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英汉多义词对比研究
2018-08-06常欣
常欣
【摘 要】本文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通过分析英语多义词“hot”和汉语多义词“热”在不同语义框架下产生的意义的异同之处,来探究“热”在不同框架下意义的生成机制,以及框架背景对多义词义项的影响。研究发现,英汉多义词“热”具有相同的原型意义,但由于各自在不同的语义框架间隐喻或框架内转喻的结果,产生了各自不同的义项。由此可以发现,要想正确理解“热”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就要把它放在正确的语义框架(也就是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中去理解。
【关键词】语义框架;多义词;对比
一、引言
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一词多义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都非常普遍。Lyons(1977)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指一个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义项。如:the foot of an animal 和the foot of a hill。前者是foot这个词的意义基准,后者是前者的意义延伸。
多义词的形成也离不开隐喻和转喻。框架语义学理论认为,多义词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从一个语義框架转移到另一新的语域(通过框架间隐喻或框架内转喻)的结果。和传统语言学不同,作为认知语义学的分支之一,框架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词义不是孤立的,各个义项之间是有联系的,且与人的认知息息相关。基于前人的发现,本文将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以英汉多义词“hot”和“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英汉语义框架下的模式和异同之处。
二、框架语义学理论和一词多义现象简介
(一)框架语义学理论基本内容
框架语义学理论是从人们理解语言的角度来阐释词汇意义和语法句式的理论。它最早是由Fillmore基于格语法(Case Grammar)的第三阶段提出的,同时修正了格语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张立飞:2006).Fillmore首先对框架一词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框架是具体的,统一的知识结构或经验的协调一致的图示化。”同时,“语言中词语的意义并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一个概念结构,即框架当中,要理解该词的意义,必须以对整个框架的理解为前提,介绍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激活相应框架中的其他概念。”
在框架语义学理论中,显像(profile)代表词语象征的概念(相当于我们以前所说的指称意义),所以也被称为概念显像;框架则用来指代理解概念显像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概念结构,也可以看成是概念显像所蕴含的背景知识或概念结构。事实证明,一个词语的概念不能单纯由概念显像所定义,而是要结合具体文化背景等因素。同时,对应框架的搭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选择何种语义框架与概念显像组合,也要考虑到民俗,文化以及说话者本身等诸多因素。在框架语义学看来,语言能力与个人所拥有的作为背景知识的认知架构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单位无论是词汇还是语篇,都连接着复杂程度不一的认知框架,要充分理解他们的意义就须确认并解读这些为他们提供概念基础的认知框架。
由于语义框架是基于个人所拥有的作为背景知识的认知结构建立的,注定了人们对语义框架的认定和描写是主观的。因为人们对同一个语义框架的人是在宏观上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人们个体的差异性,不可能做到所有细节都相同。因此也导致了本文会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二)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
Fillmore(1976)认为,框架是人类经验,思维的结构背景,要理解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要先理解它的整体结构。框架是理解和界定词义的基础,对框架中任何一个词义的阐释,必须拿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来做参考。
Fillmore和Arkins (1992)曾经提出,多义词可以被认为是从一个语义框架到另一个新的语域(通过转喻或隐喻)转移的结果。也就是说,多义词可以被认为是同一词汇具有多个语言框架的现象,在这里,每一种框架都意味着一种含义。
框架语义学为分析多义词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框架语义学认为,一个词可能同时适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义框架,也就是说,一个词既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普通用法,也有在专业领域使用的特殊意义。本文正是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分析英汉多义词“hot”和“热”的英汉语义特征和不同特点。
三、对英汉“热”的框架语义分析
人是认识社会的主体,很多词汇的意义都依赖于人的感知而被赋予。“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束定芳:2000)解释了人类的基本体验如:时间、空间、温度等在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热”是人类能体验到的感受之一,即使中西方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但人们的感知器官是一致的。因此,英汉多义词“hot“和”热“在中西方不同语境中有着相同的基本意义。本章将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英汉多义词”hot“和”热“在相应的语义框架里的基本意义和拓展意义。
(一)对英语多义词“hot“的语义框架分析
根据《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的检索,结合具体语料,分析得出英语多义词“hot“的语义框架有以下12种:
(1). High temperature.
