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天体演化途径的一种新设想

2018-08-07段宗曜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演化天文学天体

段宗曜

【摘要】: 天文学很神秘,宇宙也似乎太复杂了一点。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就能找出不同星球间共同的规律。作者认为,虽然各种天体的现状大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着同样的起源,有着同样的归宿,都遵循着同样的演化規律,而太阳、地球、月亮等等只是处于这个演化系列的不同阶段而已。

【关键词】: 天文学、天体、演化、太阳系、起源

二十世纪以来,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各种发现日新月异,各种假说层出不穷。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宇宙似乎太复杂了一点,各种天体千奇百怪,彼此之间似乎毫无联系,因而在现代科学中,每个天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起源,都有着专利性的归宿,难怪乎连万能的上帝都惊愕万分,难以想象他当初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我们能否将此简化一些呢?研究之后发现并不复杂。这里,仅将这个演化系列的主要线索以及基本证据提供给各位读者。

1、 演化的基本途径

也许人们会认为,既然想包罗所有千奇百怪的天体,将整个宇宙的演化归结于一条途径,那么,这条途径就必然非常繁杂和变幻莫测了。其实不然,不仅整个途径都在情理之中,而且构成这个途径的每一步描述都早被人们当是理所当然的事实。我在这里只不过是更为巧妙地将其重新组合而已。

这条演化途径的主要线索是这样的:当宇宙中某处的尘埃或者氢原子密度过大时,在引力的作用下便会产生收缩,收缩的结果是密度进一步增大、压力升高、 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时候,便引发了核反应,首先氢聚合为氦,成为一个燃烧的火球。进一步地,当氢的浓度足够大时,氦聚合为第二周期的元素,继而,随着进一步的收缩,压力更大、温度更高,第二周期的元素便开始合成Fe以及其他各种重元素。这便是宇宙中元素的来源。这是演化的第一阶段。

这些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重元素,由于熔点较高,火球边缘的温度不足以使其保持融熔状态,因此,在表面冷却而成为一个固体的外壳。地壳形成后,地核反应所产生的热便以火山爆发的形式喷出,在地壳表面形成层状结构。同时,由于体积的收缩,具有固体外壳的地球则像一个皱缩的苹果,收缩的趋势使它不断产生造山运动和地震。这便是第二阶段。

另一方面,由于热核反应,大量的物质都被消耗,都被抛射开去,因此质量减少,并且逐渐冷却,星球也就由盛到衰,以至死亡了。那些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重元素或大分子并不稳定,因此,岩石不断风化,大分子进行分解,重元素逐渐蜕变,轻元素和小分子不断从地面逸发,进一步减少星球的质量,到一定的时候,引力就不足以维持其内部的联结,星球就将彻底崩溃,由小行星而尘埃,完成了一个周期。这是演化的第三阶段。

由上可知,星球的演化系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收缩阶段、凝固阶段以及崩溃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恒星时期,第二阶段相当于行星时期,第三阶段相当于小行星和陨石时期。 每一个星球都经历恒星、行星、 卫星以及陨星各个过程, 而从生到死进行一次循环。 我们的整个宇宙便是处于这个不断的动态平衡之中, 当一个星球处于衰退和灭亡之时,另一个星球却正在朝蓬勃地形成。

2、 太阳系的起源

很显然,我们的太阳正处于第一阶段, 地球处于第二阶段,而月亮却已进入第三阶段。 在清楚了太阳、 地球以及月亮在年龄上的差别, 对于太阳系的起源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在三十亿年以前, 在宇宙中还没有我们这个太阳的踪影,地球还很年轻,还处于恒星时期,它的体积要比现在大千万倍,它的质量与现在的太阳相当。在那时,地球独霸一方,它的自转影响着很广阔的区域,而月亮只是它的众多行星之一。那时的木星和土星正在剧烈地燃烧,它的卫星围绕着它们公转而成为两个”太阳系”。这是两个庞大的家族,比现在的太阳系还要旺盛,它们当时的行星正是现在的这些卫星。

