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弦板成绝唱
——记国家级非遗弦板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丁碧霞
2018-08-08何华生
文/何华生
1月16日晚,乾县2018年首届春节文艺晚会在县剧院隆重举行。75岁高龄的国家级非遗弦板腔代表性传承人丁碧霞登台演出,新作《弦板摇滚大叫板》将古老弦板腔永恒韵味与现代摇滚美妙昂扬的音乐力量巧妙融合,赋予弦板腔崭新时代魅力,赢来观众热烈掌声。
为戏而生
说丁碧霞为戏而生,因戏而喜怒哀乐并非溢美之词,也不是夸大之语。她从小爱戏,深入骨髓、融到血液。虽然社会变幻莫测,生活起伏不定,但她对戏的痴爱没有改变。
丁碧霞,小名素素,1944年出生在乾县临平镇“戏窝子”。早年丧母,对她造成沉重情感打击,她就痴迷于学唱戏,在戏曲中寻求慰藉。由于平时下了苦功,1958年,她轻松考进羊毛湾文工团,开启了演艺生涯。三个春秋磨砺,她取得很大进步,有幸与弦板名家王碧云、刘智民等一起排练且同台献艺。在县委书记王俊玉提议下,她的名字改为“碧霞”,“碧”是意连王碧云,“霞”则暗喻霞光万丈。
1962年,付出太多汗水和泪水,成功塑造了《取贵阳》中的赵范,让丁碧霞崭露头角,受到省上领导赵伯平、赵寿山等人的赞许和接见,也得到专家和同行肯定,媒体纷纷报道。新星冉冉升起,丁碧霞晋升为剧团主演之一。此后她凭借活灵活现演绎现代戏“杨立贝”等经典角色,获得各界广泛好评。
从小酷爱戏曲的丁碧霞,天生一副好嗓子,苍劲浑厚、高亢明亮,经后天专业训练,唱腔优美、字正腔圆、道白清晰、高音不挣、低音不沉、节奏分明、声情并茂、细腻传神、引人入胜。经过多年千锤百炼,拥有扎实雄厚基本功,无论唱、念、做、打“四功”,还是眼、手、身、法、步“五法”都娴熟精湛,其梢子功、帽翅功、口髯功令人拍手叫绝。她戏路宽广,弦板、秦腔都擅长,古典、现代都能演,武将文官、小生须生皆能扮,表演行云流水,收放自如,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12岁登台,演艺逾六十春秋。丁碧霞演过五十多部戏,算上折子戏,接近百出,为观众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鲜活灵动人物形象,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供后人品鉴。
初心不改
“文革”初期,丁碧霞被迫离开剧团回老家,积极帮助大队文艺小分队排演移植革命样板戏、弦板腔《白毛女》,秦腔《沙家浜》《红灯记》等,为丰富家乡文娱生活做出贡献。
1968年后,她随军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一家拖修厂当工人,大好时光消磨在工厂,身体受限,只能心里唱戏,梦里与戏缠绵。
熬到1974年,结束随军日子,依然难回剧团。她被安排在修配厂做翻砂工。工作又脏又累,沉重的砂箱、滚烫的铁水、嘈杂的环境,男人都叫苦,而刚生完孩子的丁碧霞却不可思议地坚持下来,这源于她心中有爱,情感有寄托,这就是她魂牵梦萦的戏曲艺术。短暂假日,回家途中,上下班路上,面对大沙漠,她放开嗓子,尽情地唱,声音回荡在无人旷野,她不仅不害怕,反而感到莫大满足。
捱过十年“文革”,1977年,随着新时代曙光来临,古典戏曲也相继恢复演出。
乾县剧团排演《十五贯》,大家一致认为况钟角色非丁碧霞莫属,而当时她还在当工人。新上任的支部书记兼团长张振清三番五次到丁碧霞厂里、家中做工作,丁碧霞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0月底重回剧团,回到阔别五年之久的舞台。毕竟拥有深厚功底,也不曾真正疏远弦板腔,经过10多天紧张排练,《十五贯》终于推出。这是“文革”后第一部戏,压抑太久的观众都想一睹为快,好好过过戏瘾,票少人多,买票队伍排成长龙,有人担心买不到,到处托人情、找关系,戏未上演,剧团先上演一票难求景象,正式上演自然盛况空前,好评如潮。作为主演,丁碧霞名字和剧照赫然出现在大型彩色海报显著位置。这部戏中,丁碧霞多年集聚的艺术激情和艺术才华喷薄而发,达到一鸣惊人效果,她又成功塑造了一个经典人物形象,深得观众喜爱。
