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躬行君子的谆谆教诲

2018-08-06王芝玉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8年6期
关键词:蜡梅学问趣味

王芝玉

主持人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的,读品德高尚的躬行君子们的文章,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激发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这一单元的四篇选文都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佳作。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让我们领略到叶老身上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读《驿路梨花》,让我们领略到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雷锋精神的无处不在;读《最苦与最乐》,让我们明白,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读《陋室铭》和《爱莲说》,让我们明白,唯有君子能够在浊世中保持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对于这些闪耀着道德光辉的美文,初初觉得,我们在閱读过程中要见贤思齐,在提升道德修养的同时,领略、学习具体的阅读、写作手法。

初初给出的建议如下:

1.学会略读,快速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学会迁移,领悟文章主旨。

3.推敲文章题目,准确把握其丰富的内涵。

4.感悟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现在,跟初初一起开始阅读之旅吧!

延伸文本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拓展阅读——

邓力群二三事

谢宏

邓力群老人百岁辞世,不仅为他坚持做完最后几件事赢得了时间,也赢得了“历史的沉淀”。如何评价这位世纪老人,涉及对于整个时代的解读。作为后生晚辈,我只能写下记忆中的几个片段,作为对他老人家的纪念。

初识邓力群,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他被审查、批斗期间,我和其他两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同事,负责“看管”和“收缴”他及其他两位副总编的检查,日夜陪伴,并参加他们的批斗会。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使我们感受到他的威严和刚毅,也知道他是一条“硬汉”。

1965年8月,我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红旗》杂志社工作。当时的总编辑是陈伯达,政治局候补委员;常务副总编兼秘书长是邓力群,人称“老邓”。我到《红旗》时他已经到桂林搞“四清”,范若愚继任常务副总编。另一位副总编是胡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邓、胡、范”全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邓力群首当其冲。

在我的印象中,邓力群有两个“异样”的表现,一是被批斗时不肯低头,把头按下去,让他重新交代,仍然是“这个问题哩……”,像首长做报告。二是他实事求是地“交代”了陈伯达修改并力主重新发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交代”了陈伯达要他来《红旗》,他不愿来,陈请刘少奇让他来,惹怒了陈伯达。后来,陈伯达几次来《红旗》,都问邓力群死了没有。

使我们感动的是,对于我们这些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看管”过他的年轻人,老邓并不计较。但凡他认为“说过错话,办过错事,觉悟较早,表现较好”的年轻人,后来都得到了他的关心和爱护。

老邓在干校,身处逆境,苦读经典,著书立说,从容淡定。

1969年夏天,《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大部分编校人员都到石家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

邓力群自己总结在干校的“两大收获”:一是干重体力活,身体变好,几种疾病不治而愈;二是读书,每天三小时,五年半坚持不懈。据老邓回忆,他先后读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鲁迅全集》和《二十四史》等中外名著320多本。

我在干校做了七年会计,去得最早,给大家号房子,包括给老邓号房子;回来得最晚,干校收摊要结账,但其间很少与老邓接触。有点关系的是关于“书”的几件事。一是向老邓借书。我和爱人都是中文系毕业的,知道老邓带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便去借阅,老邓慷慨允诺,一次一至两册,还后再借,延续数年。二是帮老邓出书。老邓在干校完成了《学习论持久战的哲学思想》,我到新闻出版署工作后,请人民出版社的朋友帮助出版了此书。

……

我去《人民日报》工作后,正好有一个机会,1997 年我去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三个月,在那里完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这篇长文。这次学习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理论梳理,以后几年比较顺手地在《人民日报》撰写署名任仲平的政论,多是得益于这次理论梳理。

几年后,听人转述他对我的评价是,“谢宏这样的人,1965年大学毕业到《红旗》杂志社,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学习成绩不错,但工作上无从下手,经过研究室几年的锻炼,分到出版署后就出类拔萃了,后来到了《人民日报》当副总编。据我了解,在同时的几位副总编中,他的能力是比较强的”。这里我想说的是,对于老人家的评价,我“自感弗如”。

