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平凡中坚守

2018-08-05柏强

新体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射箭体校教练

柏强

这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县级业余体校,在中国成百上千个体校中并不起眼,多年来连个国家级新闻媒体也未曾光顾过。建校以来,从这里没有走出过奥运和世界冠军,这是体校欲说还休的一大遗憾,也是体校坚持不懈的一大动因。如今,这所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基层体校仍在努力适应社会变化,克服发展中的种种困难,在培养少儿体育人才,搞活全县群众体育等诸多方面默默发挥着巨大作用,用校长朱劲秋的话说:“我们是在平凡中坚守。”

这就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业余体校。

体校 历经半个世纪

濉溪县业余体校建立于1962年,在安徽省算是较早的。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一段停办期后,1976年恢复训练。1994年县政府批准体校为县体委二级机构,编制10人,专职教练员6人。

体校设置的运动项目,最初是“老三样”:田径、篮球、手球,以后陆续增加了武术、射箭等。其中女子小手球、射箭、幼儿体操为市项县办训练项目,围棋等为社会合作项目。

作为基层体校,他们的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为国家、省、市选拔、培训、输送优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二是参加省市体育竞赛,以淮北市运会、省县级田径锦标赛、省县级篮球锦标赛为主。三是承办全县的各种比赛及其他体育工作。

濉溪体校发展的辉煌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在校运动员达300-500人,仅田径队就有4支。据县志记载,1986至1996年,体校向省体工队和体育大专院校输送专业人才157人。另一项统计显示,从 1976年恢复训练到2012年,体校共计培养业余训练运动员约2.5万人,其中输送到省、市优秀运动队、体校及高校3千余人,连续两次被评为省级“体育人才输送先进单位”。

从竞赛成绩来看,在代表濉溪县,甚至淮北市参加的省级主要运动会上,体校运动员的表现可圈可点。去年在安徽省县级篮球比赛中,获得男子组第二、女子组第六,在全省县级田径锦标赛上获得团体总分第十名。从体校还走出过武术等项目的全国冠军。

办学 有拨款仍节俭

县级业余体校级别虽低,却是国家一类公益事业单位,主要经费来源为财政拨款,这一来源注定要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大环境变化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7年,本是能源产区的淮北濉溪经济状况低迷,加上机构调整,财政吃紧,体校教练的工资只能拿到70%,竞技体育基本上没有投入,体校的在训项目和运动员随之减少,学生最少时才几十个。在这种情况下,得益于县政府的坚定支持,体校才没有被裁撤,人员编制也得以保留。更重要的是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让体校顽强生存下来。在最困难的时期,体校的传统项目田径、武术、手球等队伍不仅仍然坚持训练,还取得了优异成绩。1999年安徽举办全省县级田径运动会,濉溪县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第二年又获团体总分第二名。手球项目在十一届省运会上也获得2枚金牌。

近些年来,经济形势好转,体校的经费也在增长,2013年全年事业费仅为4.5万元,而今年达到20.4万元。即便如此,面对体校不断发展的事业也不显宽裕,体校员工仍在从小处着手,勤俭办校。

朱劲秋说,4年前,县体校从淮北市接手射箭后,才发现这是个颇为耗资的项目,一张普通的比赛弓要1万元,一支比赛用的伊斯顿箭要300元,一个靶架要800元。为了节省经费,他们找到街面的电焊铺,按照尺寸自己做靶架,10个靶架节省了5100多元。射箭场周围是公共场所,安全是个大问题。他们四处搜集资料和咨询后,想出用防刺布代替靶墙的办法,2万元的预算省下1.2万元,节约下来的钱全部用于改善训练器材。平时训练,他们要队员只使用40元一支的国产碳箭,只有在比赛前才舍得使用进口的伊斯顿箭。

学生 招来并不容易

生源是办校的基础。体校招收学生不能采取行政手段,多为教练到学校和社会上去发现挑选。当然,相熟的学校体育老师也会向体校推荐,但要让学生进入体校,教练们首先要过的是家长关。照理说,不用家庭破费,完全由国家出资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和专长是一件好事,但不少家长顾虑重重,其中最大也是最老的问题还是对体育的不认可。

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成为体育顶尖人才,甚至世界冠军者毕竟凤毛麟角,而且基层体校是否有这个培养能力还是个问号,只有考大学才是孩子的正经成才途径。即使是农村家长,也认为体育成才至少要三五年,有这时间不如让孩子学门手艺,早点出外打工挣钱。近年来,国家对大学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政策有些变化,一些家长没有吃透政策精神,更没有搞清全国和省内还有许多体育招生的相关措施,一味地认为体育特长生的大学入口变窄,搞体育没有出路,这也影响了体校的招生。因而,面对家长,体校教练要颇费口舌地做大量说服工作。

