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行为辨证分析及系统性应用研究

2018-08-06田红献

安全 2018年8期
关键词:危害危险事故

田红献

河南省冶金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行为即是能够保证生产安全的员工行为。近年来,安全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安全行为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安全行为学基本原理、行为安全管理方法及安全行为评价法方面[1],尽管目前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但是还缺乏基于预防控制、从企业安全管理的角度来系统研究安全行为的应用与实践问题。

安全行为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既要基于预防控制原理,又要兼顾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更应该关注人的自然属性。

1 安全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1.1 安全行为的概念

人们对生产安全的关注和研究最早起源于事故。受“事故”的影响,人们的认识、思维观念与方法自然也围绕“事故”展开。当1979年英国Gene Earnest和Jim Palmer[2]首次提出基于行为的安全后,不安全行为作为防止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首先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且不安全行为的研究[3-4]成为主流。随后1986年我国政府颁发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5]规定了不安全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而什么是安全行为呢?下面基于事故致因理论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从人的角度进行考虑:员工在企业中的行为可分为管理行为、作业行为和日常行为。管理行为即为执行管理要求而进行的行为;作业行为是与工作场所有关的作业行为;日常行为是指企业没有明确规定,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养成的行为,如员工的行走节奏、站立的姿势等。在这三类行为中,只有作业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控制直接相关。

其次,根据新的事故致因理论[6],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作业场所中危害能量释放的结果,那么危害是事故的真正根源。当危害转化为不安全状态时,危害具备了释放能量的条件,这时候如果释放的能量作用于人体上,则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如图1。

图1 事故致因模型图

由于危害在工作场所是客观存在的、可见的,是事故发生的真正根源。那么,可以将控制、消除工作场所存在的危害和不安全状态(两者统称为危险)而采取控制措施的作业行为称为安全行为。

1.2 安全行为的分类

根据事故致因机理与事故控制的要求,当人们发现危害存在时,首先应采取措施消除危害的能量,无法消除时,可以减少能量;当能量无法减少时,采取措施保护能量不外泄。那么,人的行为在事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可划分为五类行为,如图2。

图2 五类安全行为模型图

图2的五类安全行为都直接与导致、控制事故的发生有关,即是对事故能量产生与传播的控制与保护。五类安全行为具体描述,见下表。

表 五类安全行为表

上述五类安全行为系统地控制着事故的发生与发展。在五类安全行为中,第1类行为具有最优权,是最佳安全行为。从第1类行为开始,主动性和效果依次降低,被动性越来越强,需要投入的资源也越来越多。

如果按阶段进行划分,第1、2、3类行为起主动预防作用,是事故预防控制的阶段;第4、5类行为是被动的应对行为,处于防御阶段。

1.3 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

安全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不安全行为,但“没有不安全行为”≠“安全行为”。安全行为是基于危害的识别与控制,而不安全行为一般都是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安全行为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做,在于疏;而不安全行为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在于堵,却没有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做。

2 安全行为标准的确定与特征

2.1 安全行为标准的确定

要想人们的行为满足安全行为要求,必须要有明确的安全行为标准。通常情况下,企业应策划和编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但往往是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常常倾向于结合法律法规、事故案例、同行经验等进行编制,体现的是防御式管理,而很少基于企业生产现场中危险的控制,这样易造成安全行为标准的不充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仅是为了满足管理要求,最核心的是为了控制危险。

行为标准为员工提供了行为指南,员工通过执行行为标准,从而满足危险控制的需要。行为标准将危险的控制与员工的行为有效地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对应关系,如图3。

图3 危险、安全行为标准和员工关系图

企业要告知员工行为标准和确保安全行为标准充分性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应组织识别工作场所存在的危险,并根据危险的特征、施害方式和途径、影响对象和严重程度进行危险性大小评估,然后依据评估结果明确控制措施,进一步提出安全行为要求。

企业明确规定的安全行为标准都是企业自身特有的,与员工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基于企业内部工作场所存在的危险制定安全行为标准,并融入相应的法律法规、事故案例、同行经验等,可以有效解决安全行为标准的充分性问题。

2.2 安全行为标准的特征

(1)有序性。安全行为是为了控制导致事故发生的能量而产生的行为,所以基于某一特定危害,相关安全行为按控制要求序列进行组合,具有一定逻辑关系。

(2)操作性。员工可以方便地执行。高标准的安全行为提高了员工执行的难度,而且运行成本增加;低标准的安全行为会降低员工对安全的需求,而且无法满足危险控制的要求。

(3)充分性。安全行为基于事故发生的本源——危险的识别与控制而生,能够充分保证生产安全。

(4)系统性。安全行为基于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子系统进行设计与策划,既可以满足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又兼顾企业安全文化。

(5)可变性。安全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工作场所存在的危险、生产工艺、法律法规、资源和员工的变化而改变。如当生产设备安全性能下降,相应地应提高员工的安全行为要求。

3 安全行为控制模型

3.1 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当安全行为要求明确后,员工是否执行安全行为标准,并完全做出安全行为,还取决于一系列影响因素。可分为两类: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其中,自身因素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部环境是外因,是实现安全行为的必要条件,通过自身因素起作用。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人、物、环境、行为要求和生产组织五类因素。这些因素中,并不是对每一个企业都同等重要,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企业员工心理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7];有的企业安全氛围起着主要作用[8];有的企业领导起着关键作用[9]。

3.2 安全行为控制模型

任何一个进入企业的员工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满足企业提出的安全行为标准,同时,企业也需要员工的行为符合安全行为的要求。在没有外因等特定条件下,员工很难改变原有的习惯,自觉执行企业的安全行为标准。综观员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根据其对员工的影响作用,以改善员工的安全行为为目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四种方式,如图4。

图4 员工安全行为控制模型

(1)引导。为员工的行为明确方向,起着牵引、驱动的作用。主要是对思想观念、意识的引导。

引导方式包括环境信息、领导言行、标杆榜样、安全理念等。其中较重要的是领导的言行,领导在日常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体现的是引领、表率和暗示。

(2)指导。保障员工行为满足安全行为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员工行为的培育与纠正,帮助员工达到安全行为的要求标准。

(3)观察。观察员工的行为是否满足安全行为标准,具体包括行为观察和监督检查。观察是对员工行为过程的测量,目的是发现、评估员工行为的符合性,其内容应包括:A身体状况;B自己所处的作业环境;C工器具和材料正确选用;D作业程序执行情况;E识别危险和采取安全措施情况。

(4)激励。刺激员工的行为后果以使其采取后续行为。激励是对员工行为后果做出的反应,也是对观察行为做出的反应。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根据不同的观察结果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正激励是对员工行为的肯定与表扬,负激励是对员工行为的批评与处罚。

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控制员工的行为应从三个方面考虑,即培育、保持、改进员工的安全行为。其中,培育是从无到有;保持是维持现状;改进是补充不足或做的更好。

4 结论

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系统中,安全行为是保证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正确地认识安全行为,明确安全行为的定位与角色,充分发挥安全行为的作用。

(1)安全行为是一种正向引导方式,为人们的行为明确了路径和要求,而且安全行为是有序的。不安全行为是负向禁止,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

(2)安全行为标准首先应基于工作场所危险的控制要求,这也是安全行为的目的,更能够体现预防控制的要求。

(3)安全行为控制模型的提出是为了改进员工的安全行为,它是建立在安全行为的正确认识、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析与明确的安全行为标准基础上的。

猜你喜欢

危害危险事故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学中文
药+酒 危害大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喝水也会有危险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拥挤的危险(三)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