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噪一时说王照:一个激起大浪的戊戌京官

2018-08-06金满楼

同舟共进 2018年7期
关键词: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康有为

金满楼

一手抨旧党,一手骂康梁,晚年沉痛反思变法失败的原因,京官王照,这位曾在历史舞台大放异彩的维新干将,已逐渐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作为戊戌年的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了历史。现在谈维新变法,言则必称康、梁。然而,这一做法与倾向,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更多人的努力。譬如,曾因一纸上书而掀翻礼部六堂官的王照,当年可谓是名噪一时,但对多数国人来说,如今却已经很陌生了。

一封上书,惊动朝野

王照,字小航(筱航),直隶宁河县人。若论世系与旁支,其家族堪称人才鼎盛。王照的曾祖父王锡朋,系鸦片战争中英勇殉国的“定海三总兵”之一;其父王缉太学生出身,袭世职;其舅父华鑅,咸丰壬子年进士,工部主事;堂舅父、同时也是王照的受业师华金寿,同治甲戌年进士,曾任山东、河南学政,官至吏部右侍郎;其表兄华学涑、华学澜,也都是两榜进士出身。至于王照兄弟三人,兄长王燮系廪生出身,世袭骑都尉,官京营游击;王照于1894年中进士;其弟王焯则于次年金榜题名。短短数十年间,王家和华家一下出了六个进士,这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

王照于甲午年中榜,系慈禧太后六旬大寿的恩科进士,之后又拨入翰林院深造。据其同年进士胡思敬记载:“王照身躯奇伟,治事有能名。甲午之役,练乡兵保境杀贼,纪律严明,虽大风雨中,队伍不乱。同时老于军事者,皆逊谢不及。”由此可知,王照在甲午期间曾回乡办团练,这是仿效当年曾国藩故事了。次年四月,王照入京参加翰林院散馆考试,后分发礼部为六品主事。1898年初,王照与李石曾(清流领袖、大学士李鸿藻之子)及徐世昌(时在袁世凯小站幕中)等在芦台合办八旗奉直第一号小学堂,是为全国地方学校之首创。按王照的宏图,其“名为第一号者,以后尽力推广二号、三号以至十百千号,多多益善也”。

王照是1859年生人,比康有为小一岁。康有为是1895年中的进士,比王照晚一年,与王照之弟是同年。不过,康有为在朝考后未能入翰林院,而是直接授为工部主事,因而两人几乎同时进入官场。戊戌年时,康、王二人均为六品主事,不过是两枚普通的小京官罢了。大约在1897年冬,王照开始与康有为交接,并进而成为康党一重要分子。据王照的自述,他加入康党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两人均主张开风气;二是均主张尊君;三是他佩服老康的活动能力。在戊戌年变法的热潮中,前期主要由康有为在前台唱主角,王照等人不过在旁侧摇旗呐喊,但在变法正酣之时,王照却因为一份奏折而惊动朝野,一时风头无两。

原来,光绪皇帝当时正热心广开言路,他下诏饬令,如有属吏具疏呈请代奏时,各衙门堂官应随时代奏,不得拘牵忌讳,稍有阻隔。然而,王照依诏上折言事时,礼部堂官许应骙、怀塔布等不肯代递。之后,王照当面诘问彼等为何拒递时,双方发生言语冲突。王照表示,如果本部堂官不递,他将自行前往督察院亲递。不得已之下,许应骙等一方面答应代奏,另一方面又作折弹劾王照借端挟制、咆哮署堂,并谓其居心叵测、请加惩治,云云。

令许应骙等没有想到的是,光绪皇帝反以其抗违谕旨、故意抑格王照条陈等为由,亲笔朱谕将许应骙、怀塔布等六堂官全部革职,同时赏给王照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竟然一下扳倒了两个尚书、四个侍郎,这次可真是令朝野上下大为震惊,而王照的大名,也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

不过,王照心里也清楚,他虽然暂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但其以下犯上的举动,同样是犯了官场的大忌。客观地说,出现这种反转剧情其实也不是王照的本意。堂堂礼部六堂官,居然被王照一折而罢,这一标志性事件无疑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爆点。事后,光绪到颐和园请安,慈禧太后即严加训斥:“九列重臣,非有大故不可弃;今以远间亲、新间旧,循一人而乱家法,祖宗其谓我何?!”

