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英语剧演员能否演好华语剧?

2018-08-06王一鸣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华语剧场新加坡

□ 文/王一鸣

在新加坡,曾经可以说是泾渭分明的中英文戏剧界,近年来,不仅在各自剧目中程度不一地实现了对别种或多种语言的包容,甚至连中英剧场的新生代演员也“互通”,他们中的一些演员,为能自如地使用华语诠释角色,在台下花了不少心血。几位受访的演员指出,具有双语能力应该是未来新加坡剧场演员所应有的素质。

决定双向发展

2017年5月,从拉萨尔艺术学院音乐舞台剧系毕业的卢家伟(Joel Low),上月底参演了自己戏剧生涯中的第一部华语、方言音乐剧《有时月光》,此前,他在校内校外参与的多为英语剧。

“我当时还犹豫到底要不要去为TOY肥料厂《有时月光》试镜。”卢家伟说,“我的华语本不算太流利,更何况《有时月光》还要说福建话。最终去了试镜,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卢家伟特别标准地说“好hào玩”。

“华语剧并没有那么难演,也不难懂。”他说,“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没演华语剧前,我只是一个华语剧观众,去看了北京人艺和新加坡剧团的多部华语剧后,我的感想是,即使是华语口语表达能力不强,也不影响一个人去看懂,进而爱上华语剧。这可以说是启发我去演华语剧的重要原因,我决定今后往华语和英语剧场双向发展。”

在卢家伟的观察中,不少年轻演员开始游走在中英舞台上,他预见会有越来越多演员遵循这种发展模式。“我可以说这是必须的,演员们得工作,新加坡市场这么小,如果能说多种语言,演出机会自然更多。”

精进台词功底

演员陈思敏(Jo Tan)认同卢家伟的观点。“我赞成中英剧场的演员们互相交流,去对方舞台上演一演,演员本身的素质也能提高。关键是,新加坡演员们多是自由职业者,学双语是非常必要的,有才华的演员太多了,而且也面临外来演员的良性刺激,语言是演员竞争力的一部分。”

这位演出过粗估50余部英语剧的实力派女演员,却只参演过约10部华语戏剧作品。她一直有心演华语剧,但以前为华语剧试镜时常被刷下来,直到8年前第一次出演TOY肥料厂的《雨季》,才打开她的华语剧场之路,后来也被实践剧场相中,2012年演出《老九》。

“像吴文德导演,喜欢给新手机会,不会特别去限定演员的类别,更不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华语不好,他放手让演员们玩这一点,给了我很大信心。”陈思敏说。自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演员得有意识地去强化华语。

上了9年剧场的华文台词课后,陈思敏才发现在生活中她的华语读音读错了太多,深刻体会到生活语言和舞台语言的巨大差别。她意识到,要登上华语剧舞台,必须精进台词功底。“没什么简单的方法,只能多上课和多练习,我的标准就是让台下观众看不出我是来自英语剧场的演员。”

她更指出,华族的英语剧演员演华语剧,非新加坡戏剧界的单一现象。“新加坡许多不同族裔的演员,也在英语剧和他们的母语戏剧,如马来戏剧、印度戏剧间游走,这是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的表征,也反映出新加坡演员的语言能力。”

突破心房,拥抱华语

目前正和陈思敏一同出演实践剧场新剧《四马路》的演员叶贞芳(Ethel Yap),在陈思敏和卢家伟眼中,是近年来由英语剧场往华语剧场发展相当成功的演员之一。

事实上,叶贞芳出演第一部华语剧仅是4年前,那是实践剧场的《天冷就回来》,当时她只是个负责合唱的群演,没有任何台词却已感到压力颇大;而在2016年实践剧场的《聊斋》中,她则跃升为女主角之一,演绎古色古香有传统韵味的台词,细腻的演出获得好评。

新加坡剧院内部

《有时月光》剧照

《四马路》布景

“从根本上说,语言不是剧场的障碍,说华语台词、唱华语歌真的不难,难的是突破心房,拥抱华语。”毕业自伦敦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并有歌手身份的叶贞芳说,“华语剧是我给自己设下的挑战,演员毕竟不能总安于一个舒适圈,这样难有突破。从更大的格局来看,中英剧场演员交换演出舞台,也显示了新加坡剧场人才的流通,希望观众对我们抱以开放态度,也期待有更多导演勇于试用新人。”

叶贞芳相当感谢实践剧场艺术总监郭践红给予的鼓励和耐心,她说自己从和郭践红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挖掘出对华语剧的热情,进而找到勇气,去争取自己想演的华语剧角色。

当然,仍有观众觉得有些英语剧演员的台词水平有待提高,叶贞芳说观众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观众若能看到并认可这些演员在排练中所付出的更多努力,相信会给这群华语剧场的“新兵”带来更多鼓舞。

戏剧语言分类目前仍需要

几位演员都指出,尽管目前新加坡剧场有华语剧和英语剧的分类,但未来或许可逐渐模糊对华语剧、英语剧的严格界别。因为许多编剧都意识到新加坡的社会现实和语言现状,在原创剧本中呈现出新加坡多语社会和多元文化的特色,因此双语剧、多语剧近期频出。

“比如《四马路》,就有华语、英语、马来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多个语种,特别丰富。”叶贞芳说,“不过,我觉得华语剧、英语剧这一分类的存在,是为了照顾一部分原本习惯于看单一语言戏剧的观众,让这部分观众在接受新剧目时比较舒服一点。”

“没错,我也感到中英戏剧各有忠实观众,观众群体不同。”卢家伟说,“这种情况下,还是要看台词的语言比例,看各语种掺杂多少,譬如,一个作品中,华语台词占多数,还是应被称为华语剧。”

陈思敏说,戏剧的语言分类也照顾了来自外国想观赏新加坡表演的观众。毕竟不谙华语或英语的海外游客在买票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听得懂的语言来观剧。“对于新加坡观众而言,我想戏剧的题材、主旨或性质,是吸引他们要不要来看戏的首要条件,语言应该不是决定因素。”

演华语剧的“副作用”

几位演员一致赞同,跨足华语剧对他们来说,无论从艺术生涯还是个人生活上,都有极大助益。

卢家伟满怀感激:“我非常感恩自己能参演华语剧,把在专业舞台的第一次献给了华语剧场,是我的荣幸,今后,我的华语会说得越来越好。”

“演华语剧绝对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文化上的欣赏。”叶贞芳笑说,“我也能把粉丝从英语剧场带进华语剧场,像我每次都会叫家人、请朋友来看华语剧,他们原本很少有机会接触华语剧,我帮他们打开对华语剧的兴趣。”

而为戏剧猛练华语、方言的陈思敏,沉浸在更甜美的“副作用”中。她说:“我和讲粤话的婆婆关系越来越亲密,沟通没了障碍。为戏剧补习的语言,在生活中也用得很顺。”

确实,也有年轻人进华语剧场是为了另类的“赶时髦”,为了在社交媒体上打卡炫耀,这类年轻人只占极少数。

“我不担心华语剧观众后继无人,爱中文的人始终是会爱中文的,即使大环境以英语为主或教育上有任何不足之处,爱中文的年轻人、学生还是会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弥补缺失。”卢家伟说。

·来源:联合早报

猜你喜欢

华语剧场新加坡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欢乐剧场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论《日出》的剧场性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