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途径探索
2018-08-07姜伟娜
姜伟娜
【摘要】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强化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提升口语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 口语教学 优化 途径
当前的英语口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为此,必须改革和创新现代英语教学模式,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口语发展。为此,笔者就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优化的相关途径作以下析探讨。
一、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应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其展开知识讲解,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交流活动中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提升自身口语水平。当前,许多学校往往忽略了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英语词汇量积累上,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影响学生的口语能力发展,为此,在现代教学中应将注重词汇量积累兼口语练习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比如,当学生学习“At the zoo”一课时,教师在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第三人称单数时,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去过哪些动物园,看到了哪些动物?获得了哪些体验?而后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口语练习,通过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均能获得口语练习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全程集中注意力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取多途径、多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发放课前准备的动物图片,播放与动物、动物园相关的视频或动画给学生看,从而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设良好情境,培养英语思维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运用是其鲜明的特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英语本身的优势,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勇于交流、表达,灵活地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沟通、交流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情境,增强学生的开口表达欲望。比如,当学生学习“My favourite season”时,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情境,创造利于学生开口说话的氛围,激活学生说的欲望,如先引导学生进行示范性的课本文本内容学习,而后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组扩展性的读说材料,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其提供不同的选择类型:天气状况、四季图片、季节服装、喜欢的活动等,让学生依据自己喜欢的主题选择其中一种类型进行情境对话编排和讨论、对话,并在课堂中进行Showandtell。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对话中深刻感知和体验语言交流、语言表达带来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语言编排、对话中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实物展示等方式进行语言表达,学会正确地进行语言输入和输出,有效规避母语干扰,从而培养和发展自我英语思维能力。
三、强化课堂训练,提升口语水平
传统教学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课本教材知识灌输,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语言水平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强化课堂训练,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口语训练机会,使学生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运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听是其英语信息输入的常见形式,說则是英语信息输入的反馈。为此,应增强学生的听说操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多听是语言欲望表达的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开口进行英语交流,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多听录音,在听力材料选择中应选用地道的、真实性强的、感染性高的材料,使听力训练的材料力求真实,切实生活实际情景,其涉及的内容可以是就餐、天气、看病、问路等。比如,当学生学习“What are you doing”时,可让学生紧扣教材内容进行课堂口语操练,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模仿朗读,或让学生组织对话进行表演,谈一谈自己日常活动、娱乐等,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口语练习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开口讲话,勇于发言,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外语课程,强化学生的英语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升自我交际能力,学会运用流畅、标准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英语学习重在多听、多说、多写、多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优化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花,梅云燕.浅析提高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途径与策略[J].读与写,2017,(01).
[2]贾佳.关于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的思考[J].科学大众,2017,(10).
[3]秦小玲.优化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途径与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