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亏灌溉对荒漠绿洲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2018-08-08薛道信张恒嘉巴玉春王玉才王世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耗水量全生育期利用效率

薛道信,张恒嘉,巴玉春,王玉才,王世杰

(1. 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 民乐县洪水河管理处,甘肃 民乐 734503)

马铃薯是世界第三大重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1]。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目前全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约2 000万公顷,总产量约为3.5亿吨,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48.8万公顷,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均约为全世界的四分之一[1]。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马铃薯种植业是西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产业之一。在河西荒漠绿洲地区,马铃薯已成继小麦与大麦之后的第三大特色作物,随着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的逐步兴起,马铃薯需求量迅猛增长,种植面积快速扩大[2],然而河西荒漠绿洲灌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降水稀少,蒸发强度大,灌溉水利用效率极低,河西荒漠绿洲地区马铃薯单产水平与世界先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马铃薯种植业亟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可将地膜覆盖增温、保墒与滴灌节水、增产等优点充分结合[3]。国内外大量试验研究表明,亏缺灌溉对马铃薯生育期内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和需耗水规律影响显著[4],且在提高马铃薯薯块产量和改善块茎品质上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5]。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地处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成为该区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6],而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现状。因此,本试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7-10],将起垄覆膜、膜下滴灌和亏缺灌溉节水技术措施相结合,重点研究膜下滴灌亏缺灌溉技术条件下马铃薯全生育期的需水耗水规律、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以达到节水、增产、高效和优质的目的。

膜下滴灌节水灌溉综合技术的发展目标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作物产量等。本文以马铃薯为供试作物,采用普通塑料地膜覆盖与膜下滴灌的灌溉方法,将计划湿润层的深度设为常数且不随生育时期推进而变化,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生育时期水分亏缺处理马铃薯的植株生长动态、果实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以期对绿洲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和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马铃薯膜下调亏滴灌大田试验于2016年4-10月在甘肃省民乐县洪水河管理处进行,试验站地理坐标东经100°43′,北纬38°39′,属于洪水河灌区。该试验区属典型的半干旱荒漠气候区,大陆性荒漠绿洲草原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3~285 mm,该区降水稀少且分布极不均匀,蒸发强度大,干旱频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但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和昼夜温差大等特点,为各类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机物质积累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试验区平均海拔约1 970 m,年平均气温为6.0℃,≥0℃有效积温3 500℃,≥10℃有效积温2 985℃,极端最高温度37.8℃,极端最低温度-33.3℃,无霜期109~174 d,年日照总时数3 000 h左右。试验地为中壤土,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耕层田间最大持水量为24%,土壤容重1.48×103kg·m-3,pH值7.22,地下水位较低且无盐碱化影响。试验区为以种植马铃薯、小麦、玉米等为主的一年一熟作物种植区。

益民灌溉试验站有试验地约1.5 hm2,全自动气象观测场1个,具备观测基本气象资料,测定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蒸发量等的仪器和设备条件。

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试验根据亏缺水平和亏缺生育阶段不同共设8个亏水处理(RD1~RD8)和1个充分灌水处理(CK),分别在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分别进行不同程度水分亏缺处理,试验设计方案见表1。

试验材料为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青薯168”,由青海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属晚熟菜用型和淀粉加工兼用型品种。该品种具有幼苗直立,枝叶繁茂,生长势强,淀粉含量高和耐贮藏运输等特点。按照《灌溉试验规范》[11]中作物生长发育阶段的划分标准,结合本区域马铃薯实际生育进程,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马铃薯于2016年4月8日播种,9月26日收获,全生育期历时172 d。采用膜下滴灌单垄双行栽培模式,土垄宽0.8 m,垄高0.2 m,无覆盖沟宽0.4 m,行株距40 cm×20 cm。每条土垄中间铺设一条薄壁式滴灌带,滴灌带内径16 mm,滴头间距0.2 m,具有输水效果好、抗堵塞能力强等特点。该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南北走向种植,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小区面积33.6 m2(7 m×4.8 m),试验田总占地面积907.2 m2。每个小区为一个滴灌支管控制单位,支管单元入口安装有闸阀和水表。聚乙烯普通塑料薄膜厚0.008 mm,宽为1.2 m。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内烘干土的质量。通过环刀法测定试验田土壤不同深度剖面土壤容重,重复3次,在105℃±2℃恒温干燥箱中烘至恒重,干土质量和环刀体积比即为该土壤容重。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ρb为土壤容重(g·cm-3);m1为环刀的质量(g);m2为环刀+烘干土粒质量(g);v1为环刀内容积(cm3)。