(2). Feeling hot in a way that is uncomfortable.
(3). Hot taste. Food that tastes hot contains pepper etc. and has a burning taste.
(4). Difficult to deal with. Difficult/unpleasant situation. If a situation or place becomes too hot for someone, it is because other people are angry with them.
(5). Angry. Someone who has a hot temper becomes angry very easily.
(6). Popular at a particular point in time.
(7). Following closely.
(8). Very good at doing something.
(9). To know a lot about something.
(10). To be sexually attracted to someone.
(11). Competition that is hot is between people or companies that are trying very hard to win or succeed.
(12). Hot news is about very recent events and therefore interesting or exciting.
我们可以将一词多义视为一个词语在它的语义框架體系中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框架,此处,每一个子框架都对应一种意义。泰勒(2001)认为,多义词范畴下的不同含义是通过语义链相互联系的,多义词的基础意义是核心,延伸意义依靠家族相似性形成。
从以上可以看出,“hot”的原型意义为(1)”高温“。这是英语多义词”hot“在其语义框架中最典型的意义,是用来下定义的。其他意义都依靠这个原型意义而延伸。(2)是”hot”从同一语义框架(即温度框架)中转喻而来的,指人类在高温下不舒服的体验,“感觉到热的,热乎乎的”。前者是客观描述,后者是主观感受。(3)是从温度框架转移到味觉框架,由(1)隐喻扩展而来。(4)和(6)是从温度框架映射到体验框架而拓展的意义,有趣的是,经隐喻形成的这两种人类体验(“受欢迎的”和“棘手的”)分别是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但都与原义特征有相关之处。(5)是从温度框架映射到情绪框架形成的延伸意义,人在愤怒时一般会面红耳赤,因而形成隐喻。(7)、(8)、(9)、(10)都是由温度框架映射到行为框架形成的。(11)、(12)是经温度框架转移到氛围框架而成。
根据以上分析所得,英语多义词“hot”在不同的语义框架下有不同的意义,但这些含义不是完全独立于原意的,它们与原型意义是相关联的。多义词“hot”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是不同的,从语义框架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多义词经框架间隐喻或框架内转喻而形成不同含义的过程。因此,要想正确理解“hot”的意义,就要找到它在这个语境下对应的语义框架,也就是相关的背景知识。
(二)对汉语多义词“热”的语义框架分析
本章根据《现代汉语字典(第5版)》为基础,结合具体语料分析,得出汉语多义词“热”的语义框架有以下10种:
(1).温度高,感觉温度高(跟“冷”相对)。
(2),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
(3).使热,加热。
(4).生病引起的高体温。
(5).情深意厚。
(6).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
(7).受很多人欢迎的。
(8).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后,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
(9).放射性强。
(10).姓
由以上可以看出,汉语“热”和英语“hot”一样,原意都是“高温”,而其他意义都是通过型意义进行语义框架间隐喻或者框架内转喻而来。“热“可以应用在诸多领域,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所使用的语义框架不同,那么“热”代表的意思也自然不同,不过这些意义之间仍是有关联的。(2)、(9)意义是通过(1)映射到化学框架上得来的,表现的是一种化学特征或化学现象。(2)代表的“热“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专业词汇,和“焓”、”熵“等类似,共同应用在化学反应的描述中。(9)表示的是元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4)是从医学的角度定义的”热“,在这一专业领域,”热“有着和在化学领域中不同的意义,指的是人因生病而引起的高体温。(4)意义可以被理解成在原型语义框架内的转喻,由温度高扩展到人的体温高。(5)、(6)、(7)意义都可以理解为由温度框架映射到情感框架,而且可以看出(5)、(6)、(7)所代表的意义都是积极的。(8)可以看作是从温度框架映射到了氛围框架,体现了某种现象的热烈程度。
由上文的分析可得,汉语“热”被赋予的意义基本都是积极美好的,这和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是相关的。因此,要深入了解汉语词汇的意义,就要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热”在物理、化学等科学领域里使用广泛,也印证了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里,同一词汇可以涵盖不同意义。
四、“热”的英汉对比研究
“热”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很多意义,而且大部分意义都是经由原型意义转喻或隐喻而来。这些意义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英语“hot”和汉语“热”之间存在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体现在,英汉“热”都是人类作为认识主体,在温度框架下对高温的体验,从而使“热”在两种语言中具有一致的原型意义。同时,英汉“热”都具有“极其受欢迎的”意思。然而,由于不同区域、不同文化导致的语言使用差异,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热”在英语和汉语中的意义有些差异。这也是“热”经过隐喻或转喻,从而形成各个义项的结果。具体的异同之处可以由下表体现(见上图):