一年后,咸阳地区文艺汇演,丁碧霞在新编历史剧《白马血盟》中,扮演武将刘章。这个角色不好演,一系列马上高难动作一般男演员都力不从心,可是被她这个女扮男装的搞定了。由于她成功演绎刘章这个生动人物形象,征服观众,打动评委,喜获个人表演二等奖。
1979年,时值建国三十周年,乾县推出献礼大作《紫金簪》,她担纲主演夏昌时。为追求角色形似神似完美结合,她铁心下苦练习跪拜,前后左右地跪,膝盖磨破好几层皮,她裹上棉垫继续练。即便回老家休假,也早晚不忘练功。看到她带着梢子跪在炕上练习,继母都心疼焦虑地说,别把脖子拧断了。苦练跪功过程中,师兄刘智民提出建设性意见,让她少吃很多苦头。苍天不负苦心人,丁碧霞演的夏昌时赢得满堂彩,表演达到极致。该剧喜获集体一等奖殊荣。省市电台、电视台录音摄像,连中央电视台都多次播放。凭借这部大戏和异常出彩的主人公,丁碧霞攀上了表演艺术新高峰。
永远爱戏
退休后,虽年过花甲,但她怎能闲下来,怎能割舍钟爱的戏曲事业。为发挥余热,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丁碧霞行动了。1997年,她组建乾县名秀联袂演出团,除演出已有传统剧目,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自费排演《福寿图》《双官诰》《卖妙郎》等新剧目。缺乏资金,她自己筹措,缺少道具,自己设法添置,人员不够,临时聘请。众人被她精神感动,以不同方式支持她工作。演出团长期辗转巡演于乾县、礼泉、永寿、扶风、西安、咸阳等地,丰富文化生活同时,扶持培养一批秦腔人才,巩固增加越来越多戏迷观众。
丁碧霞兴奋地对笔者说,2008年对弦板腔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为了抢救保护传承弦板腔这一古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年乾县政府常务会专门听取文体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决定恢复成立乾县弦板腔剧团,每年拨付12万元用于弦板腔抢救保护。也是这年,优秀演员丁碧霞和优秀二弦演奏者李育亭,同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乾县弦板腔剧团返聘她回团担任导演,并抓非遗传承工作,她欣然接受任务,全身心地投入改编移植新剧目,培育新人工作中。在乾县文体旅游局亲切关怀和剧团鼎力支持下,丁碧霞花费巨大心血,终于将秦腔《福寿图》《苏武牧羊》改编移植为群众喜爱的弦板腔。2011年《福寿图》在省、市、县演出,共演出50多场次,深得广大戏迷和省内弦板腔知名专家好评,荣获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11项大奖,并在中国剧院参加“国风·秦韵”——陕西传统文化晋京展演活动,小剧种演进大剧院,圆了几代弦板腔人晋京演出梦想。
千百年来,弦板腔戏剧以其旺盛的生命力确立起自身独特剧种地位,虽然面临艺人相继去世,演员收入微薄,后继人才青黄不接诸多困难,乾县艺术瑰宝弦板腔不能消失,不能沦为历史遗产追忆绝唱。乾县文体旅游局精心组织编排弦板腔新作《范紫东》,代表咸阳市参加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荣获9项大奖。2016年8月,陕西省人民剧院参加文化厅组织稀有剧种调演,大获成功,随后被省政府确定为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演出期间,场场爆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唱红三秦大地。
丁碧霞有两个愿望,一是在有生之年,将她数十年来珍藏各种类型演出剧本加以整理结集出版;二是希望弦板腔能够进入学生课堂,编进课本,同时开办弦板腔艺校,招收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弦板腔传承发展问题。
丁碧霞女儿李俊燕告诉笔者,得知弦板腔要上2018年乾县首届春节文艺晚会,丁碧霞欣喜不已,马上全身心投入新剧《弦板摇滚大叫板》排练。演出中,她的矍铄精神、深厚功底、强大气场,征服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