朱劲秋说,我们的做法有点像“钓鱼”,起初是说服家长,孩子进体校并非一定搞专业,而是培养一种体育爱好,待到孩子训练后真正有了兴趣,也确实有此才能,家长逐渐看到这些后,才做下一步引导工作。即使这样,朱劲秋仍经历过被家长当成圈钱“骗子”的囧事。有家长认为,免费培养只是体校诱导学生入门的美丽谎言,让家长大笔破费的事情还在后头。

当然,也有家长愿意带孩子来体校训练,其目的既实际也单一:让孩子减肥,因而这样的小胖墩在体校中并不鲜见。

事实上,即使孩子入校训练了,由于學习与训练的冲突,体校学生的质量和数量也难以稳定。现在,是否妨碍孩子的学习成为家长普遍的心理界线,一些孩子因此而中断训练,更多的孩子无法保证系统训练。比如,射箭项目强调的是身体感觉,需要系统训练来保持和提高,体校一周三四次的训练已经是底线,但不少有天赋的孩子只能维持周末一次训练。

在学校,一些老师对学生来体校训练也不支持,尤其是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常对家长和教练做反向工作,学校老师的一句劝阻往往比体校教练的百般说服更为有效。

凡此种种,使得体校学生的成分和数量与学业负担有着明显的反向关联。小学生课业相对较少,体校学生的数量也最多,其次是初中生,而高中生屈指可数。

在这种环境下,濉溪体校的教练们仍然想尽各种办法,努力吸纳生源。身为射箭教练的朱劲秋说,他总是留意在体校旁边运动场玩耍的孩子,发现好的苗子,就劝说家长带孩子来射箭场体验一下,现在射箭队的几位优秀选手,都是这样“捡”来的。学生入校后,教练又要想办法留住确有天赋的孩子。因为是走训,生员流动性大。当训练队人数不足时,教练还要根据比赛要求继续去学校寻找苗子补充力量,保持训练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经过多方努力,濉溪体校的长训人数常年保持在200人左右,选材留训率约40%。

出路 在倒逼中寻找

国家政策的调整,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体校过去的选材培养模式受到冲击,县级业余体校招生难、办学难、学训矛盾的三大问题日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体教结合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

濉溪县的三大传统项目田径、篮球、小手球近些年出现萎缩,体校让这三个项目首先进入校园,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受专业训练。篮球和小手球项目是集体项目,一支队伍不能少于15人,过去由于体校运动员所在学校不同,集中训练总是受不同学校课时及距离远近的影响,家长也担心学生路上不安全,现在集中在一所学校训练,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孩子练体育出路在何方,这是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体校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能够进入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还是要面对升学和就业。这个节点催使濉溪县体校在体教结合上不断寻找突破口。

孙疃镇中学每年的篮球比赛成绩靠前,还是省级示范高中,对初中毕业生有很大吸引力,加之每年招收篮球特长生,体校与学校协商,经主管部门认可,把篮球项目放在这所中学。他们考虑的是,在这里就读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属于中等水平,今后将以参加单招考试和全省体育统考为主要成才途径。

对于那些文化课成绩不太好的体校初中毕业生或普高成绩滑坡的高中生,体校推荐他们进入或转入县职教中心,体校的田径项目也放在这个中心。在这里毕业后,学生如果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可以通过体育单招的途径进入大学,更多的学生可以走对口升学之路。对口升学是高校从招生计划中选择部分专业,拿出专门指标,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入高校的对口专业学习。近些年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安徽省对口招生的高校数量今年已增加到12所。对口招生考试内容通常为三门文化课加专业课,文化课难度低于普高;专业课一般为1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铅球、800米四项。

那些对口高考之路走不通或运动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就读职教中心的社会体育专业,学习中等体育技能,毕业后到与学校合作的相关企业做健身教练等工作。

朱劲秋说,这些方法都是体校在研究吃透国家和省市内招生和人才培养政策的基础上“倒逼出来的”。现在体校一方面保持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奥运争光计划”,一方面实行“分层育人”措施,定期开展学生摸底,及时与家长沟通,对每个孩子进行诊断定位,让职教、高中、初中、小学互相支撑,分层分类地帮孩子解决出路。

与之同时,体校教练千方百计地帮孩子选择适合的项目提高成绩,为他们以后的出路创造有利条件。武术教练李怀树说,他带学生主要考虑是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从薄弱环节找出口。武术比赛男孩子多,而体校练武术的女孩不少,李教练重点抓女子成绩的突破;练刀的孩子多,练九节鞭人少,李教练就建议女孩练习这个项目,让她们通过比赛,获得二级运动员证书相对容易些。