表1 试验设计Table 1 Experimental design

1.3.2 土壤含水率 采用土钻取土烘干称重法,每个小区随机选取一条垄进行人工取土。在马铃薯播种前及收获后取土,取土深度为100 cm,分别为0~10、1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生育期内每隔7~10 d取土1次,取土深度为60 cm,每10 cm分层,分6个梯度土壤剖面取土,并且在灌水前后与降水后适时各加测一次。

式中,βj为j层土壤质量含水率(%);mj2为j层田间自然湿土重(g);mj1为j层烘干干土粒重(g)。

当土壤含水量下降至处理亏缺控制下限时,应立即进行灌水,当达到亏缺控制上限时立即停止。

1.3.3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计布置在每个处理的第2个重复,位于土垄中间,分为5个剖面层次(5、10、15、20 cm及25 cm)分别测定土壤温度。在全生育期内每天8∶00、14∶00、20∶00分三次进行观测,灌水后第二日从8∶00到20∶00每整点观测记录一次。

1.3.4 灌水量 采用干、支管管道输水与膜下滴灌带滴灌方式灌水,灌水量由水表严格控制,记录每次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灌水量由灌水定额[12]计算公式确定:

M=10ρbH(βi-βj)

式中,M为灌水量(mm);ρb为计划湿润层土壤容重,为1.48 g·cm-3;H为计划湿润层深度,为60 cm;βi为目标土壤含水量上限;βj为灌水前土壤实际含水量,灌水量应通过水表进行精确计量。

所得灌水量换算公式为:

IR=15(667M/1000)=10.0M

式中,IR为单位面积灌水量(m3·hm-2);M为灌水层厚度(mm)。

另外,降雨量换算公式为:

P=15(667P0/1000)=10.0P0

式中,P为单位面积降雨量(m3·hm-2);P0为降雨量(mm)。

1.3.5 耗水量 本试验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实际蒸发蒸腾量。根据《灌溉试验规范》[11],利用土壤含水率来测定作物腾发量时,腾发量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ET为作物阶段耗水量(mm);i为土层编号;n为土壤层次总数;ri为第i层土壤干容积密度(g·cm-3);Hi为第i层土层厚度(cm);Wi1、Wi2为第i层土壤该时段始、末质量含水率(%);M为该时段内灌水量(mm);P为该时段内有效降雨量(mm);K为该时段内深层地下水补给量(mm);C为该时段内深层渗漏量(mm)。试区地下水埋深>20 m,故K=C=0。

1.3.6 生长指标与产量 马铃薯每个生育期末,在每个试验小区随机选取5株用钢卷尺测定植株高度;叶面积用叶面积系数法测定,马铃薯叶面积修正系数为0.76[13];采用精度为0.02 mm的游标卡尺测定植株主茎茎粗。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干物质含量,马铃薯植株鲜、干重均用精度为0.01 g的电子天平测定,收获时每个试验小区随机选取5株进行人工收获,按小区单独考种并计算产量。

1.3.7 光合势 光合势是反映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指标,指单位耕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叶面积日增长速率,能够反映出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弱。光合势LAD越大,光合作用效果越好,产量也就越高[10]。

式中,LA1、LA2为T1、T2时间的叶面积。

1.3.8 作物水分利用状况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

式中,WUE为水分利用效率(kg·m-3);Y为单位面积薯块产量(kg·hm-2);ETa为全生育期实际单位面积耗水量(有效降水与灌水之和)(m3·hm-2)。

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

式中,IWUE为灌溉水利用效率(kg·m-3);Y为单位面积薯块产量(kg·hm-2);IR为全生育期单位面积灌水量(m3·hm-2)。

1.3.9 气象资料 通过试验站自动气象场观测记载降水、湿度、蒸发、温度、日照时数和风速等。马铃薯全生育期气象资料见表2。

表2 试验年度马铃薯生长季月平均气温及其他气象要素Table 2 Experimental annual potato growing season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and othe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注:数据在民乐县气象局益民灌溉试验站气象场测定。

