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让市民触摸到美好生活的温度
2018-08-08李天娇
文/李天娇
2018年2月3日,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在西安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交出了2017年政府工作沉沉甸甸的成绩单,还向西安市民展开了2018年的幸福画卷。围绕加速迈入“万亿俱乐部”目标,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做优质量,在做优质量的前提下做大总量。确定今年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聚集人居环境宜居化等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让市民触摸到美好生活的温度。
经济总量
今年全市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
大西安都市圈
全力推进西咸一体化、富阎一体化,加快构建大西安都市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推动空港、陆港、高铁港“三港联动”,不断提升西安的枢纽地位,增强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启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新开通10条国际客运航线和4条国际货运航线,打造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米字型”高铁网络突出优势,加快建设高铁新城。启动北客站交通综合枢纽中心建设,年内北客站至机场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打造区域“换乘中心”。加快建设“2环+12辐射”对外高速公路大通道,全面提升大西安交通通达能力。
脱贫攻坚
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较上年增加20%。实施“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开展就业扶贫行动,确保有条件的贫困家庭每户有1人稳定就业,涉贫区县年内至少建成1个返乡创业园区。年底全市142个贫困村、12864个贫困户、40570名贫困人口(不含兜底保障人员)达标退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脱贫,让贫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让每一户贫困群众都衣食无忧。
健康西安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医院。启动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入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对2000户贫困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无障碍设施改造,建成医养机构20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35个、农村幸福院184个,新增养老床位6400张,不断造福全市老年人。
“城市绿肺”
抓实抓好“河长制”“湖长制”,坚持“五策治水”,深化“8+5+2”河湖水系治理,实施“剿劣水”行动,推进渭河断面水质达标、渼陂湖等8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新增生态水面2300亩、湿地5000亩,加快恢复“八水绕长安”生态美景。依法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城市绿肺”功能。持续开展“五路”两侧增绿美化、“两路两侧三化”整治和“美丽西安·绿色家园”行动,新建公园4个、绿地广场60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0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植树造林3万亩。
厕所革命
深入推进“烟头革命”,持续提升保洁水平。实施城区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公厕440座、改造提升666座、鼓励开放380座以上。强力推进“四改两拆”,启动城棚改项目16个,改造老旧小区200万平方米、旧厂区项目14个,实施架空线缆落地193公里,整治拆除违法建设800万平方米以上。
蓝天工程
坚持铁腕治霾,按照“治霾十法”,加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建成“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监管,不断提升网格化管理实效。加大关中城市群联防联控力度,合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年优良天数不少于200天。
医疗保险
切实提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加快社会保障卡发行应用。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供养人员保障标准,加大社会扶助、救助力度,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科技创新
落实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统筹设立10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争取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科技组织和企业落户西安。加快推进中科院西安科学城建设,启动实施光启、汉能、大疆等一批硬科技、黑科技项目。协力打造西安交大西部创新港、西北工大翱翔小镇、西电科大军民融合创新谷、中兴科创小镇等11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硬科技小镇。
实体经济
实施“市场主体升级计划”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大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持小微企业灵活发展,全年净增“五上”企业500户以上,新增小巨人企业260家、各类市场主体20万户。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宜居出行
围绕“三轴三带三廊一通道多中心多组团”发展格局,积极实施“北跨、南控、西进、东拓、中优”战略,推动大西安从“围城”建设时代进入“拥河”发展时代。支持西咸新区加快建设大西安新轴线、新中心。加快西咸、富阎一体化进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地铁在建项目建设,4号线年底前建成通车。进一步提升地铁运营水平,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60%以上。抓好昆明路等快速路建设,加快西铜一级公路(西安—高陵)等市政道路改造,启动西三环—阿房一路等立交工程。打通25条断头路,开工建设32个公交场站和1.5万个停车位。
就业收入
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高校毕业生“3+N”就业促进计划,消除就业歧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多措并举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确保农民工都能拿到辛苦钱。拓展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教育事业
以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以及婴幼儿照护、儿童早期教育等问题为重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建标准化中小学、幼儿园30所,实施“全面改薄”154所,增加学位4万个,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65%。以大学区建设为抓手,年内组建25个“名校+”教育联合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革民办学校“小升初”政策,完善小学“弹性离校”制度,扩大校园新风系统试点。持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实施名师名校长“百千万工程”。
文化之都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加大对明城墙、汉长安城、秦咸阳宫等各类遗址和文物的保护展示力度,加快推进碑林、小雁塔、半坡遗址等历史文化片区改造提升,推动建设杜陵国家遗址公园,坚决守护好人类文明遗产和民族精神家园。继续抓好博物馆之城建设,年内新增5座以上博物馆。用西安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用文化的力量展示中国风采。
“书香之城”
健全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构建大西安“文化通”数字移动平台,促进文化共建共享。启动西安图书馆新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一批社区书屋和书香西安阅读吧,组织开展“万人万卷·阅动西安”全民阅读、丝绸之路国际图书博览会等系列活动,聚力打造“书香之城”。继续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年放映公益电影37000场,文化惠民演出1500场。
都市农业
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乡村旅游、休闲养生、特色民宿等产业,加快形成三产互动、跨界融合、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推广蓝田“全域旅游”模式,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全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经营收入25亿元。推进电商“下乡进村”,培育一批集聚效应强的电商平台,促进绿色农产品入网进场。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4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0个。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粮食产量达到180万吨以上。
智慧西安
建成城市运行大数据中心和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积极拓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服务领域,加快推动面向市民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更多领域实现移动支付、手机办事,建设“指尖上的城市”。年内实现主城区刷手机乘公交全覆盖。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展“互联网+网格化”行动,加快实施“雪亮工程”。
创新创业
支持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电科大、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发挥资源优势,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众创载体和创新创业学院,助力阿里巴巴、亚马逊、猪八戒、蒜泥科技等众创载体做大做强,全市众创空间达到450家以上、总面积1600万平方米以上。扎实推进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加强“双创”与产业的有机融合及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院所经济”“教师经济”等五大创新创业经济。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之都。
“文化+”“旅游+”
实施文化、旅游两个产业倍增计划,推进“文化+”“旅游+”,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大产业。围绕“文化+人脑+电脑”,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电子竞技、文化装备制造等产业。围绕打造世界旅游时尚之都,积极实施“旅游国际化行动”,开展城墙景区灯光秀、快乐跑等主题活动,打造“夜游西安”品牌。开展“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活动。大力发展美食经济,打造“舌尖上的西安”。
新经济新业态
推动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支持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大数据等新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发展数字、共享、智慧、绿色经济等新业态,在中高端消费、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