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2018-08-06王嫒嫒

魅力中国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王嫒嫒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本论文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文化要素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实现两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看作是一个文化迁移传播的过程加以研究分析,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化有着重大实际意义。

一、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坚持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并且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批判性和科学性在实践中实现统一。在马克思主义成长过程过,马克思主义因为能够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实际条件而实现自我的适应、完善和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成为不断发展壮大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论断同中国实践、历史情况、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民族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风格,民族情怀和时代内涵。

(二)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们群众社会劳动生活的产物。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农耕手工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

2.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的一种反应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以其自己特有的继承发展方式,进一步促进自己体系的协调和完善。

二、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积极影响。

1.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成长起到了基础和补充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不是闭塞的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中国本地文化与移民文化共荣共生,相互汲取各自精华。这两者之间存在有着切合点。《管子》有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说物资丰足那么人民就从原来注重求生到求礼的转变,这对物质生活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实际根柢给予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物质基础的思想相较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论有相通之处。中国哲学及传统文化中的其他方面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这种坚持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在宋明理学中曾有提到经世致用,马克思主义将这一思想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位思维宣扬统治者要体恤民意,君轻民贵。虽然这作为封建时期帝王维护家天下统治的欺骗性言论,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实践中却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精华的汲取。促使民本思想到人本主义的转变。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消极影响。

1.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混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愚昧无知的天人观、价值观。在古代社会,帝王将相为了维护其统治便会宣称:人受命于天,天意不可违。所以一切事情不论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还是对人民群众有害的,都归结为宿命。这种错误思想使人们消极厌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传统文化中迂腐、落伍的成分必定对其中国化的发展带来困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须要马克思主义引导实践。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成长受到传统文化中迂腐落后因素的约束,如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划分概念,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依然保存着它的残存势力,这些残存势力是马恩学说理论中国化前进的羁绊;其次,封建时期的官僚主义作风格调,官员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谋求私利而致民生于不顾,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平均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要求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产生了分歧。在新世纪新阶段,要科学考证传统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于不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成分都要加以抵制和剔除。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一)对于人性的推崇与尊重。

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的尊重表现在很多方面,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人际关系的调整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这里充分展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的关怀与重视。儒家思想里对于人性自由的渴望与呼唤可谓是超越以往。儒家思维里的人本认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提出“人是类存在物”,“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人以一种周全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据本身的全面的本质”在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对于人的尊重和重视。

(二)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对民主自由的追求,亦是儒家风格的重要体现。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诞生,要求其实现其所担负的使命。广大人民群众要在马克思主义引导下取得解放获得自由,最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与民主的追求不只是停留在文字上,更关键的是表现在行动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解救人民群众于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之中。广大无产阶级成为自己的当家人,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全世界人民的解放也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之中。更加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和成长就是为了实现全人类解放和全人类的全面发展。

(三)对未来社会的期许。

儒家文化中“大同”的社会抱负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切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將有一个联合体代替现存社会,代替阶级对立和压迫剥削。那个联合体里每个人都是自由发展的独立个人。”[]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每个人被逼迫奴隶似工作的情形不再出现,劳动成为人们最愿意的活动。人民在劳动里得到快乐;每个人的劳动所得都是按他们的需要分配,人们的空闲时间变多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自身的价值更大程度上显现出来。”可见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理想社会方面有着切合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从积贫积弱中走出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我们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2]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