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在从容中求真知
2018-08-07黄星元
文 / 黄星元
1 法国朗香教堂
历史上中国自古就有对外的交流,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绵延不断的商贸交往,历经亚洲、欧洲、非洲各国,同样传递着中国的价值观,青花瓷和丝绸也带去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同时也学习了许多异族的文明。其实,不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也与西方不同,虽有不同而又能“交流”着,这是基于人类探索人生和世界真谛的天性。
时至今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众人称颂,在商贸共同发展的后面同样是文化价值观的互动。反对封闭的思维成为主流,相互交往,相互吸收和消化,同时不怕相互碰撞和争论以达文明进步的主张受到欢迎。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建设事业大发展是世界有目共睹的现实,谈到中国建筑理论和中国建筑师在世界的影响,确仍需不断努力。近70年来中国建筑创作之路此起彼伏,在建筑创作的道路上,我们如何轻装前进呢?
我从事建筑师职业至今50余年,以设计为主,很少系统研究建筑理论,一般有涉及也是有感而发,现在谈几点想法。
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建筑本身
建筑是人类的房子,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住”的问题,建筑的存在需要场地,房子的修建需要材料和技术手段,任何建筑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可识别的地域性,建筑的功能和形式都是自然生成的,经过历史、地域的印证成为可记忆的文化。
1 1929年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同时,建筑也称为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一角,建筑艺术实为建造之艺术。建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合理的结构体系,二是非常理解材料的天性,并由现代技术手段完成。
在建筑创作上,文化不宜捆绑建筑,过于强调文化的表现往往是弄巧成拙,变成单纯的建筑形式的讨论,陷于建筑形式的随意性表达,结果只能成为一定历史时期的符号。一般来说,文化是无形的,文化是培育的结果,是可体验的生活记忆的总和。
建筑创作应当依据建筑设计的理性原则,建筑应当涵盖社会功能,愉悦城市整体的诉求。简而言之,建筑应当是实用、经济而美观的。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现实意义
源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虽然起始于欧洲,仍可视为人类在建筑发展体系中先进的思想宝库。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国没有经过这一现代思潮的实践洗礼,但其理性内核结合我国的实际条件,关注经济、反对建筑形式的随意性和过度设计的原则仍有现实意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重点归纳为:
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同工业社会条件与需要相适应;
强调建筑师要解决建筑实用功能、关心社会和经济问题在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中的要求,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点;
抛开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融合。
以上各点最初的实践,首先体现在以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业建筑、中小学校、医院、图书馆和住宅等,有明显的大众化、人性化取向,强调与环境的融合,强调可持续发展、严谨务实,并有着多年发展和实践的历史,仍然是大多数主流建筑师遵循的思维方式,表现了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新的生命力。
中外建筑师的竞技与交流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是不能隔断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就是引进国外人才,在建筑设计行业与国外建筑师同行,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新材料应用上以及工程全过程的管理上都有极大的进步和提升。关于“中国成为国外试验场”的说法,似乎责任不在外国建筑师,应当取决于我们业主的选择水平,国外建筑师的方案是市场化行为的体现,选择权在我们。
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的许多重要项目的建设,也是由外国建筑师经过设计竞赛中标的。在此期间,中国建筑师水平提高很快,许多项目与外国建筑师同场竞技,都有中国建筑师参加而中标,这更表明时至今日,我们是个开放的社会,不同文化、技术的对话和交流使我们感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
文化差异的交流和融合
每个国家文化的差异和特色是不言而喻的,不媚外但也不能封闭,能真正吸收外来文化才是强大的文化,能真正吸收现代建筑的精华,并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才能使中国走出抄袭、仿古、复古的老路,创造出高水平的现代中国建筑。
媚外现象的表现,一是有些业主对中国建筑师认识不足,没有信心;二是有些建筑师对国外理论概念生搬硬套,不结合中国国情,这都是应当改进的。现在是国际化的社会,每年有大批留学生出国学习,又有许多留学生学成归来,成为我国建筑创作的推动力,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打开了我国建筑师走向世界的大门。
关于“原创”这个词
建筑作品的评价标准不宜简单用“原创”两个字评价,因为原创用作描述建筑,其定义并不标准和统一。
任何建筑方案,都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的痕迹,古人有“化用”的说法,意为已有的成果可以借用。如宋词化用了唐诗仍然达到了诗词的顶峰。建筑也是从理念、技术、美学到功能整体传承,正如普列兹克奖对获奖者之评述,往往是对建筑的本质、空间、材料的应用对环境的融合、对社会的贡献和建筑发展的启迪来描述,比较全面。许多建筑放在城市里也是背景建筑,建筑不应当每每用此大词“原创”考验,我觉得建筑师可不必为此苛求作品的原创(原创应是第三方的评价较客观),业主也不必要求作品必须是原创,因为一项认真的建筑作品只要是建筑师的原作,非抄袭,非仿古,很难分清何者是原创。许多业主的着眼点也往往限于建筑外形。建筑从无到有发展几千余年,人类的生活尺度没有变化,因而建筑的演变和进化其基本要素是靠技术进步传承连接的。许多事物的描述在语言上有相应的词汇,才显得准确,如歌曲的原唱,音乐的创作,技术的发明,编剧的原作等专用的语言,但建筑创作这个复杂的命题如用原创就过于简单或文不对题,在此我觉得用原作和创意来描述建筑作品较为合适,如果谈到建筑发展史上的原创实例应当有如下几个阶段:
(1)原始人的隐蔽所洞穴的原始空间;(2)埃及金字塔的雄伟造型;(3)意大利万神庙首创的直径44米的室内空间;(4)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上德国馆启迪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式;(5)法国朗香教堂的非线性设计。
与之相比,处于当今复制手段和资讯来源极为发达的社会之中,自称原创的作品经得起认真的推敲吗?用得体的词汇叙述作品的真实是否会更恰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