Note: The data from the meteorological field of Yimin Irrigation Experiment Station of Minle County Meteorological Bureau.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处理试验数据;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用LSD和Duncan(D)检验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多重比较分析(显著水平0.05),并用Person简单秩距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Origin Pro 8.5软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亏灌溉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2.1.1 叶面积 表3表明,膜下滴灌调亏灌溉马铃薯单株叶面积(LA)发展动态呈现单峰规律,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迅速生长且达到高峰,进入淀粉积累期后叶片逐渐衰老、脱落,叶面积LA减少较快。从幼苗期到块茎形成期主要是营养生长,各处理叶面积生长速度均较快,块茎形成期到块茎膨大期叶面积增长较快,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马铃薯群体干物质的形成与积累。全生育期充分灌水处理(CK)叶面积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不同灌溉处理间马铃薯LA及LAI在块茎形成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幼苗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LA差异显著(P<0.05)。幼苗期亏水处理RD6、RD7单株叶面积较对照CK显著低45.72%、17.19%;块茎膨大期中度亏缺RD5单株叶面积较CK显著低10.25%;淀粉积累期由于叶片衰老、脱落等只有CK和RD1处于较高水平,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可通过适度水分亏缺以调节马铃薯群体叶面积发展趋势。

马铃薯幼苗期水分亏缺处理RD6、RD7叶面积指数(LAI)较对照CK分别降低46.64%、17.13%(P<0.05),其他亏缺处理及对照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4)。块茎形成期LAI差异不显著。块茎膨大期中度水分亏缺RD5处理LAI较CK降低10.25%,达显著水平,其他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淀粉积累期,RD1、CK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2.1.2 光合势 光合势(LAD)是反映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光合势愈大,则光合作用效果越好,产量也就愈高[10]。由表4和表5可知,膜下滴灌亏缺灌溉马铃薯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与光合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生育前期植株矮小,缓慢增长,中期快速上升,生育后期略有下降趋势。在播种~幼苗期亏缺处理RD6、RD7光合势较对照CK(P<0.05)降低45.76%、17.25%,差异显著,而其他处理及对照间差异不显著(P>0.05);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处理RD6、RD7光合势显著较低,其他处理及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处理RD5光合势较对照CK显著低9.74%;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亏缺处理RD1和CK的LAD较其他水处理显著提高,其他处理间光合势差异不显著。表明在马铃薯生长发育关键阶段,保持土壤水分满足作物正常需水要求对提升作物LAI和LAD具有显著效果。

表3 调亏灌溉下马铃薯单株叶面积变化/(cm2·株-1)Table 3 Changes of leaf area of per potato plant with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cm2·plant-1)

注:表中数值为每个处理3次重复的平均值;同列字母不同表示处理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Note: Values are means of three replicates for each treatment. Data within one column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P<0.05. The same below.

表4 调亏灌溉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的影响Table 4 Effects of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on potato leaf area index

表5 调亏灌溉下马铃薯光合势变化动态Table 5 Dynamics of potato leaf area duration under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2.2 调亏灌溉对马铃薯耗水的影响

2.2.1 阶段耗水特征 由表6可知,马铃薯各水分亏缺处理在生育期内受亏水作用影响其耗水量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处理。在幼苗期水分亏缺处理RD6、RD7与CK间耗水量差异显著,较CK低49.69%、44.99%,其他处理及对照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块茎形成,复水后的RD6、RD7处理耗水量仅次于CK与RD3处理,且差异不显著,亏缺处理RD1、RD4与CK间耗水量差异显著,分别较CK减少41.81%和52.89%;在块茎膨大期,亏缺处理RD2、RD5与对照CK间耗水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分别比对照CK减少20.95%和64.30%。在淀粉积累期,复水后RD2与RD5处理耗水量明显增加,而此生育时期经受轻度亏缺RD3、RD8耗水量分别低于CK对照48.98%、49.49%,呈现出前期消耗少,中期增大,后期降低的单峰规律。因此,亏缺程度严重影响马铃薯各生育阶段耗水量,且随亏缺程度增大,则此生育阶段耗水量减少越明显。

所有亏缺处理(RD1~RD8)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低于CK 11.62%~34.48%;RD4全生育期消耗水量最少,较CK低34.48%,且低于其他亏缺处理5.70%~21.34%;水分亏缺处理RD1、RD4与RD5间、RD2与RD3间全生育期消耗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水分亏缺处理中,全生育期消耗水量以RD7处理最多,高于其它亏缺处理3.6%~21.34%。随着亏缺程度的加深消耗水量有所降低。

