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负荷结构特征及其训练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2018-08-08戴海振
戴海振
赛艇正式比赛距离为2000m,根据艇种的不同,比赛持续时间5.5-8分钟;比赛过程中全身70%以上的肌群被动员,对体能储备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经测算,赛艇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有氧代谢供能占70-87%,国际优秀的赛艇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可达到6000—7000ml/min[1,2],具有高度发达的代谢能力。其中基础的是有氧代谢能力,其次是无氧乳酸供能,所占比重最少的是无氧非乳酸供能。
高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高原低氧条件下的运动训练,给运动员机体较深刻的刺激,机体在对刺激适应后表现为抗缺氧能力增强、氧转运能力增强、有氧运动能力提高[3,4,5,6]。体能类项目如游泳、自行车、赛艇,已将高原训练作为一种常规训练手段,广泛采用。实践表明,若训练安排适当,高原训练对于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有着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一次高原训练以4-6周为宜[7],一次高原训练不宜过长的原因之一是担心长期高原暴露后运动员瘦体重下降,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患病几率增加。目前,超过6周的高原训练仍较少见到,相对较长时间的高原训练如何安排训练内容,其训练效果如何也鲜见报告。本研究拟对优秀赛艇运动员一次长达八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的结构特征和高原训练前后运动能力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该训练模式的有效性,为今后其他项目和运动队提供参考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男子赛艇队优秀运动员17名,国家健将6人,国家一级运动员11人。基本信息如下:
表1 运动员基本信息
1.2 研究方法
1.2.1 最大摄氧量
跑步和赛艇测功仪准备活动15min,适当拉伸,活动关节,休息15min后开始六级递增负荷测试,每级2min,每级间无间歇,起始负荷为2min/500m,逐级递减5s。在最后一级拉完成后,全力冲刺直至力竭。教练员、科研人员在旁边监督、鼓励。测试全程佩戴便携式心肺功能测试仪(Cosmedk4b2),以breath by breath法采集摄氧量、CO2呼出量、通气量等各项数据。
1.2.2 测功仪六级递增负荷测试和6km最大能力测试
慢跑和测功仪准备活动15min,要求最大心率不超过140bpm。准备活动完成后,适当饮水,休息放松15分钟后开始六级测试,每级总距离为1km,每级间歇1min;起始负荷为2min/500m,速度逐级提高5s;每级结束后取20μL指尖血测试血乳酸浓度(blood lactate,Bla,YSI-1500血乳酸仪)。教练员做记录及监督,运动员测试时需尽量保持每级速度恒定。根据六级递增负荷测试时心率随功率的变化,以作图法计算心率为170bpm对应的功率(PWC170)。
测功仪6km测试开始前,适当热身。准备活动完成后,适当饮水,休息放松15分钟后开始测试。要求运动员自己控制好节奏,尽最大能力完成。记录每500m的平均功率、桨频和成绩。
1.2.3 去脂体重
体重以体重秤测量。体脂率以皮脂卡钳测量上臂及肩胛下缘皮脂厚度,并根据公式计算体脂率。体重减去体脂后得到去脂体重。
1.2.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以Excel2007进行处理,统计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双尾),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水平P<0.05,极显著性水平为P<0.01,0.1
2 研究结果
2.1 八周高原训练负荷结构特征
本次训练地点在海拔2300m的云南省会泽县进行,共持续八周,长于目前其他体能类项目常用的高原训练持续时间。训练目的主要是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有氧能力和无氧阈水平,训练内容以中低强度有氧耐力训练为主。每7天为一个训练周,每个训练周包含2个小周期。整个高原冬训可分为两个大的训练阶段,第1-4周属于第一训练阶段,第5周为测试调整周,第6-8周属第二训练阶段。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分布如下图1、图2所示。
第一阶段的前2周每周15次课,周训练距离190公里,训练持续时间约1350分钟、力量训练总重量177吨;训练中以乳酸浓度1-2mM强度的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第一阶段的后2周每周16次课,周训练距离为238公里,训练总时间约1500分钟,力量训练总重量为132.4吨,以[Bla]=1-2mM强度的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但[Bla]=2-3mM的中高有氧强度课次的训练时间增加至每周60-90min。第一阶段结束后的调整测试周,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均减少30%。
接下来的三周为本次高原训练的第二阶段,共持续三周。第二阶段的前两周半,每周16次课,训练持续时间约1500分钟,总距离230公里,力量训练总重量106.4吨,训练中的强度仍以[Bla]=2mM以下的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但是每周2-4mM中高强度有氧训练持续时间增加至90-120min,强度和持续时间高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周的后半周进入下高原前的调整训练阶段,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较上一周下降约40%。从整个训练内容的设置来看,第一阶段以打基础的低强度有氧训练和力量耐力训练为主,第二阶段仍以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但无氧阈强度课次和强度略有增加。
