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2018-08-07王明友
王明友
【摘要】高考教学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工作重在突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能力考察,淡化对知识的刻板记忆,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重在锻炼学生的应试技巧和解题能力,对学生整体地理素养的培养略有轻视。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需全面调整。
【关键词】高考 高中地理 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索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高考改革背景下,这一目标亟待全面落实并深入贯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开辟全新的方法和策略,真正将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渗入到日常的课堂之中,保证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同时自主建构基本的地理素养和相关素质,真正符合地理教学的要求,使他们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一、改变知识传授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有一定的应试色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面对知识内容时会在心里产生习惯性的意识,将整体知识拆分成重点与非重点,着重注意重要知识点,轻视非重点知识,进而导致知识讲授行为的量化与功利化,将教学过程变成了信息整合与集中处理的过程,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在知识点的处理上明确立场,重新修正知识内容的整体性。
首先,需要消解既往的思维定势,不能在面对知识时习惯性地寻找重点和记忆技巧,而应重视知识本身的内涵与价值,将其当作完整内容来进行掌握和驾驭。这就要求教師在观念上弱化学生对知识的硬性记忆心理倾向,使他们不再将学习当作“背书”,而应立足于整体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比如,“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教学重点是自转的运动规律和自转的地理意义,在既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在讲到重点内容时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将理解和思考重心放在对应处,等于是将这一节的知识区分对待。因此我的建议是将一整节的内容平等看待,以流畅而自然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将学生的学习重心拉回知识本身。可以借鉴“微课”的教学理念,将整体知识进行优化与集中整合,以讲解的形式进行教学,着重注意节奏的掌控和一节课的整体教学效果。当然,在具体实现方式上未必要借用“微课”技术,只在思路上加以参考即可。
这种方法使课堂教学“流程”趋于“圆润”,突显知识内容的整体性,学生在接受时不会出现学习“断点”将精力均衡分布,思路连贯畅行,提升对于整体知识的全面驾驭能力。
其次,在上一点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及时进行反思,并带动学生一起反思。原因是当授课过程变得流畅通顺,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会面临不扎实、不牢固的情况,因而不能被教学过程的表面顺畅所迷惑,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
同样是“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教师在进行了知识讲授之后,应当专门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问题处理,通过问题来带动学生反思的意愿和注意力,鼓励他们暴露出自己的学习状况,再由教师来进行辅导,做到学习质量的巩固。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些学生在“经度时差”“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等部分出现问题,而有些学生则在“地球自转方向的实际运用”“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等部分出现问题,这并不是知识成分的重要程度所导致的问题,而是学生学习状况有所差异的表现,因此教师不能将不同问题区分对待,而应该一视同仁,依据授课的“流程”来有序处理问题,在解决学生困惑的同时将知识内容再一次整体复述,使学生在立足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反刍”式的复习,加深理解程度。
总地来说,既然新高考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水平提出要求,教师就应当首先改革知识内容的传授方式,使学生更正“应试”学习态度,平等看待各部分知识,做到浑然掌握,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突显实用性
在既往的教学经验中还有一个问题经常出现,导致学生综合素养的缺失,那就是教学中没有真正体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以至于课本知识以“被架空”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因而学生离开课堂和考场之后就将学习内容抛在脑后,与生活脱离关系,这是十分不利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务求突显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1.从表面来看,地理知识的实用方式随处可见,可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依然难以进行深化,原因就是没有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密切结合,使他们无法意识到知识与自身生活的切实关联,所以笔者建议教师深入理解学生生活,在这一基础上开发地理知识内容的实用可能。
比较有效的做法是立足于信息时代的生活背景,了解学生的日常关注点,进而寻找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方向。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生活内容基本被学习填充,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大部分学生都以上网为调节身心的方式,如网上聊天、浏览新闻和社会新鲜事,等等,因此教师可以在这一角度上进行开拓。
比如,在“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这一节,教师可以在授课时提及国家的二胎政策,以之为知识模板来进行讲授,阐明政策推行的原因、意义和社会影响,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现状及身边实际情况来进行知识学习,明确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与可用性,不仅提高了学习意愿,同时也启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是比较值得推行的举措。
2.教师在此基础上应该对新高考的培养目标进行深度审视,在突显地理知识实用性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其教育意义。既然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意识的基础上还应当进一步训练其实践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具备在生活中真正面对某一类问题时能够着手处理的能力。
此时,可以借鉴美国STEAM课程的教育理念,尝试突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糅合,以问题的形式集中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做到多学科知识技能的浑然运用。在具体实践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时下比较受关注的问题,以地理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提供解决方案,当他们受限于地理知识而不得其解时,教师便建议他们借用其他学科知识来开辟思路。
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地理知识的运用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同时开辟了多学科融合的思路,对于他们养成新高考所要求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但同时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考验。
三、提供自主空间,启迪创新意识
学习质量的最高体现是学生能否在教师传授的内容之外进行自主探索与创新,这不仅是新高考对于教学工作的最高要求,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热切期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很应当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新不是指盲目的别出心裁、不循规蹈矩,而是在理解与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地探索与尝试,合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反思和质疑教材内容。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应该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启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就是打破既往的单向、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按照个人意愿和心理需求来进行学习,建构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地理观念。
比如,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核心内容是环保理念,教师可以在讲授课本内容之后为学生提供自主发言的机会,倾听学生们对于环保的观点和态度,并详细阐明理由,进而鼓励他们立足于自己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简单的实现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进行了思考,同时也可以养成建构独立观点的习惯和意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观点是否建立在学科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之上,是否仅仅是感受式的“异想天开”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这一点很难掌控。不过我认为,在不断尝试与探索过程中,学生会将感受式的思维方式渐渐向理性思维转化,使理性思考形成习惯,反馈于学习与应用,只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辅佐与敦促,这一问题会自然消除。
2.创新的前提是真正的独立与自主思考,因此在上一点的基础上,教师应当继续深化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进而孕育出创新精神。要实现这一跨度,合理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将自主思维习惯蔓延至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如自主的知识理解、自主的学习方法、自主的反思习惯,等等,当学生以“自主”为态度去进行学习的时候,那他们距离“创新”就不远了。
针对这一建议,可以借鉴时下盛行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来实现,如使用大数据技术来采集、整合、处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信息,将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相较于以往凭借教师的经验和感受得来的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然后,教师可以将数据信息呈现给学生自己,让他们科学地了解自身情况,同时参考相关数据来建构一套专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全面、透彻地了解、认识,对自己的学习问题和特征进行理解和掌握,然后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心理需求去规划学习进程,渐渐养成自主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实现这一预期目标,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中悄然形成并在学习中作用。
总地来说,自主是创新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向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发展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自主就一定可以激发创新意识,还需要多方因素综合作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应继续探索,以新高考的要求为宗旨,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事业。
综上所述,新高考教育政策旨在培养能力型、实用型、综合型的知识人才,因此需要改革傳统教学模式中滞留的诸多问题,为新高考教育目标的实现铺平道路。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新高考的教育宗旨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足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胜荣.基于新高考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青少年日记,2016,(01):15.
[2]蒋亚琴.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进[J].教学与管理,2017,(05).
[3]吴尚玲.地理学科应对新高考的教学建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