人事的进退还只是表面,问题的根源其实出在王照的上书上,这却是主流叙述中有意忽略的。那么,王照在这份上书中究竟写了什么呢?说来也不算新鲜,其中提及宣示危亡、建立学堂等还算中规中矩,但其中有一条堪称石破天惊,那就是王照在上书中提出的:请皇上奉太后圣驾巡幸中外,“借以考证得失,决定从违”。王照还补充说,巡幸应自日本始。

乖乖!请光绪皇帝带慈禧太后出国访问,以广博见识,这在当时可真是个馊得不能再馊的馊主意。试想当时的环境,国不可一日无君且不说,更何况让慈禧太后出国,此何等事!于国制如何?更何况,李鸿章、俄国太子在日本连连被刺,首访日本究竟又是何动机?

是以,许应骙等不为王照代奏并要参劾他,想来也一点都不奇怪了。其实呢,许应骙等人心里并不糊涂,如此荒唐的折子呈上去,放在平时肯定有罢官之虞;可谁料到,变法的非常时期,不代奏反而被罢官了。

除了这道著名的折子外,王照在变法期间还做了两件事:一是光绪皇帝准备开懋勤殿时,王照与徐致靖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各荐十人,其中即以康、梁二人为首。

另一件,则是具折弹劾张萌桓。张荫桓是广东南海人,有才干并通晓洋务,颇受光绪器重,而且与康有为的关系也是非同一般。然而,张荫桓对维新运动虽然多有贡献,但为官贪婪,变法期间,尚且贿保已革的三名官员开复原官原衔,由此遭到王照的弹劾。

王照的胡乱开炮让康有为等人很是不满,他们曾劝告王照,说张荫桓是皇上信任的人,又同属维新阵营,此弹又是何必。但王照听后不为所动,并表示:张荫桓败坏皇上的名声,我看他未必是皇上的人而是皇上的仇人,“今設如珍妃、瑾妃卖缺,我也必参也”。然以事实论,王照的做法其实是在自作聪明,因为他清楚知道,此前六堂官被罢引起了守旧派的极大嫉视,而他此举是想通过弹劾帝党来向后党讨好取巧,以图转圜关系。

对于“帝、后”关系的认识,王照与康有为存在很大的分歧。在康有为看来,光绪如欲振作朝纲,即“非去太后不可”,而王照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国家危如累卵,岂容两宫又生衅隙?”更何况,帝党力量有限,何能制慈禧也?”为此,他曾劝康有为说:“太后本是好名之人,若皇上极力尊奉,善则归亲,家庭间虽有小小嫌隙,何至不可感化?”康有为听后大不悦,说:“小航兄,汝对令弟的感化之术何如?乃欲责皇上耶?”两人不欢而散。

逃亡日本,决裂于异邦

目前的主流看法都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反扑所致。不过就细节而言,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策划的“围园杀后”之谋或许更值得推敲一二。

对康、梁等人的“围园之谋”,王照是坚决反对的。戊戌政变前,康有为、谭嗣同、徐致靖等曾两次请王照去拉拢武毅军统领聂士成,并答应许聂以直隶总督之职,但王照均表示不能从命。为此,徐致靖大为不满,他以老年伯的意态训斥王照曰:尔如此怕事,乃是为身家计也。受皇上大恩,不趁此图报,尚为身家计,于心安乎?”王照回答说:“我以为拉皇上去冒险,心更为不安,人之见解不能强同也。”

之后,康有为等虽然不再与王照谈动兵之事,但王照对此事仍十分关心。当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听说徐致靖请召袁世凯入都后,王照大为吃惊,他对徐致靖表示:如此做法,太后岂能不惊。三十日,王照上敬陈管见折,向光绪皇帝奏请派袁世凯前往河南归德府镇压土匪,意在掩饰召袁入京之计。查军机处档案,王照确有此折。