图1 八周高原训练过程中每周划行距离的变化
图2 八周高原训练过程中每周训练时间及强度分布
2.2 八周高原训练前后运动能力的变化
3 分析与讨论
经过系统的八周高原训练后:1)如表3所示,运动员去脂体重较高原训练前未发生显著变化(P=0.187);2)高原训练后VO2max/kg略有提高,但未发生显著改变(P=0.248);3)下高原后测功仪6km成绩显著提高,平均提高约22.5s(P<0.001);4)高原训练后测功仪六级递增负荷测试中:第1-4级即刻HR均显著下降,第5级呈显著下降的趋势,第6级即刻HR未发生显著改变;第1-4级即刻Bla未发生显著改变,但第5、6级即刻Bla均较高原前有极显著下降(P<0.01);5)高原训练后PWC170较高原前增加18W,有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9)。以上结果表明,以大运动量、中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的八周长时间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改造作用,表现为T6km的显著升高,多级负荷测试中第1-5级即刻HR、第5-6级即刻Bla的下降,PWC170升高,而同时未造成去脂体重的丢失。
表2 高原训练前后六级递增负荷测试每级即刻心率和即刻乳酸浓度的变化
表3 高原训练前后去脂体重和运动能力的变化
注: T6km表示全力完成测功仪6km所需时间;PWC170为递增负荷测试过程中心率170bpm时对应的功率
运动能力的变化与训练内容、训练节奏的安排关系密切。赛艇训练理论的发展日新月异,欧美、澳大利亚等赛艇强国都有着较为成熟的独特的训练理念。Guellich等曾以三分法对德国青年队36名年龄在19~21岁的青年赛艇运动员为期一年度共37周的训练内容作了调查,结果发现:1)总的训练时间中52%是水上专项训练,23%是力量训练,17%是其他形式的训练,8%是热身;2)水上赛艇专项训练中95%是LA<2mM的低强度有氧训练,2%是介于VT1和VT2之间的强度训练,3%是LA>4mM的训练;3)整个年度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低强度有氧训练的比例基本都保持在95%左右;4)在赛前训练阶段,水上专项训练比例提高,低强度有氧训练的强度更低,但同时接近或超VO2max强度训练增加至5%左右。以德国青年队这批运动员为班底的德国国家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2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其训练计划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特点——即低强度有氧训练比例占比较高,大强度训练强度高但占比很低。检索文献发现,较早报道采用“两极化”训练模式并成功取得优异成绩的也是德国赛艇队,上世纪90年代年该队伍最大训练量就达到了190min/d9,赛前训练期间其中有氧训练的比重达55%。其他一些报道也指出多个竞技体育项目采取两极化训练模式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0,11,12。英国著名运动生理学家Ingham等13则通过对照实验研究发现两种训练方案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一种方案中98%的训练内容是强度低于75%VO2max的低强度有氧训练,另一方案是70%为低强度训练结合30%强度大于84% VO2max的混合训练,受试对象是英国国家赛艇队运动员;结果发现12周训练后两种训练方案的运动员VO2max和专项运动能力提高幅度接近,但仅低强度训练组亚极量强度下运动时乳酸浓度降低,这提示大强度运动时低强度训练组可能耐受更高浓度的血乳酸环境。
本次高原训练内容以中低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穿插了部分无氧阈强度的训练,与Ingham的研究中前一分组训练内容接近,从结果上看经八周长时间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测功仪6km成绩、多级递增负荷测试第1-5级即刻HR、第5-6级即刻Bla显著下降,PWC170也有显著提高的趋势,这提示本次八周长时间高原训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运动员打下了坚实的有氧基础。本次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未发生大面积感冒,也无严重伤病发生,去脂体重也基本无变化,也从另一方面间接地表明训练内容和训练节奏安排是较为合理的。
4 结论
本次以大运动量、中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的八周高原训练,训练节奏安排清晰合理,对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改造作用,表现为6km测功仪成绩的显著提高,多级负荷测试中第1-5级即刻HR、第5-6级即刻Bla的下降,PWC170升高,而同时未造成去脂体重的丢失。
5 思考与展望
赛艇的比赛距离为2000m,对有氧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其次是无氧乳酸供能能力,同时还要求具备较好的平衡能力、协调性和柔韧性。冬训是年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运动员打好坚实的有氧基础、力量基础是冬训的主要训练目的,本次长时间高原训练的训练内容基本以此为核心展开,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为今后赛艇高原训练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纵观国际大赛中欧美列强的技术表现,高桨频、大力量的技术风格往往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单桨项目中表现更为突出,这意味着其比赛强度必然更高,对速度耐力的要求更高。如何让运动员在具备了扎实有氧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大强度、高桨频下的运动表现,这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或许,赛前高原训练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