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促使学生突破散文阅读困境
2018-08-06稂雯
稂雯
摘要:散文具有词句优美、意境深远的特点,然而碎片化的学习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进入审美困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摆脱阅读困境,教师要巧妙引导,促使学生进入整体化的阅读中。通过探究文章背景、展开对比阅读、展开读写结合等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展开整体化阅读,能促使学生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散文阅读;教学策略;高中语文
散文大多或意境深远,或词句精美,或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则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水平。然而在目前的散文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散文的教学目标不够合理,教学方式过于套路化等。不少教师在教学时都会让学生拿出散文中的若干句子进行重点分析,这导致学生阅读的碎片化,和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不相符合。此外,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的阅读结果,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審美过程的感知,这也促使学生的散文阅读进入了困境之中。如果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教师则要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巧妙地引导,促使学生对散文进行整体化阅读。这样能促使学生突破阅读的障碍,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引导背景探究,了解作者情感
背景探究的方式指的是在阅读散文作品的同时了解一下该作者的创作风格、生活情况、时代背景等。这样能促使学生的阅读更趋于整体性,便能避免在阅读分析时用套话进行解读的问题。这能促使学生逾越固定审美主题的边界,达到崭新的审美领域。
如在阅读《荷塘月色》时不少学生只能说出文章体现了作者对荷塘的喜爱之情,但是却对该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很少有更深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摆脱这样的阅读困境,教师启发学生尝试了解朱自清的生活背景,并探究当时的社会有着怎样的现状。学生发现朱自清有着一种救世救民的情怀,但是当时的社会中却不能有更多的机会让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作者自然陷入了苦闷之中。故此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并非纯粹只是为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之情。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后,学生对这篇文章便会有更多感悟,能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在特定社会时期内心苦闷、想要超脱而不可得的心情。由于这样的阅读站在整体阅读的角度,故此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了解文章背景信息的方式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不少学生在阅读散文作品时都会带着套路化的想法展开分析,如遇到写景类散文则称其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好,遇到写人的散文则称其赞美了人性。然而这样的品读却是片面化的,很难触及到文章的核心。教师若能让学生在探究作者创作背景后再去解读,则能更好地和作者形成共鸣,便能摆脱套路化的阅读困境,获得更真实的阅读感受。
二、引导对比阅读,尝试辨析探究
对比阅读指的是将同一篇文章或不同文章的几个部分放在一起进行阅读,在比较探究中分析文章的一种阅读方法。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采用这种阅读方法展开阅读。这种方法不仅促使学生突破了只言片语的分析,而且还突破了单一文章的分析,让学生看待事物的方式更加趋于整体化。
《江南的冬景》、《想北平》这两篇文章一篇写了作者对江南的印象,而另一篇则写了作者对于北平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作者所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如有学生在分析中发现,作者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行写作,用对比展现了对特定区域的喜爱之情。如《江南的冬景》中将江南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闽粤的冬景、德国的寒冬进行了对比,体现了作者对于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而《想北平》中同样也运用了这种对比的方式,作者将北平和巴黎进行了对比,阐述了自己对北平的眷恋之情。同时学生还发现了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在语言的表现形式方面,《江南的冬景》显得更为雅致,给人古朴细腻的感觉,文章中还引用了不少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诗句;但是《想北平》却给人十分朴实的感觉,作者用口语化的词句展现出亲切的感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对比中更深刻地体会了两篇文章的妙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这样能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引导读写结合,提高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展开学习,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所学习的课文进行仿写,也可以让学生尝试撰写评论性文章,这些方式都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何为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在模仿课文的同时写出自己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手法的感悟。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了写作练习中,如有学生写了自己在小区街心公园里的不同感受,在考试得了低分后,听见周围风过树林的声音,也感觉是在嘲笑自己,但是当得到鼓励后,自己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便感觉风吹树木的声音仿佛是树木都在“鼓掌”一般。由此可见若心情不同,即使看见相同的景物内心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这样的写作练习中,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生活化感受,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展现了自己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对散文的各种写作手法有了更整体化的感受。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类似的专题训练,促使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若能采用巧妙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摆脱碎片化阅读的问题,则能让学生的阅读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本文介绍了探究背景、对比阅读、读写结合等整体性阅读方法,能促使学生将整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这能促使学生摆脱阅读困境,全面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彬.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J].读与写杂志,2016(12)
[2]杜利平.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体会意境——试述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之“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
[3]王小英.散文,你的出路在哪里——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反思[J].考试(教研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