过了大约二十亿年以后,这些”太阳系”已经衰落了。它们的体积变得很小了, 它们的质量也所剩无几, 恒星已停止了燃烧,自转速度也变慢了。它们的行星都已经进入了晚年,有的行星还已经崩溃了、消失了。在这时,太阳的胚胎开始形成,在很大的范围内发生体积的收缩,这样就将原来的一些”太阳系”拉近了, 让它们靠扰了。由于收缩的效应,这个新太阳的原始星云开始产生旋转,从而拖曳着地球、木星、土星等一起运动。时至今日,木星、土星以及地球只好屈居行星之位了,而它们原来的行星也更加低人一等了—-被称之为卫星。

那么,这种演化理论有什么事实根据吗?实际上,关于各种天体的资料与证据都这种理论的结果完全相符。

例如,在物质构成方面,太阳正处于原始阶段,氢和氦较多,并在进行热聚反应,地球具有很多第二周期的元素和重元素,月亮、陨石等的成分更古老,风化得更厉害。太阳没有固体外壳,地球的地壳平均厚度为70公里,而月亮却几乎成了一个实心固体球。假如不接受这个演化理论,那么,我们很难解释,地球和月亮的重元素物质从何而来?地壳进一步加厚将变为什么?……

在运动状态方面,由于一方面太阳要拖曳着地球等行星一起运动,而远方则静止不动,对其有着一个阻滞作用,因此拖曳速度随半径的平方根的而降低,即 V反比于半径的平方根: ,或写为

我们将V=2πR/T代入此式中, 化简得:

这便是开普勒第三定律。

3、 地球的年龄

对于不同的星球,例如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纵向关系在上面已经得到了证明,不仅如此,星球之间的横向关系也存在着令人吃惊的规律性:处于同一年龄的星球其性质和特点都相同,星球的大小、体积、自旋等都沿着一个方向有规律的变化,也就是说,当两个星球的某一个特性相同时,则其它所有的性质都类似!

我们知道,星球在演化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的效应:一是在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二是不断地向外抛射物质。因此,在演化中,都是一个体积缩小、密度增大、质量减少的过程。在体积、密度、质量和年龄四要素中,只要我们知道一个要素的大小,便可以推知另外三个要素的大小。例如,体积小,那么必定密度大、质量小、年龄老;反之亦然。是否如此呢?例如,太阳系中有两类行星,类木行星的体积较大,但密度较小,质量较大,因此也比较年青,类地行星体积较小,但密度较大,质量较小,因此类地行星相对年老。其中,木星和土星的质量最大,体积最大,密度最小,因此它们也最老。太阳系行星的体积、质量、密度三者的具体数据如下(其中,直径是以英里作单位,质量以地球作单位,密度以水作单位):

进一步地,几乎所有的特征都符合这个年龄序列。下面再略举几例:

3.1、 地质构成 木星和土星以轻元素为主,而类地行星则含Fe较多;木星和土星被氣体广泛包围;地球上还存在着1个压力的大气层, 而月亮上几乎没有大气。木星和土星是气体外壳, 地球已形成固体外层, 正在进行广泛的火山瀑发, 而火星和月球则残留下无数的火山坑.

3.2、 卫星数目 每一个行星都经历过恒星阶段, 都曾经有过自己的”太阳系”, 但随着年龄的增大, 其原来的”行星”---即现在的卫星逐渐崩溃和消亡, 行星的年龄越老, 则残存的卫星数目越少。木星和土星年纪最轻, 因此,木星有13颗卫星, 土星拥有十颗卫星, 比木星和土星体积较小即较年长的天王星有五颗卫星, 海王星有两颗卫星,另外, 类地行星中的火星只有两颗,地球只有一颗,而体积最小的也是最老的水星和金星却一颗卫星也没有!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木星和土星也达到地球这样的年龄时,它的卫星大多数也已崩溃和消失。

3. 3、 自转速度 在收缩的时候,星球自转的速度会逐渐变快,就象一个花样滑冰的运动员在旋转的时候突然把张开的双臂收拢,转速便加快了。因此, 体积越小,年龄越大,则自转速度越快。例如,太阳大约每二十七天转一周,而类木行星自转的周期都大大加快,都在十个钟头左右:土星9小时50分,木星10小时14分,天王星10小时40分,海王星15小时40分。

