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人物传记阅读选择题的命制规律
2018-08-07杨明
杨明
关键词:高考;人物传记;选择题
2007年以来,人物传记是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实用类文本之一,这类阅读题一般会设置一道多项选择题,三至四个主观题,本文只研究它的选择题。它的选项与原文之间有符合和不符合两种关系,其中的具体情况较为复杂,对此归纳出不同选项的设置类型。根据考查频率从多到少排列,正确选项依次为散点聚焦、逻辑调序、原文分解、诠释中心、合理推断五类;错误选项依次为曲解文意、偷换概念、人为夸大、转换失当、词语误用、以偏概全、无中生有、逻辑混乱、赏析不当九类。
一、正确选项设置类型
(一)散点聚焦
散点聚焦,即将文中多处信息糅合成一句比较凝练的话,它考查的次数最多,选项的设置由易到难有以下三种情况:
1.摘取原文中某一句或几句话的内容进行组合,对于原文信息变动不大。如2008年江苏卷第17题A选项,选项和原文对比,基本不变。
2.将文中某几段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合拼接或替换。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加”,即在原文到选项的变化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关联词,从而使句子的衔接更自然。如2009年福建卷第12题C选项,选项将三段话的内容进行了调序、整合并加入了关联词“但”,符合文意。②“减”,即在原文到选项的变化过程中去掉了“修饰语”“补充说明的部分”。比如2012年辽宁卷第12题B选项,选项去掉了修饰语“美学的”“道德的”以及“可能的事实”补充说明的部分,最后只留下主要信息。
3.将原文某段话或者某段话中的多个句子的内容进行概括。主要有四种方式:①“换”,即原文到选项的变化过程进行了“同义”的替换。比如2013年全国卷1第12题C选项,选项中的“闻名全球”替换了原文中的“名扬天下”,这是同义替换,替换之后不影响原意。②类比,即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点,用与他相似的事物来进行例证。比如2009年辽宁卷第12题A选项,为了说明达尔文推迟发表进化论的合理性,用罗西尼和罗西·塞斯耶的事件与其进行类比。③具体和抽象的互换。具体到抽象的转换,即将原文中的多句话转化成一句抽象性的话。比如“2013年全国卷1第12题C选项,选项以“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这样抽象的话语代替了原文冗长的话,极具概括性。抽象到具体的转换,即将原文中比较抽象的画面转化成具体的语言。④文白转换,即将原文中所引用的诗文转化成通俗的白话文。比如2010年辽宁卷第12题B选项,选项将文中引用的诗句“无异岭表韩公来”转化为易理解的白话。
(二)逻辑调序
逻辑调序。即在保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对文本的某几句话进行顺序的调换。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因果调换。即将表示原因、结果相关的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整。比如2010年陕西卷第12题B选项,选项表述是正常的因果关系,而原文是先结果后原因。
2.主宾调换。例如2007年海南卷第15题B选项,从原文看,主语是“朱自清和叶圣陶”,谓语是“合编”,宾语是“两本书”,而选项是将主语和宾语的关系调换了。
3.品质与事件调换。即原文先介绍传主的品质,再以具体实例证明,而选项先说具体实例再引出品质。比如2011年福建卷第13题C选项是以事件引出人物的优秀品质,而原文是先说品质再以具体事件论证。
(三)原文分解
原文分解,即将原文的某一句话拆解为多句话,有两种情況:一是在分解处加入适当的连接词。比如2009年宁夏卷第12题A选项,原文是一句很长的话,选项用“当……时候”在中间分解开了。二是将某一句话的解释分解到其前后句中。比如2013年湖北卷第16题D选项,选项对“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的解释是通过提炼其前后句的关键信息得出的。
(四)诠释中心
诠释中心,即选项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有两种情况:
1.主旨概括。比如,2008年海南卷第12题E项,用“通过……,表现……”这样的句式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解释题目。比如2013年福建卷第13题E选项,选项通过对题目中“遥远”一词的解释传达了中心思想。
(五)合理推断
合理推断,即作者通过对原文观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比如2009年辽宁卷第12题D选项,作者通过达尔文对妻子的叮嘱得出他很看重自己的进化论的结论,这是很合理的推断,因为当时的他怕自己生前没有能力完成著作。
二、错误选项类型
(一)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即不顾客观事实或歪曲原文意思,导致理解错误。有以下五种情况:
1.曲解文言文。即选项对文中引用的文言文意思理解有误。比如2008年海南卷第15题B项,原文中说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也就是说矿藏的开采可以谋取大的利益,不方便让外国人长久介入。选项完全否定让外国人插手,与原文不符。
2.曲解成语。比如2011年辽宁卷第12题D项曲解了“班门弄斧”的意思,原文通过“班门弄斧”想要传达华罗庚希望暴露缺点并得到指教的意思,选项与原文表意不符。
3.曲解相近词义。比如2008年海南卷第15题C项,原文强调学员“注重实用”,而选项强调“动手能力普遍较强”,“注重实用”和“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不能划等号,“注重实用”是指注重实际运用,注重操作能力,但并不表示学员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4.曲解重点语句。比如2012年辽宁卷第12题D项,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联系上下文,体现了克罗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甚至废寝忘食的敬业精神,而选项曲解为克罗齐不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