尽管在“围园”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不过王照与康有为等人的关系并未因此破裂。据康有为记载,八月初三日康有为奉密诏当夜,王照与杨漪川、宋芝栋、李孟符等人来访,康未与王照等人谈密诏事而托他们上折请调袁军入京勤王。八月初六日政变前夕,王照亦过访康有为,而后者又将动兵之事托付,可见二人仍属同一阵营。

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训政,并下令捉拿康有为。其时,康已于前一日出京,其弟康广仁在京被逮。之后,袁世凯告密的消息传来,谭嗣同于八月初九日(9月24日)被捕,原本还算平和的政变转而向流血化发展。9月25日,在友人的极力劝说下,王照于当晚逃到日本东亚会骨干井上雅二的住处。半夜时分,在山田良政的保护下,王照秘密逃往天津。次日黎明,王照至塘沽登日本大岛兵舰,此时梁启超已在舰中藏匿两夜矣。10月15日,大岛号起行前往日本,两人于10月20日抵达东京。在此期间,日方对王、梁二人颇为优待,保护也很严密。其后,康有为也抵达东京与梁、王会合。

次年2月,近卫笃麿拟访中国,康有为与王照前去拜访并试图劝说日本政府帮助光绪摆脱困境。据近卫笃磨的记载,本次会谈以王照发言为主,其大意是:慈禧太后等守旧势力并不可靠,归政于光绪皇帝才是中国之福、中日之福。然而,游说并没有结果。

流亡日本后,王照仍主张调和“帝、后”关系而反对过分刺激慈禧太后,而康有为更加主张武力夺权并热衷于谋划兴师勤王,两人矛盾由此变得激化,最终一拍两散,分道扬镳。

据日人宗方小太郎记载:某次,他去访问康有为等人。会谈中,康向他吹嘘南学会员有上万人,而且都是上流士子,一旦举事,将直取武昌,然后沿长江东下攻略南京,最终移军北上,实行武力夺权。至于官军,能战者不过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等,完全不在话下。

康有为采取虚张声势的策略,本意是希望日方借重并援助己党,但这种不诚实的做法引起了王照的强烈不满。不久,他就在与犬养毅的笔谈中揭发了康有为的种种作伪,最终引发他与康党的决裂。

王照首先揭发的是康有为的所谓“衣带诏”,他表示:康有为刊刻的密诏并非真诏,而是来自康的篡改伪造。光绪皇帝密谕谭嗣同等四人,谓“朕位今将不保,尔等速为计划,保全朕躬,勿违太后之意”,这表明光绪皇帝并不想与慈禧太后闹翻,但康有为等人却以此设定兵变密谋,以致事态大坏。如今,谭嗣同等人已为变法献身,死无对证,康有为得以任意篡改,而漩涡之中的光绪皇帝却无以自证清白。康之做法,表面是在尊皇,实则坑害有之。此外,康有为向外散布谭嗣同的两封“绝笔信”,王照也直指其为伪作:“任公创办《清议报》,大放厥词,实多巧为附会。如制造谭复生血书一事,余所居仅隔一纸扇,夜中梁与唐才常、毕永年三人谋之,余属耳闻之甚悉。”从其思路来看,王照向日方揭发康、梁作伪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近卫笃磨等日本显要被康有为等蒙蔽误导,以为“帝、后”矛盾真的不可调和,由此作出错误的判断和举措。康有为自称奉诏,无非是为了自抬身价,他对王照的“异动”自是大为不满。其后,康有为等竟凭人数上的优势而对王照实行人身限制,据后者自诉:“康、梁等自同逃共居以来,陵侮压制,及令照无以度日。每朋友有信来,必先经康、梁目始令照览;如照寄家书,亦必先经康梁目始得入封。且一言不敢发,一步不敢任行,几与监狱无异矣!”陈少白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一书中,也对此事做了类似的记述,可见王照的自诉并非虚言。

