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2018-08-06马振国

魅力中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马振国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提出以自主学习、实践、探究为核心的“实践探究式”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课课堂教学新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实践-分组协作-交流评价--課堂小结”,并介绍了具体实践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服装专业课; 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一、新模式的探究构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中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方法与工具。中职学校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服装专业课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对学生服装专业课使用能力、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实践探索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实践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繁、难、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服装工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服装职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要达到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需要提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学习、实践、探究为核心的“实践探究式”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课堂教学新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实践-分组协作-交流评价--课堂小结”。它以问题探究实践为主要学习方法,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探究实践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培养具备服装专业课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材的重要保证。

二、新模式的具体实践

(一)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气氛,利用多媒体网络、素材库等,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相近的情境,使学习能在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如向他们展示以唐装为主题的图片课件,并重点向学生演示主题中的设计选题、来源、设计方案、款式图、评估、生产说明等部分,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服饰为主题,创作一个充满个性、反映时尚潮流的服装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 去激励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实践发展。如在结构制图课中,通过电脑展示一条新款式连衣裙让学生观看,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选择恰当的工具绘出1:5结构图,接着围绕其内容展开分析、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把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训练中,即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典型案例,边领会、边模仿、边演练课堂教学技能,并通过自行设计、自我练习、小组讨论、小组试讲等各种形式强化学生设计创新能力。鼓励每个同学通过努力制作出一份合格的结构图。

(三)自主探索实践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实践。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策略与技巧)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如在时装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进行服装市场调查、面料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年度服装流行趋势,去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国内外优秀时装画的图片网页,然后采取分小组竞赛的方法,通过教师帮助和网络搜索有关信息,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自主探索这些问题。每位学生可以卷面形式设计一个系列的服装款式,包含主题名称、设计说明、效果图、平面款式图、饰品设计、面料小样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总结出设计一个系列的服装款式的策略与技巧。

(四)分组协作

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开展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实际工作能力。如在职训中,可以班级为单位,分成4~5个小组(每组6~8人),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协作内容。根据服装行业需求情况,结合服装专业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对组内成员进行行业职位细分——计算机制版、排版、推档、排料、工艺制作、采购、手工饰品制作等,并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能要求,然后各小组再根据小组成员自身特长和能力进行岗位分工协作。这样能够各尽其能,培养岗位责任心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与合作,锻炼了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及实际工作能力。

(五)交流评价

学生可分小组把学习中所实践探究的结果做成各种形式的作品,由教师和学生组织自评、互评。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恰当的评价是学生前进的基石,可以起到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归纳等到作用。如学生通过一个系列的服装款式设计,最后以成衣的形式把设计的服装呈现出来。在学生完成设计作品之后,由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组织自评、互评。对该作品从设计思路、形式、款式、特点、版型要求、工艺标准、面料选择、配件运用、流行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制作思路,还需要解答教师所提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必不可少,它往往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不但融合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是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性评价。通过实践总结,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取到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培养中职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杏梅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赵旭堃 王景慧.关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J].大众文艺

[3]侯霞 浅谈职业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