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知识建构 促进深度学习①
——以“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动机”教学为例

2018-08-06

物理之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磁场线圈建构

(江苏省太仓市良辅中学,江苏 苏州 215400)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动机”是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由“观察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观察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和“能够使线圈持续转动的换向器”三部分内容组成。从知识角度看,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从学生认知方面考虑,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到位。

在“能够使线圈持续转动的换向器”的教学中,由于涉及的问题具有综合性、真实性、复杂性,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要具备构建模型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能够根据解决问题过程中碰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要具有质疑意识,以发现问题背后本质性的东西。在实际的教学中,有老师的教学设计比较草率,表面化、教条化地处理这部分内容,既没有照顾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发现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也没有关注学生学习中的知识构建,教师往往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加上课堂上没有设计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果使学生感到问题的出现非常突兀,课堂枯燥乏味。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学习者对知识的被动接纳,而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1]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建构,不断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变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1 重视学生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

学生的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2]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体验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由于体验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展示了鲜明具体的形象,一方面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同时,体验式教学创建了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

本节课在体验环节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1:观察磁场对通电直导体的作用。

如图1所示,闭合开关,原来静止在磁场中的导体发生运动。保持磁场方向不变,改变电流方向,磁场中导体运动方向也发生了改变。保持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场方向,磁场中导体运动方向也发生了改变。

图1

图2

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得出:(1)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运动;(2) 通电导体受到的磁场力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通过上述的体验活动,学生不仅知道了通电导体与磁场存在着相互作用,也为整节课的探究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体验活动2:观察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如图2所示,在通电瞬间,线框将如何运动?

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较为复杂,学生的描述遇到了困难,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线圈从如图2位置开始,先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接着转速减小,再反向转动。这样来回扭动,最后停止在平衡位置。

那么,为什么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不能连续转动?要使线圈连续转动,有什么方法?

由于学生亲历了实验过程,对新知识接受有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问题的探究作了充分的准备。

2 细化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实现意义建构

问题探究1:为什么线圈只是来回扭动而不是连续转动?

该问题的讨论是探究过程中的关键,它既是所学新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是进一步探究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问题较复杂,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讨论过程中模糊的认识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交流环节解决。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模型分析可以发现,线圈运动是由其受力情况所决定的。

如图3所示,线圈刚通电时,线框左右两边受到的磁场力分别向上、向下,所以在磁场力作用下,线圈加速转动。

图3

图4

如图4所示:线圈转过90°时,线框上下两边受到的磁场力仍分别向上、向下,但此时磁场力对转动作用产生的力矩为零,由于惯性线圈继续转动。

如图5所示,线圈转动角度超过90°时,线框左右两边受到的磁场力分别向下、向上,所以在磁场力作用下,线圈先减速转动,再反向转动。

图5

图6

如图6所示,线圈经过几次来回扭动后,停在了平衡位置。

显然,线圈不能连续转动的关键,在于线框左右两边受到的磁场力不能提供持续的动力。问题的关键找到了,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引出了问题2的探究。

问题探究2:若要使线圈连续转动,有什么方法?

对于问题2的探究是整堂课的核心,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使线圈连续转动的关键是在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改变力的方向,而改变力的方向最合理的方法是改变电流方向,据此设计出方案。

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的积极引导,最终各个小组提出了自己方案。

方案一:双电源变向法

双电源变向法是学生设计中提出最多的方案,如图7所示,利用两组电源、一个单刀双掷开关,交替地供电,实现改变电流方向的目的。有学生提出,利用两组电源设计上不够简洁。

图7

图8

方案二:单电源变向法

单电源变向法是上一种方案的改进版,如图8所示,利用一组电源和两个单刀双掷开关,交替地供电,以实现改变电流方向的目的。

方案三:间隙通电法

如图9所示,线圈在转过平衡位置时,切断电源,由于惯性,线圈继续转动。通过间隙通电可为线圈转动提供动力。

图9

由于细化了探究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建构。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与载体,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这是探究活动成功的关键。

3 培养批判精神,在反思中追求创新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从理论上解决了使线圈持续转动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接着,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连成实际的电路上台展示。

学生马上发现了新的问题:(1) 开关由人工操作,理论上好像没有问题,但实际操作时发现,要使电路中电流的变向与线圈的转动步调完全吻合,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线圈高速转动,要予以实现更是天方夜谭;(2) 由于线圈与电源的连线是固定的,所以没转几圈,导线就缠在一起了,线圈不可能持续转动。

这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造性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贵在创新,在思路的选择上、思考的技巧上、思维的结果上,具有独到之处。

图10

换向器的发明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很好的体验。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终于发现了如图10的换向器,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有学生指出,换向器的实质是两个组合在一起的一个单刀双掷开关,这种理解入木三分。

4 结语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习目标出发,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传授新知识时,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将学习的内容、任务整合成易于被学生所理解的有组织的知识,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适当的方式呈现、讲授给学生。

教学设计应适时地“修剪”、重组教材的内容、方法,以适合学生吸收。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对教材再次开发的过程。只有重视知识建构,促进深度学习,才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

猜你喜欢

磁场线圈建构
基于LSTM的汽轮发电机线圈的早期异常检测
西安的“磁场”
为什么地球有磁场呢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小型线圈缠绕机设计
超小型薄壁线圈架注射模设计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磁场的性质和描述检测题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