大概五六年前吧,老邓的听力、视力都已下降,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越来越少,但他希望几位师友(当年的中青年,现已成为共和国的部长、副部长),每人选择十几万字的东西给他,请秘书读给他听,每天读几段。我有一种感觉,即使在耄耋之年,老人家依然沉浸在他无限眷恋的世界里。

邓力群老人已经作古,经中共中央审定的《邓力群同志生平》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思想理论宣传战线的杰出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审视历史,臧否人物,这是一个范例。

(选自2017年第2期《当代中国史研究》,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从推荐的文章题目就能发现,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和主旨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借鉴比较阅读法,学会正面迁移,是水到渠成的事。

就比较阅读法而言,我们可以先探讨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邓力群二三事》都是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这两位大家的工作、生活中的两三件琐事,揭示人物待人宽厚的优秀品质,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我们再来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是一个谨严律己、待人宽厚的躬行君子。邓力群,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思想理论宣传战线的杰出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职业特点不同,人物特点也不尽相同,阅读时要加以甄别。

另外,选文较长,大家需要充分运用略读方法,快速梳理出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

读有所思

1.请快速阅读本文,概括本文叙述了哪几件事。

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给予作者诸多教育和帮助。在本文中,老邓又给予了作者哪些教育和帮助?

延伸文本

《驿路梨花》拓展阅读——

蜡梅

余秋雨

那次我住的医院原是一位外国富商的私人宅邸,院子里树木不少,可惜已是冬天,都凋零了。

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觉得空气中有点异样,惊恐四顾,发现院子一角已簇拥着一群人。连忙走过去,踮脚一看,人群中间是一枝蜡梅,淡淡的晨曦映着刚长出的嫩黄花瓣,赶近过去的人还在口中念叨着它的名字,一到它身边都不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慑住。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花,仅仅是一枝刚开的花。病友们看了一会儿,慢慢侧身,把位置让给挤在后面的人,自己在院子里踱了两圈,又在这儿停下,在人群背后耐心等待。从此,病院散步,全成了一圈一圈以蜡梅为中心的圆弧线。

现在,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射在蜡梅上了,带着一种超常的执迷。它每天都要增加几朵,于是,计算花朵和花蕾,成了各个病房的一件大事。争论是经常发生的,争执不下了就一起到花枝前仔细数点。

有一天早晨起来,天气奇寒,推窗一看,大雪纷飞,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蜡梅变得更醒目了,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着,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几个年轻的病人要冒雪赶去观看,被护士们阻止了。护士低声说,都是病人,哪能受得住这般风寒?还不快回!

站在底楼檐廊和二楼阳台上的病人,都柔情柔意地看着蜡梅。有人说,这么大的雪一定打落了好些花瓣,有人不同意,说大雪只会催开更多的蓓蕾。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蜡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数字证明,承受了一夜大雪,蜡梅反而增加了许多朵,没有凋残。

这个月底,医院让病人评选优秀护士,这位冒雪数花的护士得了全票。

过不了几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上海的冬天一般不下这么大的雨,所有的病人又一下子拥到了檐廊、阳台前。谁都明白,我们的蜡梅这下真的遭了难,几个眼尖的,分明已看到花枝地下的片片花瓣。雨越来越大,有些花瓣已被冲到檐下,病人们忧愁满面地仰头看天,声声惋叹。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去架伞 !”

这是另一位护士的声音,冒雪数梅的护士今天没上班。这位护士虽然身材颀长,却还有点孩子气,手上夹把红绸伞,眸子四下一轉。人们像遇到救星一样,默默看着她,忘记了道谢。有一位病人突然阻止了她,说红伞太刺眼,与蜡梅不太搭配。护士噘嘴一笑。转身回到办公室,拿出来一把黄绸伞。病人中又有人反对,说黄色对黄色会把蜡梅盖住。好在护士们用的伞色彩繁多,最后终于挑定了一把紫绸伞。

护士穿着乳白色雨靴,打着紫伞来到花前,拿一根绳子把伞捆扎在枝干上,等她捆好,另一位护士打着伞前去接应,两个姑娘互搂着肩膀回来。

春天来了,蜡梅终于凋谢。病人一批批出院了,出院前都到蜡梅树前看一会儿。

(选自2017年第10期《作文周刊(高考版)》,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本文与《驿路梨花》一样,篇幅较长,需要大家略读文本,快速梳理出本文中叙述的事。

