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山水
2018-08-08朱一南
朱一南
中國人相信,自然是人的精神栖居之所。因此,“山水”孕育着中国的历史与文明,成为传统文化、审美中最独特的DNA。
而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形成了中国人的美学、哲学基础。无言的山水,千年来沉默地容纳着历代中国士人的抱负与情怀。走下朝堂的柳宗元对着万籁无声的群山写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告诉后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纯粹的自然中,渴望“出世”的人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空间,循着庄子无用之游的艺术精神,把自己安放到自然山水之中,使自己人生、精神上的负担得到释放。以虚静之心把握天地自然,保持精神的自由,保持精神的纯洁,回复生命的疲困——这便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山水精神。
因此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书法,中国的文人艺术家似乎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信奉者。他们徜徉山水,畅神养性,领悟自然的气韵生动,感发意志。在这漫长的艺术传承中,所形成的与自然“坐看相忘、相生相融”最终成为了中国艺术的审美方向和意境高度。
中国的山水摄影也从这个深厚的审美学养中发生、发展。在今年2月至2019年2月的纽约曼哈顿,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策划、举办了“山艺术·中国摄影家的镜像”大展,这场包含27位摄影家63幅不同作品的展览将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就此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摄影艺术家对于“山水”的观察和思考,以及纵向观察这条创作线索中发生的变化。顺着展览的思路,我们首先采访了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馆长海蔚蓝女士,历史考古学者出身的她亲自走过中国的三川五岳,而中国文化中寓意广博的山文化,以及她对山的热爱,成为了这场展览的缘起。专题的第二部分,展示了以摄影师汪芜生为代表的黄山摄影,来诠释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理念。第三部分则邀请展览的客座策展人江融,就他对中国近年来山水摄影的敏锐观察,来介绍年轻一代摄影师如何用创新的思路、技法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山水进行观察与思考。而在最后,我们单独采访了三位各有特点、各有坚持的摄影师杨泳梁、卢彦鹏、陈业伟,分享他们多年来以山水寄情,以山水论世的艺术结果。
山水的智慧和旨趣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构建了中国人的审美体系,而我们也因此获得了安顿于自然的力量,在生命力的疲困中重获自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