表6 调亏灌溉对马铃薯阶段耗水量的影响/mmTable 6 Effects of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on water consumption at different potato growth stages

2.2.2 日耗水特征 马铃薯日耗水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幼苗期(表7),与马铃薯作物全生育期生育进程、生理特性、所处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由表7可看出,幼苗期马铃薯植株矮小,且大气温度较低,日耗水强度较低,该时段日耗水强度低于之后其他生育时期;水分亏缺处理RD6和RD7日耗水强度显著低于CK及其他未亏水处理(P<0.05)。进入块茎形成期,日耗水强度达到最大,复水后的RD6、RD7处理日耗水强度增加但不显著(P>0.05);马铃薯植株生长较快,薯块逐渐形成,且伴随着大气温度的不断上升,日蒸发量逐渐增大,轻度水分亏缺处理(RD1)和中度水分亏缺处理(RD4)日耗水强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块茎膨大期日耗水强度较大,轻、中度水分亏缺处理RD2、RD5较对照CK日耗水强度分别显著降低41.86%和57.77%。进入淀粉积累期后,马铃薯植株逐渐衰老,生理活动强度降低,且此阶段大气温度降低,日耗水强度较块茎膨大期呈下降趋势;轻度水分亏缺处理RD3和中度水分亏缺处理RD8日耗水强度均显著低于充分灌水CK及其他水分亏缺处理。

表7 不同生育阶段马铃薯日耗水强度及耗水模数Table 7 Potato daily water consumption intensity and modulus of water consumption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注:表中数值为每个处理3次重复的平均值;同列字母不同表示处理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Note: Values are means of three replicates for each treatment. Data within one column followed by different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P<0.05.

2.3 调亏灌溉对马铃薯水分利用的影响

2.3.1 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WUE)常被用来衡量水资源利用水平的高低,WUE值愈大,说明作物对水分利用率越高。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条件下膜下滴灌亏缺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P<0.05,图1)。幼苗期水分亏缺处理RD6、RD7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低于块茎形成期轻度亏缺RD1,同时高于CK对照(P<0.05),幼苗期亏缺可提高WUE,而RD6、RD7差异不显著(P>0.05);块茎形成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RD1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同期中度亏缺处理RD4次之,分别较对照CK提高29.04%、18.59%;块茎膨大期亏缺RD3、RD5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均较低,亏缺处理RD5较RD1、对照CK低41.57%、24.60%;对照CK显著低于亏缺处理RD4、RD6和RD7。各亏缺处理及对照间差异均显著。全生育期充分灌水处理(CK)虽然产量最高,但WUE显著低于亏水处理RD1、RD4,块茎形成期为水分亏缺最佳时期;RD5产量和WUE最低,显著低于CK和其他亏水处理,且块茎膨大期水分亏缺敏感程度最高。

2.3.2 灌溉水利用效率 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是指作物产量与灌溉水量的比值。块茎膨大期中度水分亏缺RD5处理IWUE最低,较块茎形成期轻度水分亏缺处理RD1降低42.62%,较对照CK及亏缺处理RD6显著降低10.89%、31.60%(P<0.05,图1);充分灌水(CK)较亏水处理RD1、RD4和RD6低35.61%、33.22%和23.20%;亏缺处理RD1与RD4及RD2与CK间IWUE差异不显著(P>0.05)。幼苗期与块茎形成期水分亏缺可显著提高IWUE和WUE,块茎形成期水分亏缺效果更佳;而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中度水分亏缺亦可显著降低WUE和IWUE;块茎形成期轻度亏缺RD1处理IWUE最高。

2.4 调亏灌溉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2.4.1 马铃薯产量 显著性分析发现,干旱环境条件下,亏缺灌溉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影响显著。全生育期充分灌水(CK)块茎产量最高,块茎膨大期中度水分亏缺RD5处理产量最低,较CK低44.32%(P<0.05,表8)。幼苗期水分亏缺RD6、RD7处理与对照CK间薯块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水分亏缺处理薯块产量均显著低于CK。块茎形成期轻度亏缺处理RD1薯块产量比同期中度水分亏缺RD4和淀粉积累期轻度水分亏缺RD3处理提高15.41%、32.65%,而块茎膨大期中度亏缺的RD5薯块产量减产幅度最大,与同期轻度水分亏缺的RD2相比减产22.34%。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块茎形成期以后水分亏缺对马铃薯最终块茎产量形成影响显著。

