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
2018-08-06海洋与渔业方琼玟文图
■ 《海洋与渔业》记者 方琼玟/文图
2017中国海博会现代海洋渔业论坛在湛江举行
“海洋产业是21世纪的经济主流,唯有从海洋思考海洋,才能发展永续利用且具竞争力的海洋经济产业。”台湾海洋大学校长、终身特聘教授张清风在2017中国海博会现代海洋渔业论坛上表示,未来,海洋生物科技将更多地应用于养殖产业;发展生物制剂、疫苗,将会是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2月14日下午,由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筹委会、中国水产学会和广东海洋大学共同主办的现代海洋渔业论坛在广东湛江举行,吸引300多位行业人士参与。本论坛以“创新驱动,开放共享”为主题,旨在探讨当前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渔业发展现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发展机遇。论坛邀请了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司徒建通研究员、马来西亚农业部渔业生物安全司总监马祖基·哈欣、台湾海洋大学校长张清风教授等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
司徒建通
中国的渔业生产急需智能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司徒建通研究员指出,然而,中国渔业存在着种种发展问题,如科技支撑不足、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低、科技研发滞后、成果转化率低、推广应用效果差等,随着土地压力越来越大,养殖成本不断提高,中国的渔业生产急需进入智能化、产业化。
司徒建通提出了“智能渔业”的发展概念,他表示,智能渔业说通俗点就是,养殖投入品马云先生送来了;产品广告、品牌推广马化腾先生解决了;养成品或加工品刘强东先生给卖出去了,我们的任务就是拿着手机指挥机器人生产。
张清风
水产养殖要走“永续”发展道路
台湾海洋大学校长、终身特聘教授张清风指出,世界人口至2050年将达98亿人,势必需要提供更多的粮食,水产养殖在提供食物来源与食物安全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介绍,台湾四面环海,海洋渔业发达,年产量约125万公吨,总产值约新台币1061亿元,为全球渔业产量的第21位。目前台湾水产养殖已经建立了许多种类的“完全养殖”技术,水产养殖业对台湾经济的发展有相当贡献。然而,张清风指出,台湾水土资源有限,种苗业规模小,可投入研发资源少,水产养殖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台湾很早便提出了“永续水产养殖”的概念,提出要建立食品安全(水产养殖)的体系,做到由生产地至餐桌的可追溯性。
“海洋产业为21世纪的经济主流,是海洋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向。唯有从海洋思考海洋,才能发展永续利用且具竞争力的海洋经济产业。”张清风说,水产养殖的永续发展要符合3E原则,经济上(Economical)是可行的,社会上(Equity)是可接受的,环境上(Environmental)是和谐的,“两岸一定要加强合作交流,以确保永续养殖与食品安全。”
张清风认为,未来,海洋生物科技将更多应用于养殖产业,如生物活性物质开发,胶原蛋白、甲壳素、小分子褐藻胶等皆已广泛应用为医学材料和保健食品;还有水产动物疫苗开发,发展生物制剂、疫苗,将会是养殖业永续发展的关键;另外,还可以开发养殖水产新品种,掌握特殊品种种鱼、培育、孵化、育成技术。
王建红
推动中国水产行业走出国门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建红分享了恒兴集团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些经验。他介绍道,目前公司和埃及政府合作,建立了埃及渔业工业园,埃及政府负责的投资包括:池塘养殖、水产饲料厂、水产加工厂、育苗场、深水网箱、泡沫箱厂、制冰厂等;恒兴则负责规划、设计、设备出口、技术培训、标准建立、管理咨询等。该项目为中国水产行业整体走出国门,开创了先河。
王建红总结,国外政府或企业最看重的是中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将这些经验提炼总结成可复制、可传授的知识;在国外实施项目,要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法律及政策,包括外资政策、劳工政策、环保政策、设计规范等,要依法行事,依法经营,违法的机会成本大于收益;要充分了解因文化、宗教、习俗的差异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如工作时间、劳动效率;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克服沟通的障碍,培养懂技术、懂外语的人才;要注重本土化问题,包括劳动力本土化、管理本土化、产品设计本土化。
孙延来
利用报废货船改造成深海养鱼设施
海南省民德海洋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延来分享了“深远海抗风浪智能化可移动养殖平台”的概念,他指出,目前中国沿海大陆海岸线养殖污染严重,养殖成活率低于50%;而离岸较远的外岛水域水质较好,据养殖户反馈,目前的养殖成活率可达90%。孙延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全球3万载重吨以上的散货船队有13000条,每年约有600条会报废,利用报废的散货船改造成养鱼设施,既解决了散货船运力严重过剩的问题,又节约了资源保护了近岸养殖环境。
马祖基·哈欣
投资马来西亚水产养殖业优势多
据马来西亚农业部渔业生物安全司总监马祖基·哈欣介绍,马来西亚是食鱼国,人均年消费量58公斤,居亚洲国家首位。马来西亚人均鱼类年消费量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至61.1公斤。根据世界鱼类研究,亚洲地区的鱼类产量将继续增长,并可能在2030年达到全球鱼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
马祖基·哈欣希望加强中马两国的合作和水产贸易往来,他指出,在马来西亚水产养殖领域投资有以下几个优势:气候条件、地理优势较好,水产养殖工业显著增长,另外还有强有力的政府扶持如《国家农业产品政策(2011-2020)》等。
严俊
建立中国特色的深远海产业养殖体系
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严俊指出,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却仅提供了人类食物能量的2%,是人类未来的粮仓所在,但随着从近海到远海的不断过度捕捞,海洋的可再生自然生物资源也难以为继。
“这是时代的呼唤!”严俊表示,目前世界各国的大规模海洋渔业养殖主要集中于近海内湾养殖,虽风浪条件较好,投入成本低,但随着发展规模趋近饱和,易污染、受病害侵袭,迫切需要向深远海发展。
严俊说,“我们应该建立中国特色的深远海产业养殖体系,利用混合所有制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大洋性高值鱼养殖为主,建立陆上与海上基地,形成工业化大规模的生产能力,扩大我国深远海养殖规模。”
谌志新
推动海洋牧场体系化建设
我国海洋牧场发展进入新时代,全国已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49.8亿元,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2个及地方海洋牧场233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室主任谌志新指出,但海洋牧场建设整体技术含量不高、养殖设施简陋、养殖模式粗放、缺乏生产安全与生态安全。
谌志新建议,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实现资源养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还有许多科学和技术问题亟待突破,需要凝聚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实现海洋渔业走向深海;还要推动海洋牧场体系化建设,系统规划增殖放流、人工鱼礁以及网箱养殖和休闲渔业的建设工作,提高海洋牧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改变目前海洋牧场建设主要由政府投资的局面,提升海洋牧场本身应具有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