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中学管理的“人性”
2018-08-06余娇
余娇
摘要:本论文以五年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据。从学校的管理现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以及人性三个方面粗鄙的谈了对高中教育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中学管理;学生的教育;人性;感想
本文阐述了我对教育的迷茫,这种迷茫不止是对教育本身的迷茫,而是迫于形势的隐形高压,对于人性缺乏深刻认识下的迷茫。我们对教育的反思,落脚点其实就要出于对教育的反思,对人性的反思。
一、封闭式管理下被掩埋的人性
封闭式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校通过严格的管理,学生全天不能随便走出校门,其生活、学习、活动等一律在校内进行,只能在某一特定的短时间内(例如星期六)允许学生在课间出校活动,该模式又被称为“军事化管理”。高级中学的封闭管理是有所有创新的,学校采用“月假模式”,学生一个月才放一次假,假期时间是三天。高级中学所奉行的这套封闭式管理一出台就受到家长的拥护,各大家长式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即使排整夜的队也要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从月初到月末,学生、老师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围墙之外的世界,我们都一无所知。
由此可见,封闭式管理的实质就是一个无形的套子,老师和学生无疑就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套子套住的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的身体,更是套住了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学生并没有秉承志向,按照学校预先计划好的方向发展,明显的出现两极分化,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成绩一如的好,接受能力慢的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人的灵魂一旦被挟持,就犹如行尸走肉,别里科夫的悲剧我们都熟知,我们都已经不再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了,或多或少我们内心埋下了生理以及心理的隐疾。
二、缺乏人性的学生教育
我们一直缺乏像样的“人性关怀”教育。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高中阶段的孩子,特别爱引以别人的注意,特别有表现欲,然而这也是老师家长所公认的“逆反心理”,所以凡是学校不让做的,他们都特别愿意去做,享受与成人对抗而来的快感,更有一种恶作剧的惬意,多么大得诱惑,让多少学生沦为了它们的奴隶。学校总不能因为吃饭可能噎死人,便因噎废食;总不能因为跌跤存在死人的可能性,便禁止学生跑跳,就算仅有一两次,偶一为之,罗宇同学也应该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试问,有多少老师愿意把时间花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并尽力给那些所谓的“问题孩子”以正能量的影响,用好的价值观来影响他,培养其正直得人格、独立之精神。当那些为了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把学生臭骂一顿、甚至践踏学生人格的班主任,当那些以孩子成绩优劣来区别对待学生的老师,他们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吗?难道教育的初衷不正是要求教师们的辛勤教学和家长们共同的努力,能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个令人欣慰的过程和满意的结果吗?到底是什么让坐在教室里接受学校教育的人,对学生反而产生了极大的厌倦抵触情绪?平心而论,他们的心理需求被忽略了,心里那个只有碗口大、最柔软的地方没时间沟通了,那么互相就只剩下单调而坚硬的现实应付。学校这种把“可教育好的子女”还给父母,过早的把他推向社會的做法是缺乏人性关怀的。
三、一味灌输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总是在知识层面的灌输,让学生变成考试的模板,很少对学生进行“人性”教育。人性,似乎被我们遗忘在了另一个国度。
当我们通常把知识以不容反驳的道理灌输给学生,那么这时学生已经变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当我们在滔滔不绝中说出对本文的观点的时候,学生多半已经哑口无言了,学生从此有了依赖和惰性,渐渐地失去了思考的翅膀,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坐在教室里;当我们把一些冠冕堂皇的所谓的大道理滔滔不绝的阐述出来的时候,这些话语就像一把大枷锁套在了学生的脖子上,让他们成了无选择自由的人。我们的这些做法无不是对学生人性的压抑。
我们老师是要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到学生心灵的土壤里,让他长成一个健全人格的人,还是用知识的棺材来埋葬属于他们的人性?既定的教育模式往往逼迫人往一种定式里走,一个模子里钻,现在的学生把清华北大当做自己的最高信仰,那么真的就只有考上清华北大才算得上是优秀学子吗?那些所谓的博学是真的博学吗,还是只是认得某某知识的标签而已?我被他们的强大震撼了。当看见学生洋洋洒洒写下自己都不相信的新式八股文的作文时,我们真的让他们学会写作了吗?当他们嘴里噼噼啪啪背诵出李白杜甫的千古美文时,我们真的让他们懂得了诗文的文化内涵吗?尽管学生能够把教科书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考试成绩也是顶呱呱的,但是知识对于他们来说仿佛在另一个世界,无疑也只是水中花镜中月。从骨子里讲,我至少还没弄懂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教育到底为谁?我敢肯定是我们的教育绝非都是为了学生,至少不是纯粹的为了学生。当某某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教他的老师也跟着鸡犬升天,这真的是教育者可以自豪的吗?毋庸置疑,我们都陷入了一个怪圈,总认为自己在学生身上花了许多精力,希望他们能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秉承志向,出人头地,一个拿学生所谓的成就来当做自己的荣耀,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很悲哀的。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我就像一个刽子手一样在亲手扼杀这些孩子的创造力,因为我们忘记了作为一个教育者从事教育的初衷。
四、结论——关注学生的人性教育
家庭教育糟糕无趣,社会教育虚伪残酷,学校的教育罄竹难书,这就更需要社会、学校和老师关注学生的人性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作为教师,即使在封闭人性的管理模式中,也要时刻走进学生的内心,去抚摸他们易碎的心灵;对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教师更是应该给予过多的关注,让他们建立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呼唤起孩子心中那纯天然的人性。我们不能压抑他们的个性发展,不应该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安全系数转嫁给学生,不应该把社会上的残酷竞争放大,一味的用所谓的社会需求和激烈的竞争加强他们尚在学习阶段还未出社会的恐惧感,不能只考虑考试成绩和自己的考评成绩而不去关注给学生带来的一系列的难易避免的心理负担或是隐藏在深处的性格缺陷,以及那些被埋下已久却暂时不为人知的身心疾患,我们不能打着“教育”的旗帜,扼杀他们的前途和希望。何不学学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善于发现和引导孩子的天赋,尊重人性,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国家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