图1 调亏灌溉下马铃薯水分利用状况Fig. 1 Water use status of potato under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表8 膜下水分亏缺滴灌马铃薯产量、生物量及收获指数Table 8 Yield, biomass and harvest index of potato tubers under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2.4.2 马铃薯茎干重 方差分析发现,块茎形成期轻度水分亏缺RD1块茎干重产量最高,块茎膨大期中度水分亏缺RD5处理最低,较RD1降低45.55%(P<0.05,表8),而同时期轻度水分亏缺RD2处理较RD1降低30.54%。RD3、RD4和RD8分别比RD1低16.01%、15.06%和28.00%(P<0.05)。RD1、RD6、RD7处理和CK的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适时适当的水分亏缺并不会显著影响块茎干物质的积累,且有利于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2.4.3 马铃薯收获指数 分析发现,RD1处理收获指数最高,较充分灌水(CK)高11.30%;RD5处理收获指数最低,较对照CK低34.38%(P<0.05);RD1比RD5提高52.34%;RD3比RD1低15.63%(P<0.05);RD2和RD8处理分别比RD1低24.74%、26.82%(P<0.05)。RD6、RD7处理和CK及RD2、RD8处理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干旱气候条件下亏缺灌溉马铃薯收获指数(HI)随薯块产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生物量的增加而递减。

3 结论与讨论

马铃薯作为我国西北干旱区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粮食兼经济作物,采用地面常规灌溉方式,需水量大,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效果非常显著[14]。本文研究了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指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规律等,并根据马铃薯栽培特点提出了适宜民乐荒漠绿洲灌溉条件的膜下滴灌马铃薯节水增产栽培与灌溉模式,相关结论如下:

1)幼苗期和块茎形成期马铃薯主要以根、茎和叶生长为中心,幼苗期亏缺RD6、RD7处理LA和LAI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块茎形成期轻度水分亏缺RD1,其LAI与其他水处理相比明显上升,LAD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块茎形成期中度水分亏缺对该时期LAI与LAD的变化没有影响或影响不显著;块茎膨大期与淀粉积累期受水分亏缺影响,LAI及LAD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淀粉积累期为需水关键期,此时段水分亏缺会引起马铃薯植株光合作用效率下降,进而造成马铃薯产量下降。

2)膜下滴灌马铃薯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及日耗水强度依次为: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幼苗期>淀粉积累期。水分生态特征受外界环境和作物品种影响较大,本试验研究中,供试马铃薯为晚熟品种,块茎形成期正值6月中旬至7月下旬,此时马铃薯植株繁茂、生长旺盛、大气温度较高且蒸发强度大;块茎膨大期大气温度和光照强度趋于下降趋势,马铃薯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量减少,耗水量也相应减小。马铃薯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受水分亏缺影响较大,亏缺程度越高,其阶段耗水量降低的越显著,与李晶等研究相一致[3,15]。马铃薯块茎膨大期水分亏缺影响深远,而在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和淀粉积累期进行轻度水分亏缺有利于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日耗水强度和耗水模数,同时又能达到节水与增产的双重目的。

3)膜下滴灌亏缺可显著提高荒漠绿洲灌区马铃薯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薯块产量与生物产量等。本研究发现,块茎形成期轻度水分亏缺RD1效果较好,较全生育期充分灌水产量略有下降并不显著,而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较充分灌水CK高,而块茎膨大期水分亏缺会导致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下降(P<0.05),表明在块茎形成期进行水分亏缺更有利于提升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在块茎形成期进行轻度水分亏缺灌溉,可实现高效节水增产的双重目的。受严重干旱胁迫影响作物收获指数下降显著(P<0.05),只有在适时适度的水分亏缺条件下可提高马铃薯收获指数,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块茎产量的表现则说明,提高马铃薯的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是获得作物高产的重要方面。收获指数和生物产量虽然互为基础,但相关性不显著,与前人[16-18]研究相一致。提高作物产量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在生物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收获指数;在收获指数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生物产量。

猜你喜欢

耗水量全生育期利用效率
故城县五角枫耗水特征研究
中国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分析与节水改造研究
白条党参耗水规律试验研究
滴灌对苹果和梨树周年耗水规律的影响
避免肥料流失 提高利用效率
黄淮海地区主栽大豆品种抗旱性比较
温光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龄和生育期的影响
2016年靖远县春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