默默回归,沉痛反思

王照与康、梁等人屡发冲突后,日方对此也颇感头疼。此后,日本舆论界也改变了对“中国维新派”的看法,认为:中国变法过于急激,致误大事”;“清国亡命者康有为无以死殉事之决心,其于此次政变前已得知消息,但不与其他同志相议而率先由北京逃出,在其同党中评价不高。梁启超乃康之弟子,虽尚年轻,但其改革之意见甚有条理,在对此次政变的态度上,尚有并不卑下之好评。”而对于王照,一些报刊的评价还比较正面:“王照为礼部主事,此次来日之亡命者中,以此人气品最高。王照离开北京之前,其同志虽频劝其避难逃亡,但其挂念皇帝之安危,从容不迫,大有臣子为王事而死之意。劝说王照并非易事,最后乃至强行拉扯,才使其渐渐离开京城。”

1899年,在清廷方面的压力下,加之“康、王水火,屡生事端”,日本政府给予康有为9000元旅费,令其克日离境。同年3月22日,康有为乘船离开横滨,开始其欧美之旅。由于王照的态度相对温和,目标没有康、梁那么大,因而日方也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1900年,王照秘密潜回烟台。此后数年,在亲友的保护下,蛰伏津京的王照一直专注于制定一套汉字拼音方案。后来的这套方案,名“官话合声字母”,主要仿造日文假名的方式,采取汉字偏旁或字体的一部分作为声、韵母,这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方案。不过,这套方案虽在当时引人关注,但最终未能得到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王照在1904年尚有一惊人之举,即向清廷“自首”。根据其自首呈词,王照自认戊戌年弃职逃走是因为“礼部六堂官事件”影响太大(坏)所致,但与康、梁的“逆案”有着本质区别;其次,王家世受国恩、门第清白,曾祖王锡朋为国捐躯,曾获优恤,兄长、世袭骑都尉王燮亦于庚子年被污奉教而遭惨死,希图朝廷网开一面,格外恩恤。

投案不久,王照于三月初九日奉上谕,著永远监禁。结果出来后,一些人不免窃笑,但仅过了两个月,清廷又颁布上谕,宣布除康有为、梁启超、孙文外,其他党案涉案人员一律开复原衔,监禁者一体开释。如此,王照实际上只坐了两个月牢便重获自由。很显然,王照如此做法,背后有高人(如那桐等)指点,因为当年是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清廷即将赦免党人的消息恐怕早有人告诉他吧。

民国年后,王照曾出任读音统一会副会长,后以研究经学为主。1933年,王照于寂寂无闻中去世,年74岁。王照晚年也曾反思当年变法事,他在抨击守旧党的同时,也把康、梁等人的过激行為归结为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用其原话来说就是:“总之敝邦之政变,荣(禄)、刚(毅)及守旧党皆误国者,康、梁等亦庸医杀人者也。”作为局中人,王照也曾坦言:“戊戌政变内容,十有六七皆争利争权之事,假政见以济之。根不坚实,故易成恶果。”

从其一生经历看,王照实际上是主张教育救国、渐进救国。戊戌年时,他曾劝康有为多立学堂,等风气变了再行新政,但康的回答却是:“列强瓜分就在眼前,这条道如何来得及?”30年后,王照在《小航文存》里叹气道:“来得及,来不及,都是不贴题的话。”

总体而言,王照没有康有为的政客天分,也没有谭嗣同的烈士气节,他既有书生意气,又是首鼠两端,因非常之遇而卷进政坛激流后,竟在无意中成为激化“帝、后”矛盾的导火线,“旧党斥其党康,而康党复疑其党旧”。最后,王照闹得左右不是人,不得不亡命天涯,由此落得半生狼狈,令人唏嘘。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康有为
Painting the Buddha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京剧武生的机敏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清朝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活动研究
京剧武生的机敏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略论驻藏大臣长庚及其《为西藏事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