体教结合并非易事。在体制上,濉溪县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分立,体校项目进入校园,体校生入学等都要跨越管理部门,做大量的协商工作。近年来,县内原本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几所示范高中纷纷取消了这类指标。一些学校虽然认可体育项目进学校的方向,但出于安全考虑,又婉言谢绝了。省上对体育特长生的一些政策大多是指导性的,地方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县里体教各方无据可依,许多问题也就无法解决。与此同时,周边经济发达省份的体校把眼光瞄准了濉溪一些身体素质出色的孩子,许以升学、安置工作、解决户口等優惠条件。朱劲秋前些年还接到过外省同行“推荐一名优秀孩子过来,可以给你6千元”的电话。

教练 急需补充新人

濉溪体校的专职教练现有5名,兼职教练3名。他们的长年坚守,默默努力,带来体校今天的发展,称他们为体校不显山露水的基石并不过分。

教练李怀树1983年就来到体校,一直没有离开。他培养的学生中,有的拿过武术比赛全国冠军,有的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有的已成为国内体育界的人才。就在李怀树入校执教那年,朱劲秋也进入体校接受训练,先练武术,后改田径。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体校,既当校长又当教练,坚持至今。

基层体校没有省市体校那样分工明细,一名教练往往兼管两个项目。李怀树除教武术外,还要负责幼儿体操;梁瑞玲执教手球队,还兼管篮球;朱劲秋带射箭队之外,兼带田径队。

2014年,县体校接受组建淮北市射箭队任务。可体校没有专项教练,朱劲秋便從田径跨界过来,利用各种机会恶补专业知识:参加省内射箭学习班,找资料买书自学;学生练,他也练,寻找感觉,细心总结;通过射箭器材商结识一些射箭教练,再把训练视频发过去,请人家指点。

射箭队招生如同撒大网。朱劲秋到适合的学校蹲点,边宣传边选材,半年内跑完县城6所学校。由于是新项目,学生和家长多不信任,一些家长带孩子过来试一试,看到当时的简陋器材和场地,摇头便走。100多份试训通知单发出后,留下的孩子只有36个,以后又陆续走了18个,朱劲秋只好又去学校招生。最后,学习成绩优异的儿子也成了队中一员。正是这支起步很晚,又艰难组成的射箭队在建立元年,就获得安徽省射箭比赛丙组女子团体第三,丙组男子团体第四。

基层体校训练条件有限,可教练们决不因此而放弃。为了加强学生无氧能力,田径队兼职教练马学亮采用多种土办法:有时让学生跑步时戴上老式的厚口罩或者大声说笑、唱歌,有时让学生把头放进水盆里屏息片刻。

随着机构缩减,除训练教学外,体校教练还要兼顾许多社会性工作。在县里群众体育活动中,他们既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又是组织者,还是裁判员。在县里精准扶贫工作中,身为党员干部的教练要下农村,一对一地了解农户脱贫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前些年麦收季节,教练还要到田间地头,参加秸杆禁烧工作,一蹲就是两个月。朱劲秋笑称,我们体校教练个个都是“万金油”。

现在,这支基层教练队伍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14年来体校没有新教练进入,现有专职教练的平均年龄已52岁,明年开始陆续有人退休。如不能及时解决青黄不接问题,体校项目将无人可带,更别提开展新项目了。可体校无权自行招聘人员,事业单位现行“凡进必考”的原则,这个过程听来简单,实则不易,光考试就有运动训练学、教育心理学、公共知识等诸多内容。体校原想招收一些退役运动员做教练,可他们要通过这种考试确有难度。况且,体校教练现有的待遇也很难吸引所需人才的眼球。让体校更担忧的是在机构不断变化中,教练的编制也许会被缩减。

发展 就要破解难题

朱劲秋认为,体校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走到今天的,现在和今后仍然要面对许多新难题,而且有些问题不是体校一方能够解决的。现有的体制对体校的生存发展有利也有弊,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比如在机构上,应尽快将体育和教育部门合为一体,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使体育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体校的运动项目要更多地进入校园,才能得到更好的开展。

展望体校的未来,朱劲秋信心不减。他说明年县里新的文体中心就将落成,体校迁过去后,条件将大为改善。作为一所普通的基层体校,我们的目标不可能“高大上”,今后无论怎样变化,我们能做的还是坚守岗位,明确定位,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相信这样不懈的工作,会让我们有朝一日培养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更会让我们把基层青少年和大众的体育兴趣和热情带动起来。

猜你喜欢

射箭体校教练
体校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有效防范策略探索
两支箭
学射箭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射箭游戏
睡着了
加油
跳跳龙失踪
孩子们的冠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