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18-08-07许媛媛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许媛媛

[摘要]:古镇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集合体,其地域特色不仅是依靠建筑风貌和自然风貌等物质环境来体现,民间历史传承等非物质文化也具有体现古镇地域个性的标志功能。目前我国多数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还相对较小,表现出相对的集中性与整体性。文章对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传承提出了建议,为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做出相关理论铺垫。

【关键词】: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1.问题的提出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立法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其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就独树一帜的提出无形文化财产(即非物质文化)的概念[1]。欧洲各国对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也从过去的建筑本身扩展到周围的历史文化环境,从只限于材料的保护扩大到“文化资源”的概念,更加强调保护与使用相结合的“社会化保护”,即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保护[2]。

1980年以来,我国实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密切关注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占偏重仍较小,保护方式存在盲目性与片面性。本文以位于陕西省石泉县的熨斗古镇为例,、汉阴、西乡三县接壌处,与镇巴县毗邻,被誉为“鸡鸣四县”之地,对我国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丰富和深化这一领域的分析研究。

2.古镇非物质文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非物质文化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对现今古镇的活力再现、特色打造与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对当代人的心灵需求、价值取向、情感表达等产生积极的作用。

2.1 对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仅仅停留在政府高层和专业学术层面,保护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3]。

2.2 我国广大的城镇尤其是古镇建设管理者在城镇现代化建设与文化保护建设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因资金短缺,不能进行维护与开发,但若不保护,古老的遗产将岌岌可。

2.3基层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搜查保护机构不健全。

3 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1 区域概况

熨斗古镇位于陕西省石泉、汉阴、西乡三县接壌处,与镇巴县毗邻,被誉为“鸡鸣四县”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曾使其盛极一时,明清时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陕客商云集,商贸兴隆。随着现代交通通格局的变化,熨斗镇远离了交通主干线,从此冷清下来。然而,古镇却“因祸得福”,原始风貌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

3.2 非物质文化面临的危机

调研发现,熨斗古镇久经岁月洗礼虽留下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历史的馈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古建筑被随意翻新,风貌破损不堪。熨斗非物质文化资料基本由当地镇政府提供,当地老人也熱心地进行诸多描述,住在古镇中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仿佛熨斗镇非物质文化正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

3.3 区域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措施

非物质文化是具有活性的,在搜救保护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非物质文化的活性特征,即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确保广大群众的参与,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当代[4]。

3.3.1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设立不同等级的保护机构,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按照分级保护制度,实行科学的保护计划,作为镇级行政机构,应设置文物保护机构专员,职责分工到人。

3.3.2 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对熨斗古镇所有民间艺人进行拉网式普查,对列入非物质文化名录的代表性传人,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开展传习活动。在资金上对演艺文化提供帮助,如庖汤会、民歌、舞龙、采莲船等,尤其庖汤会这样大型隆重且地区独有的演艺活动。同时,进行音像资料收集,实行建档保护。提高民间艺术的多方位对内对外交流,提高时代适应性。

3.3.3 完善公众参与保护制度

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使群众组织或个人最大限度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参与到古镇保护中,对当地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等,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筹募资金,与政府形成相互呼应。

4.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4.1 整体风貌传承

古镇完整风貌的展现是从生态整体性出发对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力复兴,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文化艺术、文化场所,而是从地方居民产生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行为活动和物质形态出发。熨斗古镇的整体风貌保存较完整,通过阶段性的落实保护措施,逐步完善“人地和谐”的整体风貌,从中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空间氛围。

4.2 传统艺术以及工艺流程的传承

依托相关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变有形是对其活力复兴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于传统知识技艺和实践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利用较多的是设立手工作坊,开发体验功能加深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韵味的感受。熨斗古镇拥有 “鸡鸣四县”的美誉,通过举行主题鲜明的节庆活动将非物质文化升华为无形的精神产品。

4.3 创造非物质文化新载体,发展非物质文化产业

要实现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通过文化创新,丰富地方文化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地方优势资源,实现古镇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以特色展示为基础(熨斗特产有“熨斗白菜”、“巴山茶叶”、“苞谷酒”、“巴山土鸡蛋”、“塌辣子”等),通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唤醒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热情,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产业,加强与周边地区联系,通过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养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达到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20(6):61-68.

[2]张广汉.欧洲历史文化古城保护 [J].国外城市规划,2002,24(4):39-40.

[3]林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2004,24(4):98-101.

[4]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19(3):114-118.

猜你喜欢

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