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有为”与“无为”的切换

2018-08-07蔡金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无为中学语文教学课堂

蔡金华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有为”;  课堂“无为”

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像一波巨浪席卷全国中小学课堂,给广大师生的教与学都带来了较大变化。教师越来越明晰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要尽可能地“退居二线”,让学生成为主角。学生也越来越清楚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投入学习的全过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但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选择方面仍有困惑,即教师在教学行为的何时“有为”和何时“无为”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

笔者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科学选择教学活动。

一、相机而动,选准“有为”的基本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弱化。但是基于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需求,要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凸显得恰到好处,确实需要讲究方法。

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明晰可以“有为”的基本环节。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学情调研。教学是一门科学,适时而恰当的学情调研必不可少。例如,在高一入学时,第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向青春举杯”,所选课文是中外现代诗歌。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了解学生对青春的认识;二是要通过预习作业的方式,把握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基本认知。有了这样的基础摸排之后,教师的教才有针对性,才能进入循序渐进的科学轨道。其次,要做好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可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领,它的质量决定了教学效益的高低。为此,教师必须在学情调研的基础上,本着促进学生适度发展的原则,制定合乎学生更高层级发展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以“向青春举杯”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而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认知现代诗歌的基本要素、表达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和涵泳不同人物对青春的认知,并从中汲取认识、行走青春的营养。再次,在学生遇到难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需要“有为”。例如,学生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对诗歌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理解不透彻。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知诗歌中典故的作用,原来此处的典故是诗人借助“王孙”来自比的。更有甚者,教师还可以更加积极“有为”一点,引导学生鉴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其中运用到的寄奴、廉颇等典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典故在诗词表达中的作用。最后,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总结和作业布置环节“有为”。教学总结是整个教学流程的提纲挈领和教学回望,教师必须就本节课的内容做出总结,对精彩处给予鼓励,对不足处提出建议,并就下节课的教学任务作出初步的展望。作业布置方面,教师的任务更应清晰,千万不可不作为或乱作为。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完成情况,对作业进行精心选择和取舍,可以考虑设置富有层次性的作业。

二、明晰目标,做足“无为”的核心文章

教学目标制定以后,教师的中心工作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逐步实现目标的达成。于是,在教学目标的驱动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成为整个教学活动关注的焦点。在这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师适度、适时的“无为”就是积极“有为”。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某个教学问题抛出后,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不能迅速解决问题,教师就急匆匆地揭示了“谜底”。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也曾访谈过一些教师,他们大多回应,说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需要完成,等不了學生的深度和自主思考。就这样回答来看,教师的教学指向并不是学生,而是自身任务的完成。为此,这个选择是有失偏颇的。其实,越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教师越要发挥“无为”的作用,要让学生更多地依靠自身或合作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放眼人生历程,学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需要他们独自面对。为此,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然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个背景下,教师的“无为”就显得相当有必要。

首先,这种“无为”不是一种绝对的“无为”,是有别于我们所谓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其实,这样的教学行为在实际中少见,因为不少教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手”了。敏于教学的教师往往会在这里倾注心力,做出多样化的教学选择,这就是笔者紧接着要讲的第二点——相对的“无为”。简单的做法是,教师会有相应的体态语言,例如,充满期待的微笑和简洁的语言鼓励等等。更为高级的活动则是教师反思自身问题的难易度,将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让学生有一个较易上手的机会和切入口。例如,在执教《金岳霖先生》时,笔者原本的设问是:“通读全文,说说汪曾祺先生的创作意图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的反应是比较木讷的。此时,笔者适度调整了问题,将其细分为几个小问题。本文主要写谁?他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作者就是为了写金岳霖先生一个人吗?他还写了谁?有什么意图?经由问题的分解之后,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明显增强了,并且在循序渐进的问题导引下,逐渐解决了目标问题。

三、适时自问,定位“善为”的后续事宜

对于教师而言,“有为”与“无为”的切换永远是一个两难命题,但必须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努力“善为”,这才是学生的最大福音。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笔者以为教师必须做到适时的自问。一问“有为”的时机选择是否合理,是否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二问“有为”的作用点是否选择恰当,是否助推了学生实现学习任务的递进完成;三问“无为”的效果如何,有没有将“无为”变成教师的无所作为,放任学生漫无边际地学习;四问“无为”时间的跨度是否合理,有没有最终促成学生能依靠自主或学习伙伴的力量,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大化提升;五问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发现自身教学能力、专业提升方面还存有哪些不足;六问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否契合,有无需要调适的环节等。有了这些连续的适时自问之后,教师的“善为”就有了科学定位,后续的“有为”与“无为”将变得越来越科学,更具操作性。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项相当精密的脑力劳动,关涉师生的教与学。其中,教师的“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切换尤其值得关注,也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这项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莉.语文课堂教学的“有为”与“无为”[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0).

[2]张博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为”与“不为”[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

[3]陈兴.提问有道 践之有为——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4]黄慧.基于自主学习的高中语文课堂诊断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18,(3).

猜你喜欢

无为中学语文教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