‘中间地带介乎正面/反面、真善美/假丑恶之间,指称着生命存在的多样性、人生价值的多元性、人性的驳杂性、人生道德的相对性和模糊性、文学表现的广阔性以及深度、广度和厚度等。”[5]《拐弯的十字街》正揭示了儿童与成人世界中的微妙关系。

事实上,儿童与童年远非部分成人预设的那般纯净、天真,在这片还未被现实社会过多“玷污”的天空下同样纠结着人性的复杂与斑驳。刚开始,闯了大祸的万千一在冉老师的逼问与惩罚下,尽管有过短暂犹豫,但出于保护朋友的立场,还是选择隐瞒真相。可是,“不雅涂鸦事件”带来的狂风暴雨,实在是超越了一个14岁少年能够承受的力度。于是,处于极度恐慌与不安中的万千一,“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开除”“也顾不得出卖不出卖朋友了,他只想说出真相让冉老师息怒”(第22页)。不过,“冉老师根本不给他背叛韩鑫的机会”(第30页)。沟通的失败让万千一得以坚守内心最初的信念。可即便故事发生转变,万千一最后“出卖”韩鑫,并成功获得冉老师的信任,逃脱惩罚,读者也不能对其行为做简单的价值判断:他固然违背了心中的少年义气,却道出了事实真相,同时这也是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韩鑫和于歌唱婉在面对责任时的退缩,亦是如此,读者更应体察他们内心纠结的情绪斗争。

与儿童相比,成人的世界更显复杂。“心眼儿比针尖儿还小”(第104页)的冉老师“容不得学生犯错”(第61页),动不动就追求“触及灵魂”的反思。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让同学们怨声载道。但《拐弯的十字街》并未将其塑造为一个绝对的恶人形象,这也不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冉老师的种种行为,如在万千一感到极度屈辱时不动声色地买来新裤子,毫不吝啬对其进步表示赞扬与鼓励,没有过分追究他与侯觉在课堂上造成的骚乱,都显示出成人在黑/白、善/恶之间摇摆的灰色、中间状态。当然,这些举动背后可能暗藏着人际关系的因素及普罗大众对权力的崇拜与献媚,但也可能包含着一个平凡老师对学生真切的关怀,也许就连冉老师自己也不能完全确认其动机。解读的不确定性,正展示了人性中相对模糊的地带。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万千一家人之口揭示了那些成人世界中的暧昧准则———“县官不如现管”(第38页),“趁机和班主任老师多走动走动,多沟通沟通”(第132页)才有机会获得老师的喜欢。

作为一部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成长小说,《拐弯的十字街》中的儿童视角显而易见,但文本中隐在的成人视角同样不容忽视。这两种视角的交织,叩问了成人世界的无情与冷漠,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中某种无能为力。万千一年纪尚小,却明白“除了喜欢上网打游戏,除了爱在课堂上小声说些笑话,韩鑫似乎也没有更多的毛病”(第144页),他理解韩鑫的绝望与无助,更看穿了其需要帮助的事实。可知晓韩鑫处境的诸多成年人采取的是冷眼旁观的态度,并禁止自己的孩子与之交往,却从未想过如何拯救这个失足少年。但他们的行为又似乎天经地义,无可指责———韩鑫的悲剧并不是由自己造成的,自己既没有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也難以改变现实。在这里,儿童的忧虑与成人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恰恰“映照出人性‘中间地带的真实情状,而且体现了道德的相对性和模糊性,以及仅凭道德救赎人性的有心无力”[5]。

总之,《拐弯的十字街》一书在观照、书写当下现实生活,贴近少年儿童真实的生命状态与细微的心理感受的同时,更以小见大、举重若轻地透视了宏大的时代背景,以文学之名聚焦了突出的社会问题与人性的中间地带。

注释

[1]张国龙.拐弯的十字街[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本文凡引自该版的引文,均只标记页码。

[2][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32;转引自张国龙.成长小说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238.

[3]郭法奇.如何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基于《教育规划纲要》及教育历史的实证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1).

[4]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5]张国龙.中国儿童文学的增殖空间:“中间地带”书写[J].当代作家评论,2016(2).

猜你喜欢

拐弯成人人性
“拐弯”的影子
诀别
养大成人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人到老年,要学会“拐弯”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拐弯的路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