《驿路梨花》题目中的“梨花”一语双关,既指梨树林盛开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还象征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梨花”被作者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所以,大家阅读本文时一定要学会迁移,感悟余秋雨赋予了蜡梅哪些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两篇文章选材、立意相似之处较为明显,仔细阅读,应该很快能够领悟文章的主旨。

读有所思

1.用简短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了哪三件事。

2.结合《驿路梨花》的阅读经验,分析“蜡梅”有哪些含义。

延伸文本

《最苦与最乐》拓展阅读——

学问之趣味

梁启超

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第一,“无所为”。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候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便,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不为什么。”再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诸君切勿以为我这些话掉弄虚机,人类合理的生活本来如此。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为生活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第二,不息。“鸦片烟怎样会上瘾?”“天天吃。”“上瘾”这两个字,和“天天”这两个字是离不开的。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子。诸君啊!诸君倘若现在从事教育事业,或将来想从事教育事业,自然没有问题,很多机会来培养你的学问胃口。若是做别的职业呢?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一点钟哪里不消耗了?千万不要错过,闹成“学问胃弱”的症候,白白自己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之特权啊!

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那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入去。这个门穿一穿,那个窗户张一张,再不会看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我方才说:“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的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追,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前两段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玩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摩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打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

我说的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会这样做。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有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自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是尝冬天晒太阳的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地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選自2016年第4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最苦与最乐》一文意在告诉我们,做人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方可让最苦化为最乐。《学问之趣味》一文还是梁启超先生的作品,也是教育青年学生如何获得做学问的趣味。阅读时,首先需要大家运用略读的方法,找出收获学问趣味的四条路径,了解每条路径中趣味的由来。其次,说理类的文章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好在梁启超先生运用比喻和生活常识来类比说理,幽默风趣且通俗易懂,阅读时需要大家仔细体会。最后,本文是演讲稿,作者时刻关注与听众的现场互动。文中运用了较多的设问句,使段与段、句与句之间过渡自然,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诸君”一词也体现了作者平易近人的精神风貌和教育青年学生的良苦用心。

读有所思

1.本文开头说“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许多学生觉得读书最苦,毕业时很开心,认为自己脱离苦海了。这个观点正确吗?从本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明。

延伸文本

《短文两篇》拓展阅读——

永某氏之鼠

柳宗元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③勿击鼠。仓廪庖厨④,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释】

①拘忌:拘束和禁忌。

②值子:值,碰到。子,农历的子年。

③僮:未成年的仆人。

④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

⑤椸(yí):衣架。

⑥累累:一个接一个。

罴说

柳宗元

鹿畏貙①,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③人立,绝④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⑤百兽之音。寂寂⑥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⑦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⑧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

①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

②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亦称“棕熊”“马熊”“人熊”。

③被发:披散毛发,被(pī),同“披”。

④绝:非常。

⑤为:模仿。

⑥寂寂:清静无声。

⑦感:召唤。

⑧捽(zuó):揪住。

(选自《柳河东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版)

鉴赏空间

两篇短文有不少生僻、难以理解的文言字词,大家可以结合注释反复阅读,理解文章大意不算太难。阅读本文需要大家充分借鉴《陋室铭》《爱莲说》的阅读经验。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刘禹锡借写陋室抒发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周敦颐借写莲花抒发自己虽身处浊世却保持高洁的君子情操。本文与之类似,是一种托物寓意的写法,《永某氏之鼠》写老鼠被后来的房屋主人灭掉了,《罴说》写打猎的人被罴吃掉了,实际上是讽刺某种社会现象。同学们阅读时不要只停留在故事本身,仔细推敲两则短文结尾的议论句,寓意就蕴含其中。

读有所思

1.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验,举一个与“永某氏之鼠”类似的例子。

2.结合《罴说》的阅读,说说批判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猜你喜欢

蜡梅学问趣味
风中的舞者——蜡梅
比多少的学问
《蜡梅报春》
“一”的学问
蜡梅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