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措施

2018-08-05高秀娟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8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高秀娟

大学生这种群体一般具备较强的自尊心以及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发展与成才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高校应采取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将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变,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在日趋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高校就像是社會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大学生面临很多发展机遇,同时也会遇到很多困惑、矛盾和竞争压力,这就导致大学生形成许多心理障碍,如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形成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角色转换带来的人际关系不适应。人际交往是困扰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相比较于中学时期较为单纯的人际关系而言,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就需要大学生有相应的人际沟通技能,这样才可以跟新的环境相适应。可是,当前的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作为核心,不具备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不知道怎样关爱和尊重他人,再者,因为其沟通技能较低,不具备人际沟通的方法和经验,这导致大学生在进行人际沟通的时候难以成功,而这又导致大学生害怕人际沟通,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渐渐使这些学生自我封闭,严重的甚至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学习问题。中学阶段的教学方式属于教师的手把手填鸭式的教学,如此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非常依赖教师,这种学习方式较为被动。到了大学之后,学生的学习内容、环境、习惯及方法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大学的学习环境是相对开放的,管理模式也是较为宽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指导者,大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这就使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具有更多的自觉性、自立性、灵活性和探索性。由于中学时期的学习环境是相对封闭的,学习方式是较为被动的,使得不少学生入学后不能尽快地适应学习上的变化,从而出现学习适应障碍,表现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角色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期是各学校的学习尖子,但进入大学后,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不再突出,从以前的优等生变得相对平凡,由此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这就: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自尊心受挫,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性心理问题以及情感问题。大学生恰丨合处在青春阶段的中后期,其心理与生理业已接近成熟,感情处于冲动期,就不可避免的要面临恋爱与性的问题。但由于大学生在此方面的知识欠缺,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及一系列稚嫩的恋爱观造成大学生非常容易失恋,这导致其常常受到情感的折磨与失恋的困惑,进而导致少数大学生对恋爱方面的问题不能加以正确认识和解决,因而陷入困惑之中。实际中由于恋爱导致的情感问题是形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导性要素。并且,由于性生理的不断成熟,大学生受到性思想的影响,但由于不具备合理的认知,所以基于性冲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让他们常常处在焦虑、自卑、绝望的消极情绪状态中去,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就业问题。我国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实施供需见面、自主就业、择优录用等制度,基于就业环境的恶劣化以及竞争局面的愈演愈烈,大学生存在非常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理想自我”的实现常常受到现实中的一系列要素的影响。一些学生不能够合理地认知社会,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太过抬高自我,一味地乐观,而在历经挫折以及失败之后会形成自卑的心理和低落的情绪;一些学生难以正确地评价现实社会,失去自信心,害怕择业与就业,而使自己长时间维持在焦虑、烦躁、紧张的情绪中,进而不利于正常地成长与生活,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性。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在日趋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还未形成健全的品格。为此,高校在大学生的品格形成与心理成熟中体现着非常关键的价值和意义。然而,高校滞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太过单一,重点只基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咨询等,难以广泛地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指导,满足不了全体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有些高校简单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统一;甚至有的高校都没有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因而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制约人才教育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之一。高校务必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其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事项重点涵盖: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认知自我,具备健康向上的心理观念,懂得自主地调适自己的心理,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推动其健康发展与成长。

引导大学生增强健康的心理观念,有效地处理其面临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指导大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优良的人格品质先是合理地认知自己,扬长避短,持续健全自我;再者需要有相应的承受挫折的能力。高校应该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真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培养、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积极缓解和排除心理困惑和压力。增强大学生预防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教育大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面对挫折不应灰心丧气、惊慌失措,要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积极面对。

教育大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受到生活习惯的制约作用,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使其降低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高校需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而健康的生活习惯涵盖的内容有:注重卫生、坚持锻炼身体、劳逸结合、作息规律、合理用脑、科学饮食等等。大学生存在较重的学习负担,务必合理地组织自身的休息、锻炼、学习,确保生活的规律性,这样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合理用脑包括适时用脑、勤于用脑、防止过度用脑等。

营造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高校需要创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气氛,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积极、高效、优良的校风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积极的优化影响,而压抑和沉闷的校园气氛会阻碍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应创设优良的校风,能够结合网络、校刊、学报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注重校园文化的凝聚和向导作用。组织多样化、丰富性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创设师生之间和大学生之间彼此沟通的平台,推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活泼的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使人跟人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增强社会适应技能。

創建和完善心理健康咨询机制。心理咨询机制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方式,也属于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需要围绕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体系。大一新生每年入学后,高校要对其心理素质进行测量,为其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进行筛查,及时发现和调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需要建设学校、学院(系)、班级、寝室的四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一级预警:寝室,发挥舍长的作用,积极熟悉本寝室的同学,存在不正常现象的,实时向辅导员报告。二级预警:班级,有效地体现学生干部和班委委员作用,关心、联系同学,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辅导员。三级预警:学院(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辅导员通过各种形式,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情况,以座谈会的手段实时地把握学生的不正常行为以及心理,有目的性地以谈心的方式引导学生,并且实时地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不正常的现象,且基于专业工作者的引导下干预学生。四级预警:学校,学校创建心理咨询指导中心,且以此为核心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阵地,针对所有的学生,结合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活动,推广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以使大学生不再受到一系列消极心理的影响,引导其健康发展和进步,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注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流。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家长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之一,也是影响学生行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校应主动、及时与家长沟通,积极动员学生家长参加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体现家长的巨大作用。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要持续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顽强的品格,引导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校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职能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博学高精、学能善用、求实创新的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