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研究
2018-08-08赵婧彤
赵婧彤
长春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吉林长春 130000
偏头痛属于目前患病率较高、且易于反复的一种血管-神经功能障碍性病症,患者头部的一侧或者两侧出现疼痛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呕吐、以及畏光和恶心等现象,部分患者在起病之前会有某些先兆表现,如:感觉、以及视觉和运动上的障碍等,极大的干扰了其生存质量[1]。近些年来,该病的人数逐年递增,且女性远远超过男性[2],起病的因素至今尚未探明,可能涉及到体内激素情况、以及遗传和精神等诸多因素。该院在2017年2—9月选择了加味川芎茶调散来治疗偏头痛疾病,获得了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救治的偏头痛患者136例确定为分析对象,以随机形式划定为观察组(68例)与对照组(68例)。全部患者都达到了《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里面的有关诊断要求与标准[3];在对照组中,男性共23例,女性共45例,年龄在29~64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1.07±3.16)岁,病程都处于 8 个月~15 年之间,平均病程是(6.14±1.03)年。在观察组中,男性共22例,女性共46例;年龄在27~63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2.09±2.71)岁;病程都在 6 个月~16 年之间,平均病程是(6.03±1.91)年。该两组患者在性别以及病程和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着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的是西比林(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10930003),5 mg/次,每晚1次。观察组在采用对照组措施的前提下,还服用中药汤剂川芎茶调散,并随症实施加减,该方为:石菖蒲15 g、郁金 15 g、薄荷叶 15 g、以及白芷 15 g、细辛 15 g与川芎 15 g,还有甘草 6 g、柴胡 10 g、丹参 10 g、羌活15 g和防风10 g、荆芥12 g。可做以下加减:对于气虚者,加上白术与党参各15 g;对于血滞较重者,加上红花与桃仁各15 g;对于肝郁较重者,加上白芍15 g、以及当归12 g和枳壳10 g;而对湿盛者,则加上苍术与山药各15 g、以及薏苡仁20 g。将上药进行水煎后,分2次温服。该两组的1个疗程均是4周,治疗完成后,坚持随访30 d。
1.3 观察指标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统计和分析两组的偏头痛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并对治疗有效率进行综合对比。
1.4 评定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头风诊断与疗效标准》,即:头痛与相关伴随症状均完全消退,且随访过程没有再次发作,则为痊愈;如果治疗后,VAS评分下降幅度超过1/2,或者之前的中度、以及重度疼痛均显著好转,变为轻度疼痛甚至无痛,且随访过程发作1~2次,则为显效[3];如果疼痛程度下降未超过1级,疼痛持续时间下降为超过2/3、或者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变得更长,且随访过程发作超过3次,则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0.0统计学软件 来对该文全部数据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来表示,以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s)表示,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在1个疗程之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59%,显著高于对照组,该两组的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1,P<0.05),如表 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在治疗前后的偏头痛实际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对比
治疗之后,观察组偏头痛的实际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分别为(3.17±00.93)次/疗程、(6.04±1.92)h/次,均低于治疗前,并且均低于对照组,该两组的偏头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在治疗前后的偏头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在治疗前后的偏头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对比(±s)
组别 时间 频率(次/疗程) 持续时间(h/次)观察组(n=68)对照组(n=68)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7.90±2.34 3.17±0.93 7.43±2.06 6.01±2.09 14.91±1.75 6.04±1.92 17.04±0.61 8.63±3.05
3 讨论
偏头痛属于目前较为多见的病症,致病因素至今尚未探明,可能涉及到体内激素情况以及遗传和精神等诸多因素[4]。有的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不但与植物神经以及酶系统有关,而且还与中枢神经和神经体液系统等存在联系[5]。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该病往往用药物疗法,通常选择麦角类与阿片类的药物以及各种非甾体类消炎药等[6],虽然能改善症状,减轻痛楚,可是对该病并无理想的效果,且易复发,还会出现负面反应。
偏头痛被列入中医方面的“头风”与“头痛”类别,中医研究认为,该病是因外风侵入引起。患者往往表虚身弱,致外风入内,冲逆清窍,抑制阳清之气,所以,显现目眩与头痛现象,且外风易夹带湿气以及寒、热等[7],因此,会引起某些有关联的兼夹症。该文选择的川芎茶调散是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被视作针对头痛方面的验方。该方中的川芎能够活血行气,其上行脑目,可散风通络消痛,有消除诸经头痛之用,尤善消除厥阴与少阳经处的头顶和两侧部位头痛,被当作君药;荆芥与薄荷利于上行,既可清理脑目,又可助君药散风通络,薄荷还可退诸风药之燥气,被当作臣药[8];细辛、白芷和羌活均能散风化瘀,其中,细辛尚能清理鼻窍;防风有辛味,可疏风祛邪;郁金和柴胡可疏导肝气;石菖蒲可除湿;丹参利于化瘀通窍;甘草可固气益中,调解各药。上药配合具有祛邪消痛之用途。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1个疗程之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59%,显著高于对照组,该两组的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1,P<0.05)。这和刘兰芳等[9]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该研究结果中的有效率为93.07%),充分说明了加味川芎茶调散在偏头痛治疗中的效果。此外,偏头痛的实际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是考察疾病持续效果的重要指标,该研究中,观察组偏头痛的实际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分别为 (3.17±0.93)次/疗程、(6.04±1.92)h/次,均低于治疗前,并且均低于对照组,该两组的偏头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又和吴勇飞等[10]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该研究中观察组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分别为(8.30±2.59)次,(15.23±1.80)h]这说明,该研究治疗方法可以大大缩短病痛的发作次数,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选择加味川芎茶调散来对偏头痛患者实施治疗,无论在发作次数、频率上,还是在疗效上,均能获得理想的实际效果,有必要在临床上大力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