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安徽
2018-08-06张宏明
张宏明
古城岩一座古宅窗棂木雕。
雨后初霁,黄山西海大峡谷内云雾缥缈于奇峰古松之间,使人如临仙境。千百年来,黄山美景及文人墨客的加持早已使其成为国人胸中的丘壑,文明的符号。
关麓村老宅内,来自黄山市的小学生身穿古代服装,在玩闹中体验私塾教育。
呈坎村贞靖罗东舒先生祠为徽州古祠代表作,形制布局独树一帜。
天地縱江淮华东凭安徽
地处华东腹部的安徽是全国唯一一个由黄淮平原过渡到江准丘陵再延展到皖南大山的地理极端复杂的省份。自西向东纵贯的千里淮水与万里长江,把安徽划分成由南到北、四季分明的三大地理版块:皖北平原四达,周无依凭,是古代最接近中原王朝、得风气教化地利与夷夏民族文化习俗交织的区域;皖中耸立的丘陵将江淮之间分成皖西南(安庆)、皖西(六安)、皖中(合肥、淮南、蚌埠)、皖东(滁州)四块,占据“八皖之地”的半壁江山,八百里巢湖与千里长淮沟通南北,联系东西,使得这一区域成为整个华东区域的腹心枢纽,是史前与上古期间诸多淮夷氏族得以立国传承的地理动因; 皖南地区则由两部分地貌构成,宣城以北的沿江四市(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均属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南,宣城以南黄山山脉横亘东西,自先秦在此设郡至今,已由人烟稀少的荒野之地,渐进成为宜居、生态、环保的“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甚至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地。
如果从繁昌县发现的距今22O万年前的人字洞遗址起算,安徽当是中国最早古人类活动的省域之一;如果从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把江南省分成江苏和安徽两省起算,安徽省名(取自域内两个重要州府的首字——长江北岸的安庆府和长江以南的徽州府)的出现也不过短短350年的时间。这一早一晚两个时空范围,勾勒其悠久古老与活力年轻的两种特质。
从清康熙年间在江宁(今南京)分省到清乾隆时把省会搬到安庆直至民国结束,安庆作为安徽省会府城长达二百多年;安徽简称“皖”也源于境内曾有过的西周古国——皖国的出现。但安庆的历史文明源头远不仅于此,潜山薛家岗早在6000年前已成为史前人类的生活场所,其文化分布影响皖西南、皖西、皖中,甚至波及江南及周边;在哺育出清代碑学大师邓石如的家乡怀宁县,距今5400多年的孙家城史前城址中有着长江中下游区域最古老的人工工程。夫子城遗址则是距今4000年前后的接近中原地区夏文化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一区域也是《战国策》记载的“三苗”故地,尧舜禹曾多次征伐之处,见证了北方中原民族与南方民族的征战融合的血雨腥风。秦汉以后,江淮区域的地方文化特色大为削弱,渐渐融入中华一统的文化圈,《孔雀东南飞》乐府长诗产生于此,汉迄六朝的庐江郡设立于此,武帝讨伐南越的水军基地在此设立,“不越雷池一步”典出望江,江中孤岛小孤山竟成海门,浮山石刻及“中天一柱”天柱山石牛洞石刻尽显唐宋元明清书法风彩,“天下文章出桐城”一一明清时期桐城派独占鳌头三百年,徽剧进京、黄梅戏响、独秀思想、恨水文学、朴初佛法已是安庆五大文化名片,基督、清真、儒学、佛、道五教同城遗迹并存,是多元文化共生同长的和谐福地。
安徽的“徽”因宋代徽州而起,历史文脉、经济发展与文化昌盛渊源有自,别开生面。且不说长江流域与黄淮平原上流传已久的“无徽不成镇”,也不说在徽文化的影响绵延广阔,单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文房四宝,也是皖南在唐宋元明清以后的独特贡献。而早在徽宗改“歙州”为“徽州”之前,此地已历经三千多年间的人文发展。之后,徽州作为府城建置,长达800余年,形成稳定的一府六县管理体制。
徽州聚族而居、因地兴村的家族管理,山环水绕、依险而守的地理形胜,利用山林资源、发展商贸生产的经济模式,耕读传家、商农并重的社会管理,多因一果、多源汇流,最终使徽州成为中古以后封建社会乡村社会的典范,是“程朱理学”思想打造下的山区文化的经典孑遗,这与南宋政权定都临安,徽州作为钱塘江上游(新安江)的京彧之地的大历史背景有关,也与高山密林交通不便、文化传播不畅,无力对原有文化类型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有关,更与山区居民的思想意识保守(从某种程度上讲未尝不是一种好事)有关,从而在客观上留下了古代社会制度与生活生产方式的“活化石”标本。比如黄山现有4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全省数量近三分之一,仅歙县一县,三普文物点就达三千多处,占全省六分之一强,难怪徽州有“文物之海”的称誉……
皖南、皖中与皖北三段一体,南北贯通,构成了安徽省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四大文明特色:从时间上看,历史发展悠久,没有缺环;从类型上看,文化类型发育齐全,没有缺项;从地域上看,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没有空白;从价值上看,不同阶段意义重大,各具特质。安徽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部分,值得尊崇、缅怀、挖掘、探索与总结,是精神籍慰与支撑,更是向前的动力与源泉,知其所以,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