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工作“深”下去攻坚“准头”升起来
——巫溪县红池坝镇“三剂良方”巧治深度贫困

2018-08-07宁小倩

当代党员 2018年14期
关键词:巫溪县荣成贫困户

文︳CQDK全媒体记者 宁小倩

“扛起主责、抓好主业、当好主角”

蔬菜基地里硕果累累 图//宁小倩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连接巫溪县城和红池坝镇的道路,犹如雕刻在深山峭壁上的一条细白的丝带,险峻而绝美。

在山路上颠簸了4个小时,行驶约120公里,记者来到了红池坝镇。

红池坝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进入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红池坝如何铲除“穷根”?

科学规划产业,抓强交通设施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红池坝紧盯“精准”二字,针对自身实际开出了脱贫攻坚“三剂良方”,大大提升了扶贫举措“准头”。

“精”·因地制宜出实招

红池坝镇长李俊,调任红池坝镇之前在巫溪县发改委工作。2016年底,李俊来到中岗乡(现红池坝镇)任乡长。

“欲哭无泪。”忆及当初,李俊如此形容,“这是全县扶贫压力最大的乡,境内海拔460-2260米,‘九分为山一分为地’,地少人多。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竟然还有这么穷的地方。”

镇里走一遭,40度陡坡、巴掌宽的路、路一侧就是悬崖……这样的交通,城里人看着直冒汗,当地人却天天走;到村民家里坐一坐,不少贫困户家徒四壁,看着就让人黯然泪下。

去年8月,这个贫苦的乡镇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红池坝被精准识别为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市农委扶贫集团对口支援红池坝,大批利好政策和扶贫资源纷至沓来。

面对如此重大利好,红池坝又如何抓住战机、彻底战胜贫困?

经过科学论证,市农委专家、驻镇驻村扶贫工作队与镇党委、政府协同作战,规划了“321”的新型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生态蔬菜、中药材、茶叶3个特色效益种植产业,以及蜜蜂、山羊等2个特色效益养殖产业,同时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产业链。

规划既定,云集红池坝的各方扶贫力量随即沿着“路线图”展开协同作战,通过“长短结合”的战术路径,在需要长线产业投入的周期内,发展周期短的产业,比如在茶叶种植区内,试点示范“林草”“林蜜”混作,确保贫困户短期保收、持续增收。

大半年下来,战果初现。

渔沙村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位于该村1组,共有8座大棚,种满辣椒苗、西红柿、西瓜、草莓等新品种。

采访时,村主任石留情采摘了一种名为“贼不偷”的西红柿给记者品尝。

那果子表皮呈青色——一看就不好吃。

记者本想委婉拒绝,石留情笑着说,之所以取名为“贼不偷”,就是因为果皮本就呈青色,看起来不好吃,实际上却好吃得很呢!

我将信将疑地尝了一口——果然味道甘甜。

像这样的新型蔬菜品种,在大棚里还有不少。

原来该基地由市农业科学院进行扶持,建立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并通过相关行业协会兜底收购,大棚每亩产生效益4500元;此外,基地也成了镇上不少居民的“开心农场”。

随着产业初见成效,其对于脱贫攻坚的拉动能力也逐渐凸显。

“志坚啊,你家里的情况我们知道,可以试试养蜂或养牛。”采访间,茶园村党支部书记陶春安和石留情一起来到渔沙村建卡贫困户李志坚家,给他解释“寄养分糖”和“送牛入托”两种扶贫分配模式。

在引入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出产销对接的产业扶贫链条之后,红池坝探索出了这两种向贫困群众倾斜的收入分配模式——

“寄养分糖”,即公司免费提供蜂箱和蜂群给贫困户“寄养”,每户收取500元的押金,其中400元为红池坝镇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00元为农户自筹。并派技术人员定期对蜂群进行管理,贫困户只需要负责蜂群日常看护,收益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

“送牛入托”,即镇政府以项目资金担保、农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筹资,按照每头牛1万元的购养成本投入,每户购送2-3头牛犊给公司集中托管饲养,育肥后统一销售,收益按农户70%、公司30%进行分成,每头牛农户的纯收益在1500元以上。

截至目前,红池坝山羊、中蜂、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成长稳健,已覆盖贫困户811户。下一步,将持续强化产业到户,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稳定增收项目。

…………

此外,红池坝还引入华侨城集团,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将农业小乡打造为旅游名镇,实现农业和旅游的全面融合,目前项目已经进入规划阶段。

“乐”·修路是天大的好事

山里人对路的渴望,总是出乎城里人的想象。

林荣成是红池坝镇响当当的人物——他动手修建了从大阳煤矿到女儿厂的机耕道。

林荣成早年经营酒厂,颇有些积蓄。2009年底,他在西南大学接受了药材种植培训后,与村民合作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并任理事长,开始在女儿厂种植云木香和党参。

2014年,云木香种植面积扩大到700多亩。当年冬天,合作社就收获了40余万斤云木香。

丰收归丰收,可是如何尽快把云木香运下山又成了问题。

当时,从山外到女儿厂就只有一条“毛毛路”——三四十厘米宽,两旁都是陡坡深谷。由于路险难行,进出女儿厂必须徒手攀爬,单程就要近3个小时。

没法子,林荣成只好请村民一袋袋往山下扛,一袋50元工钱。冬天下雪行走,山路凶险异常。林荣成一边自己背药下山,一边再三请求村民帮忙,花了近1个月时间,才将所有云木香扛下山。

云木香是运下了山,可光挖药材和运下山的人力成本就花去了40多万元。忙碌4年,合作社倒亏了近万元。

“药材种植成功了,合作社散了多可惜。”林荣成决定:自己修路!

