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璐琪 用良性竞争打造品牌项目
2018-08-05陶莽
陶莽
新体育:陈经纶体校是如何做到多年来不间断地培养出高质量游泳人才的?
吴璐琪:在游泳方面,我校已经辉煌了30多年。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单莺、陈桦就拿到世界冠军了,之后又有罗雪娟、叶诗文,到现在国家队的当打运动员孙杨、傅园慧,陈经纶体校培养游泳人才是有历史传承的,这里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训练理念方面,我们着重长远,为孩子们打下良好基础,这样他们才能走得更远,才有实力在全国、亚洲乃至世界层面和高水平对手竞争。在训练机制方面,我们强调竞争,但必须是有序的良性竞争。教练之间相互较劲,比谁练得多、练得好。每个双休日,甚至过年过节他们都会安排训练,生怕少练一天,自己的学生被超过了。
目前我校有9名游泳教练,其中4人是国家级,两人高级,是非常有实力的团队。同时,每一名教练又有一个独立的团队,配有助教、帮教,有自己的一二三线队伍。训练做到精细化、系统化,可以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好苗子。
浙江游泳人才辈出,还得益于整体优势。我们培养出好苗子,他们从体校进入省队,遇到的又是最优秀的教练,比如朱志根、张亚东,都是国家队的教练,好苗子再经过他们加工,成才的机会就更大。
新体育:招生難是困扰体校的一大难题,陈经纶体校的情况是怎样的?
吴璐琪:我校在招生方面,项目不同,情况也不同。游泳招生最火爆。市场化较好、家长比较认可的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招生也不愁。篮排球项目一般,因为有身高要求,有时会去北方招生。体操、重竞技就差一些,这和大家对这些项目的误解有关,近些年体操冠军卖艺,举重冠军搓澡之类的负面新闻对家长的选择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新体育:在游泳招生方面,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吴璐琪:我校9位游泳教练主动出击,带着自己的助教,拿着“介绍信”,熟门熟路地造访杭州近200所幼儿园和小学(仅限一年级)挑苗子。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今年,全市适龄儿童就有约12万人。具体怎么选,其实并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每个教练都“火眼金睛”,心里有谱。比如孙杨的启蒙教练朱颖和娄红梅就喜欢挑身体条件出众的,而叶诗文的启蒙教练魏巍则倾向于选手大脚大的。
通常,在课间、午休以及放学后,教练们会站在学校走廊、楼道的各个角落,观察嬉戏打闹的孩子们,看看协调性好不好,胆子大不大,运动能力怎么样,一般能看出个大概。实际上,挑苗子的过程远没有那么简单。有时候,为了重点考察几个苗子,教练们在学校里一蹲就是大半天,一天只能跑两三个学校。初步筛选后,大约会有900个孩子拿到教练下发的游泳队培训邀请函。
新体育:900个孩子是不是多了些?
吴璐琪:这900名孩子只是获得了进入暑期班的资格,经过暑期班的培训,教练再对他们严格筛选。这一环节之后,名单上的人数将减到300人左右。9位教练相中的苗子会充实到各自的训练队伍中,训练场地也从室外的小池转到室内两米深的大池。从实际水深到心理影响,这对孩子们都是个考验。这了一关之后,剩下的150多个苗子将正式成为陈经纶游泳队的一员。当然了,练到某一天突然说要退出的,父母没空接送孩子的……这类情况也屡见不鲜,熬过这几关后,逐步系统地训练。一年内,至少会把孩子打造成一个游泳健将。
新体育:针对文化课短板,体校有哪些尝试?
吴璐琪:我们也在和教育局探讨,把一些项目放到重点学校。孩子们学习在重点校,训练在我们体校。这种模式对家长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比如我们的排球项目就放在交大附中,篮球项目与杭州四中合作,乒乓球与十四中、羽毛球与杭州高级中学都展开了合作。
对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比如游泳项目,几乎全部采用走训制。这样,小孩子能够接受到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关爱,成长到十二三岁,专业体育的路走不通,转型为以读书为主、训练为辅,将来还可以考大学。
新体育:体校学生毕业后有哪些出路?
吴璐琪:运动成绩特别拔尖的会进入专业队,当然,这是金字塔塔尖的那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会以体优生的方式进入大学,大概占毕业生人数的三分之二。剩下的部分自主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