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外周血D-二聚体与各器官损伤程度的关联性研究
2018-08-08黄婷王静
黄婷,王静
高淳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南京 211300
过敏性紫癜是现代医学病名,又叫许兰—亨诺氏综合征,是毛细血管无菌性改变所致的出血。其主要表现是皮肤紫癜、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及血尿、蛋白尿等肾脏的一些表现[1]。主要原因是食物、细菌毒素或其它过敏性物质引起。该病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区别是血小板不减少。血栓形成后诱发纤维蛋白溶解反应 (fibrinolysis),血浆素 (plasmin)切割纤维蛋白的产物之一便是D-dimer,因此D-dimer是凝血因子反应的标记[2]。随着肿瘤的进展,凝血反应的产生,血栓不停的形成及溶解。使得D-dimer含量有可能随肿瘤的恶化而升高,因而有机会用来评估肿瘤恶化的程度及预后[3]。组织经过发炎反应或是出血凝集反应之后会产生纤维蛋白[4]。选取2012年8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小儿过敏性紫癜(AP)患儿按器官损伤情况分组进行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检测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经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AP患儿,其中男患儿28例,女患儿32 例,年龄 2~12 岁,平均年龄(5.8±1.6)岁。 根据患者的主型症状对AP患者进行分组,消化道症状、关节损伤、肾脏损害、脑损害、单纯皮疹各10例、8例、12例、6例、24例。AP所有病例符合第8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AP诊断标准,且患儿及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选取同期的对照组60例进行检测分析,其中男患儿30例,女患儿30例,年龄2~11 岁,平均年龄(5.6±1.7)岁。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第2日清晨,所有患儿均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3 mL,进行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水平检测,检测方法为:乳胶凝集试验法。另选取同一时期的健康体检儿童60名,在清晨空腹进行D-二聚体和FDP检测。
1.3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物阳性的标准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物的参考范围:D-二聚体<0.3 mg/L,FDP<3 mg/L; 两者的阳性标准:D-二聚体水平≥0.3 mg/L,FDP水平≥3 mg/L。
1.4 统计方法
运用数理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以 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儿过敏性紫癜血浆D-二聚体水平
各型小儿过敏性紫癜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发现关节损害、脑损害患者阳性率最高(100.00%),其次消化道症状(80.00%),单纯皮疹型阳性率最低(50.00%)。而对照组的阳性率则为1.67%。如下表1所示。
2.2 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FDP检测结果比较
6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阳性例数为43例,FDP检测阳性例数为42例,对照组检测1例为阳性,其余均为阴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表1 小儿过敏性紫癜血浆D-二聚体水平
表2 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FDP检测结果比较[n(%)]
3 讨论
小儿过敏性紫癜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皮肤、黏膜、关节、内脏出血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常见皮下瘀点、瘀癍,压之不褪色[5]。患儿多数是过敏体质。过敏性紫癜是机体对某些过敏物质产生的变态反应,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引发广泛性小血管炎,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渗血、水肿等症状,增加患者的痛苦[6-7]。目前认为: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2种:①速发型变态反应。无补体参与,无菌性炎症反应;②迟发型变态反应。补体参与,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8-9]。
临床证实:小儿过敏性紫癜主要是因无菌性血管炎(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造成皮肤损伤(真皮血管),病理组织改变可见: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红细胞渗出;邻近血管:胶原纤维肿胀;血管壁:纤维样坏死、间质水肿,严重者可发现坏死性小动脉炎[10-11]。粘膜下肠道改变:水肿、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粘膜溃疡。纤维蛋白是凝集过程(coagulation pathway)的末端产物[12]。在血栓素(Thrombin)的作用之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经切割形成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纤维蛋白单体聚合之后会形成纤维蛋白聚合体 (fibrin polymer)而后形成血栓(blood clot)。人体除了血液凝集形成血栓之外,也有一套纤维蛋白分解机制来移除血栓,以免不断形成的血栓造成全身性的影响[13]。D-Dimer就是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聚合体被分解之后的产物。血浆中的血浆素(plasmin)被活化之后,会分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单体由一个E片段连上二个D片段组合而成(D-ED)。纤维蛋白单体在血栓形成过程中会聚合、交叉连结成纤维蛋白丝(fibril)[14]。血浆素针对交叉连结的纤维蛋白聚合物切割分解,便会形成二个D片段组成的 D-dimer碎片[15]。
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溶症时阳性或增高,其水平增高的机制是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以及继发性的纤溶亢进,即以纤维蛋白为降解产物,而原发性纤溶症是以纤维蛋白原为降解底物,所以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时为阴性或不增高。该组资料显示,AP患儿中伴有关节损害和脑损害为主型D-二聚体阳性率最高(100.00%),其次为消化道损害为主型(80.00%),单纯皮疹型阳性率最低(50.00%)。AP患儿的D-二聚体阳性率(71.67%)及FDP阳性率(70.00%)高于对照组(1.67%、1.67%)。这一结果表明,AP患儿的 D-二聚体及FDP水平有明显升高,且其阳性率与患儿的临床症状有关。这一结果与温杰等的[16]研究结果一致,但温杰等仅对D-二聚体水平进行探讨,并未对FDP水平进行研究,而在该次研究中,笔者对D-二聚体及FDP水平两者在AP患儿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但该次研究的病例较为单一,且并未探讨两者在AP患儿治疗中的水平变化,仍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综上所述,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且其与各器官受损程度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