2014年12月,林荣成拿出准备盖新房的钱,连同儿子借来的15万元,带着弟弟等人开山修路。

修路过程困难重重,林荣成四处举债。所幸,他得到了巫溪县扶贫办和红池坝镇党委、政府的资金扶持。

如今,药材不用村民背下山,药材商自己雇车上山来拉。

“今年我们还划拨了资金,对这条机耕道进行扩建、硬化。”镇长李俊介绍,如今在女儿厂正在规划建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未来将有更多村民受益于这条道路。

修路是红池坝镇的头等大事,红池坝镇交通建设“加速跑”。

6月4日,巫溪县田坝至红池坝景区道路升级改造工程,以及省道S402开州至葱子坝段升级改造工程全线启动。建成后,红池坝镇到红池坝景区的车程将缩短至1个小时左右。这两条路建成后,也将形成“一横一纵”大通道,成为红池坝镇的主要出境道路和旅游大通道。

“修路是天大的好事啊!”茶山村村民、66岁的林文丕尤为感叹。在茶山村生活大半辈子,他从没想到有生之年,能看到道路修到家门口。

“原先的路又窄又偏僻,大车根本开不了,20多公里的路,步行要花上6小时。”路修好了,老人家立即开始盘算,家里再多养上几头猪……

原来,每逢年关,总有外地人来村里买猪。以后交通通畅了,猪的销量一定会水涨船高。“一头猪卖3000元,多养上几头,能赚上万元呢!”林文丕笑着咧开了嘴。

“和”·社会治理显真章

深度扶贫启动伊始,红池坝基层社会矛盾突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红池坝镇探索建立起了一整套机制,通过组织发动群众创新社会管理,化“阻力”为“动力”。

贫困人口的识别,一直是脱贫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贫困乡村社会治理的敏感点。

对此,从今年4月20日开始,红池坝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大排查,贫困户(含脱贫户)大走访、脱贫攻坚工作“回头看”,及时排查出原建卡贫困户因新生、婚嫁、农转非分户等原因未整户纳入的村民,既让不符合政策者退出,又对符合政策者实现全覆盖。

…………

同时,红池坝镇还着力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消解矛盾、凝聚合力。

“今天,主要给大家讨论一下合作社养殖的事情。”采访当日,渔沙村5组,53岁的泥瓦匠黄德民,召集同组的十多个乡亲开了个会。

今年上半年,村里的合作社种植马铃薯,不料马铃薯得了黑心病,亏了不少。下半年,合作社又决定搞“送牛入托”,但“送牛入托”属于兜底性产业,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

为了向乡亲们做好解释、消除误会,合作社专门物色了一个“和事佬”——黄德民。

因为办事公道,黄德民在村里有口皆碑。市农委副主任秦大川甚至给黄德民取了一个外号——“黄包公”。

听到合作社的请求,黄德民欣然前往。

“这14头牛,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黄德民给村民解释“送牛入托”的来龙去脉,很快消除了村民误解。

在黄德民这次“应急攻关”背后,红池坝镇创新社会治理的成果“乡村振兴互助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互助会,即通过推选在群众中影响力较大的村民组成互助会,在村(社区)“两委”领导下,协同开展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参与基层社会事务治理等公共事务。

搞好扶贫工作,并非朝夕之功。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红池坝镇用“三剂良药”,让脱贫路上一个人也不能少。

【采访札记】

离开村庄返回场镇,我多次看到正在施工的道路。

被这崇山峻岭的景色所吸引,我端着相机,拍下一幕幕绝美的风景。

“要是道路修通了,这绝美景色就会被更多人看到了。”我在心里暗暗感叹。

在这层叠交错的美丽背后,红池坝镇正迎来大好机遇。

而在这机遇的背后,是攻坚的坚定与涅槃。

从贫困与艰辛,到阵痛与涅槃,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偏远山村脱贫的艰难,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扎根乡村、引领村民致富的担当与作为。

“下次再来时,这里应该更漂亮了吧。”我这样想着,又深情地看了看绝美的群山。

猜你喜欢

巫溪县荣成贫困户
巫溪县开展技术培训推动独活种植基地标准化发展
《兰台见证:荣成70年大事记》出版发行
荣成“天鹅湖”
山区流水生态养殖产业扶贫对策——以重庆市巫溪县中岗乡为例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陪伴成长,一路花开
——记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创立人杨雪梅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重庆市巫溪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