4、 千奇百怪的天体

在恒星时期,也就是演化的初级阶段,星球的变化规律也同样是体积缩小、密度增大、质量减少、表面积逐渐减小,但同时,由于恒星是一个燃烧的火球,它的变化和所提供给我们的资料就更加丰富多彩。这就导致了现代科学异想天开地创造出许多千奇百怪的天体。

首先,我们注意一下恒星的温度和光度的变化规律。一般地,原始星云温度极低,由于收缩和核反应,使温度很快升高,过了鼎盛时期,由于燃料消耗殆尽, 温度就逐渐下降,直至冷却为一颗不发光的行星。相对应地:体积由大至小、光度由红而白再暗。所以恒星的演化系列应该是:红巨星------主序星------白矮星-----暗星。

另外, 由于恒星处于激烈的燃烧阶段, 恒星内部所产生的大量热必然要透过表面辐射到太空中去。如果能量不能及时扩散出来,这种热积蓄到一定的程度, 便会高温爆发而喷射出来,这在太阳上就表现出耀斑和日珥。同时,这些喷发出来的高温物质发射出强烈的X射线和射电波。不仅太阳如此,其它恒星也都会经历这一阶段,都会产生高温爆发,不过恒星的演化越到后期,表面的粘滞性越大,对流越不易进行,这种热爆发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所接收到的射电波的周期也越来越小,这便是所谓的”脉冲星”。

当进一步演化,天体开始冷却,在表面形成了一层较硬的外壳。这时,内核反应所放出的大量的热更不易发放出来,高温爆发也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但由于能量的积蓄,终于一天火山爆发了!巨大的能量突然冲破外壳,大量高温物质猛烈射出,在宇宙中光芒四射!因此,在原来一颗星也看不到的地方,居然有一颗星亮了起来,且毫不费力就可以看见!不过存在的时间只有半年左右,这类天体就被称作”新星”。

以上便是现代科学中几乎所有千奇百怪的天体。进一步的演化,星球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固体外壳逐渐加厚,而热核反应几乎停止,这就使得星球相对平静,再没有全球性的高温爆发,而只有局部性的火和地震。这便进入了行星阶段。

5、 星球的归宿

地球和月亮的早期是一个燃烧的火球,那时只有轻元素,而后在高温高压下合成了重元素。 但是在裸露的地壳上,这些重元素将很不稳定,岩石和矿物逐渐分化,重元素和大分子则不断蜕变和分解,成为小分子而上升至空中,这便是大气的成因。

进一步演化的结果,使得质量更小,吸引作用更弱,这时不仅单个的岩石或者分子、原子不稳定,甚至由于质量太小、万有引力太弱,整个星球都失去了相互结合的能力,处于崩溃的边缘。到一定的时候,就象岩石风化为土壤一样,大的行星也会崩溃成无数的碎片,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行星。

我们收集到的陨石可分为三类:铁质陨星、石质陨星与石一铁陨星。铁质陨星平均含铁90%、镍8%以及另外一些元素,石质陨星具有完全不同的成份:主要是氧占30%,铁占24%,硅占48%,镁占14%,其余便是些微量元素。石一铁质陨星的各种含率则介乎上述两种主要类别之间。陨星存在着这些重元素,说明曾经经历过象太阳一样的高温高压阶段;之所以存在着与地球相若的两种岩石,说明它们是来自以前的崩溃的”地球”。不然的话,如何解释?这些重元素从何而来? 两类岩石为何为异?

这样, 一个星球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从此,在宇宙中再没有任何令人迷惑不解的天体了。那些千奇百怪的天体, 原来都是一个完美和诸的系列!太阳、地球、月亮等等只是年老者、年中者、年幼者偶而走到一起了,我们没必要再去为”太阳系的起源”而大费脑筋、想入非非了!一个星球在消亡,另一个星球却在成长,整个宇宙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让上帝创世说、鸡蛋爆炸说都见鬼去吧!

猜你喜欢

演化天文学天体
测量遥远天体的秘籍
太阳系边缘悬浮着神秘天体
《演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耗散结构视阈下的科技招商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研究
“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测试题
我天文学会退出国际天文学协会
天文学,地球科学
现代天文学如何起步
第六批天文学新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