由上图可见,英语“hot”和汉语“热”有相似的原型意义:一是对高温的客观描述,一是由于高温给人们造成不舒服的体验的主观感受。这主要是由于人的感知系统和认知能力是相似的,也就是说,人们对温度的体验感是一致的而造成的。另外,英语”hot“和汉语”热“也都可做动词,表示”使热,加热“之意。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英语”hot“和汉语”热“的义项有很多不同含义。 如汉语“热”在情感框架中的意义都是褒义为主,表现情深意厚或非常羡慕。如:热恋、热孝等。而英语”hot“表达的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积极意义如:受欢迎的;消极意义如:棘手的、易怒的。同时,英语”hot“有性感之意,由于中国文化含蓄保守,所以这是在汉语文化中不存在的义项。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了解“热”在不同语言中的具体含义,还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孝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明白”热孝“的含义;西方文化多以开放为主,”hot“具有性感之意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也可见,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同一具体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体现在同一概念被映射到不同的语义框架中的时候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英语”hot“和汉语”热“各有自己的隐喻或转喻途径和目的,具体体现在上图所示的差异之中。
另外我们可以发现,英汉多义词“热”都有一致的原型意义。当”热“在不同领域,如:医学领域、化学领域、物理领域或电子技术领域里应用时,其具体含义也是不同的,但都没有脱离原型意义,和原型意义是有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想在不同专业领域正确理解”热“的含义,也要具备相关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
五、结语
本文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对英语多义词“hot”和汉语多义词“热”进行了义项解释和对比分析。具体做法是,通过解释导致多义产生的不同语义框架和不同框架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来分析英汉多义词“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所具有的各种含义。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发现,“热”的含义在英汉两种语言里,既有相同点,也有诸多不同之处。英汉多义词“热”具有一致的原型意义,即“高温”。然而,除去原型意义,很多义项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些义项是由原型意义经语义框架间隐喻或框架内转喻而来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由此,有着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者将同一多义词的原义映射到不同的语义框架里。因此,要想正确理解“热”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就要把它放到正确的语义框架(也就是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中。
【参考文献】
[1]. Fillmore,C Frame semantics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Conference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Speech ,1976a.
[2]. Fillmore,Charles and Beryl Atkins. 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A].In Adrienne Lehrer and Eva Feder Kittay(eds.),Frames Fields and Contrast:New Essays in Semantic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Hillsdale[C].NJ:Lawrence Erlbaum,1992:75~102.
[3] John,R. Taylo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 Lyons, John. 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5]. 李福印.認知语言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束定芳. 现代语义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吴志杰. 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语言学研究,2006,(8).
[8]. 王勇.多义动词的框架语义学阐释——以动词“代表”为例[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9]. 张立飞. 框架语义学:英汉比较的新视角[J].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