5.曲解题旨。即对于文章题目所要传达的主要思想把握不正确。比如2009年福建卷第12题D项对于题目“寂静钱钟书”的理解,文中主要想表达钱钟书始终静静地恪守完整的人格,而选项却人为地认为文章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这脱离了文章的主题。
(二)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即偷换了一些看似一样的概念,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对象、所指范围等。有以下四种情况:
1.偷换主体。即将对象的主体替换。2013年全国卷1第12题E项,“陈纳德”个人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选项偷换为“飞虎队”整个群体被授予最高嘉奖。
2.偷换修饰语。如2011年全国卷2第12题A项,原文黄宾虹推崇的是华滋浑厚的画风,选项偷换了修饰语,将“华滋浑厚”换为“细腻、轻软”,“细腻、轻软”是当时上海的画风。
3.偷换方位。比如2014年辽宁卷第12题B项,原文中的侯仁之作为燕京大学的学生,而燕京大学是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所以侯仁之只是处于燕京大学,而选项却将其偷换为侯仁之处于沦陷区。
4.偷换所指范围。比如2012年辽宁卷第12题B项,原文克罗齐主张历史和艺术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而选项却将其偷换为表现普遍法则。
(三)人为夸大
人为夸大,即选项表述夸大事实,导致与原文内容不符。比如2014年全国卷1第12题C项,玻尔察觉纳粹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察觉”夸大了玻尔的主观感觉,事实是玻尔经过暗地调查才得知纳粹的行动。
(四)转换失当
转换失当,即因句式的转换而与原文意思不符。比如2009年宁夏卷第12题D项,原文中“舍……莫……”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意义,强调了乡村师范学校的重要性,但是选项却说当下最急迫的不是急于建设乡村师范学校,否定意味强烈,这明显与原文表述相反。
(五)词语误用
词语误用,即因词语的错误使用而与原文意思不符。词语误用的情况包括以下两种:
1.关联词的误用。即在句中加入了关联词导致事实改变。比如2011年全国卷2第12题B项,作者主观加入了“只能”一词,将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笔法意蕴的来源缩小了。
2.副词的误用。即选项加入了副词使内容扩大或缩小。比如2012年辽宁卷第12题A项,全方位描写了传主人生轨迹,“全方位”用在此处不合适,原文只选取了传主重要的人生片段来描写,所以“全方位”这样极具概括性的词用在此处不恰当。
(六)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即片面地根据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观点。有以下两种情况:
1.原因不全。比如2009年江苏卷第15题B项,对于黄永厚没有接受去日本辦画展的建议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愿意迁就,不喜欢拘束,选项表述太过片面。
2.表现不全。比如2013年全国卷1第12题B项,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表现在“修跑道”“搭救飞行员”“传送情报”等,选项只列举“修跑道”这一行为。
(七)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即文本当中没有出现的内容,而选项人为加入导致错误的出现。比如2011年辽宁卷12题E项,原文并没有描写黄宾虹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纯属于“无中生有”。 可能性差异。比如2013年辽宁卷第12题D项,对于旧城能否修改的问题,文中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换句话说,旧城可以改造,可以修改,而选项却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八)逻辑混乱
逻辑混乱,即选项内容组织的顺序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有以下两种情况:
1.传主人生轨迹混乱。即选项中发生在传主身上的一系列事件的顺序颠倒了。比如2013年辽宁卷第12题A项,原文先讲述吴良镛的“事业追求成就”再讲“国际声望”。
2.传主某“行为”的先后顺序混乱。即传主做某件事的先后顺序颠倒了。比如2009年辽宁卷第12题C项,原文达尔文先认识了人工选择的重要性,然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才出现,选项将先后顺序颠倒。
(九)赏析不当
赏析不当,即对文中的某一段的内容赏析有误。有以下两种情况:
1.内容赏析有误。比如2013年福建卷第13题B项,文中引用袁世凯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这主要是为了突显王文显剧作的幽默,并没有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这一层意思。
2.环境赏析有误。比如2013年福建卷第12题D项,作者描写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主要是想表达环境不复从前,通过前后环境的对比,表达对王文显的怀念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而且旧居的环境清幽美好,并不是选项所描述的悲凉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