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讨

2018-08-06张娅茹

魅力中国 2018年24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精准扶贫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物质方面的欠缺导致他们在心理方面出现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从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了精准扶贫下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使学生更加积极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坚持精准扶贫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重要性。贫困生既是高校学生的一部分,又是贫困户的一部分,解决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教育发展,也关系国家的脱贫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对贫困生的问题加以重视,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贫困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贫困生自我意识浅薄,对现实处境的认识多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待人接物总是持有消极的态度,贫困生忽视自身能力的培养,拒绝展现自己的特长,需要積极引导。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就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在精神上主动脱离贫困,做精神的主人。

(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高校贫困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贫困生处于人生的低谷期,而又得不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和引导,就极有可能误入歧途,将个人的痛苦经历全部归咎为客观外部原因,对他人产生不信任,人际关系淡薄,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给社会和谐带来隐患。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进行,就可能解决贫困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消除他们对他人的敌视和对社会的偏见,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问题和现象,积极乐观地生活。

二、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当前,大部分贫困生学习目标明确,积极进取,来自贫困家庭的他们,更懂得努力,更加积极乐观,敢于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压力和困难。但仍有一部分贫困生思想消极,缺乏进取心,不能正确面对贫困所带来的压力。

一是三观不正。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长期物质的缺乏以及与身边人的对比,极容易造成部分人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偏颇。例如,某些贫困生长期受到社会、国家和学校的资助,觉得理所应当,不仅不知道感恩甚至还抱怨资助发放太慢、太少影响生活质量。这些现象反映了高校贫困生极度缺乏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也从侧面反应出高校贫困生的三观不正。

二是思想态度消极。有些贫困生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刻苦学习,积极面对生活。但是某些贫困生思想消极,态度悲观。认为大学的目的就是摆脱贫困,十分具有功利主义色彩。有些贫困生希望和其他同学过着一样的生活,无忧无虑地享受大学生活,但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使他们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和虚荣心,导致他们无法积极面对生活。

三是心理不健康。有一部分贫困生无法正视贫困所带来的压力,将贫苦视为可耻的现象,总是觉得低人一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越来越强,自卑感也越来越强烈。长时间的贫困,使他们极度敏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的真实状况,视别人的关心为同情或可怜,甚至认为接受学校、社会和同学的帮助是一件可耻的事情。长此以往,他们会封闭自己的生活和交际圈,抗拒与人交流,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此外,贫困生十分渴望成功,但现实生活使其遭受打击,负面情绪滋生,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四是高校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对贫困生只是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并没有及时把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和素质发展,很多高校没有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投入较少。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 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高校学生处于青年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三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发展。高校应该加强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把“三观”教育作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三观”教育,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了解贫困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贫困生增强自信心,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其次,高校要定期开展贫困生座谈会,选取优秀贫困生的事迹,让贫困生认识努力学习必然会有美好的未来,以此鼓励贫困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三观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积极的思想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贫困生的三观教育来强化他们的思想意识。

(二)教师要帮助贫困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高校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群体,并且其群体性比较特殊,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老师作为高校与贫困生之间的纽带,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有爱心,有耐心,有决心。只有这样贫困生才能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压力和困难,更好地敞开心扉,解除对外部世界的防备。积极的态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和解决问题。

(三)高校要注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是家庭、社会保持其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与其他学生不同,贫困生是心里素质差,承受能力也比较弱,精神压力过大,就会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应该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访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及时发现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心理常识和自我调节的方法,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学生消极的情绪,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事关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高校要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精准扶贫的必要措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使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平,黄敏.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6).

[2]万洪莲.关于强化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33).

[3]张耀灿等.成才不是梦——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7.

作者简介:张娅茹,(1994-),宁夏盐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精准扶贫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