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及天气预报的影响
2018-08-07杨杰
杨杰
【摘要】:气象灾害是一种最严重的人类灾害,具有着不可抗力性,我国是受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高科技的使用不但可以对天气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还能够进行一定的干扰,降低人们生产生活上受到的损失。本文将对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和天气预报的影响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要素;天气预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科学技术也在日益提升,其中也包括天气预测技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可以有效的降低气象灾害对社会、人们带来损失。
1、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一)气象要素介绍
一般而言,能够反映大气现象、大气状态的基本要素都被称为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分为多种,比如:气压、日照时间、气温、降水量等[1]。而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对局部地区的气象要素做出改变,从而避免或者降低气象灾害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二)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首先,人工降雨带来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当地遇到干旱灾害时,可以使用人工降雨的方式,其原理是将原本流动在天空中的水蒸气,转化为雨水,落到地面上。主要的作业形式分为2种,即地面作业和空中作业。地面作业主要是从地面向空中发射含有碘化银炮弹的火箭,炮弹会爆炸在云层当中,然后碘化银颗粒成为烟雾状沿着火箭飞行轨迹向云中扩散,云层中的水蒸气会附在炮弹烟雾进行爆炸后形成的颗粒上并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降水。而空中作业则是通过飞机将催化剂播散在云层中,形成降雨。
其次,人工防雹带来的影响。在一些冬天温度比较低的地区,冬季冰雹是非常严重的灾害,一旦发生,必然会对当地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影响当地整体发展水平,比如:新疆地区。因此,为了将灾害影响程度降低到最低,需要采用人工防雹技术。由于冰雹的产生是具有一定的基本条件的,比如:要有强烈的运动气流在云中,在其含有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就会使原本较小的冰雹胚胎,逐渐增大[2]。而人工防雹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对冰雹在云中的胚胎造成破坏,使还没有形成冰雹灾害的大冰雹提前落到地面上。其目的就在于先对冰雹形成的过程进行了解,然后采取科学合理的计划,阻止冰雹继续增长。因此,该项技术的原理是:切断冰雹胚胎的“滋养源”,也就是水分供应,可以通过在冰雹胚胎形成的云层中播撒大量的催化剂,以此达到理想的效果。冰雹胚胎在催化剂的催化用作下,会有大量的冰晶产生,然后以非常快的速度形成大量的冰粒或水滴,进而对小冰雹胚胎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工防雹的方法主要是向冰雹云的合适部位发射含有碘化银炮弹的火箭,当炮弹到达指定位置之后,发生爆炸,继而碘化银颗粒会向云中扩散,除此之外,通过飞机在云层下播撒碘化银焰剂也是非常可行的办法。总的来讲,保护人类的生产生活,是人工防雹的主要目的。
2、人工影响天气对天气预报的影响
众所周知,天气预报主要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地区气象规律的一项措施,所为预报,就是对未来不知道的事情进行预测,也就是说,天气预报主要是通过大气变化的规律,以近几日的天气变化为参考,然后预测出某地区未来的天气情况。为了能够得出具有科学性的预测情况,专业人员需要分析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然后再与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等方面相结合,得出预测结果[3]。天气预报在进行数据收集时,主要是利用雷达、卫星等设备,使用计算机以及特定的计算方式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最终得出未来几日天气情况变化趋势。在没有人工影响的情况下,天气预报对当地天气的预测主要是以当地的气象条件为基本参考,也就是说,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使用,对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會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如果某一地区连续几天处于干旱状态,在这个时期为了防止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采取了人工降雨的方式,该地区开始出现降雨的情况,这样就会使当地的人们对天气预报产生怀疑,长期下去,人们必然会觉得天气预报不可信,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靠农业为生的人们,影响程度会更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及天气预报的影响都是非常明显的,从气象要素受到影响来讲,人工影响天气可以有效的降低气象灾害带给人们生产生活上的损失,从天气预报受到影响来讲,人工影响天气很容易使人们不再信任天气预报,可以说,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是具有两面性的,因此,为了能够使人工影响天气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效能,还需要相关人员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在可以预防气象灾害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对天气预报的影响,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吴艳,胡中华.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及天气预报的影响探析[J].卷宗,2017(33):218-218.
[2]王恒宇.浅析人工影响天气对天气预报及气象要素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15(18):133-133,137.
[3]吴驭江.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及天气预报的影响探析[J].南方农业,2017(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