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筒》为何惊悚到希区柯克都无法拍摄
2018-08-04尼古拉斯·巴伯
尼古拉斯·巴伯
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剧照
希区柯克的众多非凡成就中,最出名的要数电影《惊魂记》了,尤其这一幕,一名男子身着他已故母亲的衣服在一家汽车旅馆的浴室里用刀捅一个全身赤裸的女子。1960年此片上映时,观众们都吓傻了。新近发行的纪录片《78/52》讲述了这一幕,导演博格丹诺维奇还记得《惊魂记》在纽约首映时电影院里“持续的尖叫声”。
几年后希区柯克本计划了一部更惊悚的电影,名为《万花筒》。他想要追赶欧洲最前卫的导演,将他们的激进手法用于自己暗黑的电影叙事当中。要是当年能拍成,这部挑战极限打破禁忌的伟大作品就该迎来50周年纪念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万花筒》越界太远,就连导演了《惊魂记》的希区柯克也无法拍摄完成。
希区柯克计划在1967年开始制作《万花筒》,当时他刚获得了奥斯卡荣誉奖项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Irving G.Thalberg Memorial Award,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针对“作出多部高质量电影的制片人”的奖项),弗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法国导演)与他的对话录也刚刚出版,希区柯克史上最伟大导演之一的地位已毋庸置疑。但他最新的两部作品《艳贼》和《冲破铁幕》都令人失望。1966年发行的《冲破铁幕》是他第50部电影,品质下滑尤其严重。什克尔(Richard Schickel,导演兼制片人)在《生活》杂志中写到:“整部电影都漫不经心,大师好像心不在焉。”什克尔还评价《冲破铁幕》是希区柯克“疲乏”之后复制“过去荣耀”的“机械化”产物。电影大师得要有所改变。
希区柯克早在1964年已在编剧工会注册了一个故事大纲,灵感来源于两个20世纪40年代被处以绞刑的英国连环杀人犯,希斯和黑格。这个故事算是1943年的电影《辣手摧花》的前传,科顿在电影中扮演杀死寡妇梅丽的凶手,人称“欢乐寡妇弑杀者”。观众并没在电影中看到他杀人,也没看到他欢乐或是忧愁,但希区柯克认为在包容度很高的20世纪60年代可以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不仅可以展现出连环凶手如何引诱、残杀被害人,还可以将凶手设定为电影的核心人物。
希区柯克请《惊魂记》的作者布洛克依照他的想法写一部小说来改编成电影。据说在1964年布洛克认为内容太过“令人不安”,但1966年希区柯克找到老朋友利维起草剧本时,利维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他有句吓人的评价:“希斯的故事是上天的礼物”。他断言其中一组引诱女受害者的镜头“会成为大荧幕上最毛骨悚然的一幕”,而且应该着力“从被搜者而不是搜捕者”的角度表现警察搜人的情节。但希区柯克还不止于此,他自己起草了剧本,这是他在1947年创作《凄艳断肠花》之后头一次。
这一版的《万花筒》将故事设定在纽约,按希斯塑造的人物名为威利库柏,是个帅气的乖孩子。水会激发他的杀戮之心,因此剧本中三个重要场景都在水边:他杀害联合国员工的瀑布,船坞中锈迹斑斑的战舰,还有一个是炼油厂,受害人其实是个冒着生命危险来诱敌的警员。在惊悚电影《万圣节》和《德州电锯杀人狂》还没上映之时,这些画面可算得上是恐怖至极了。希区柯克在剧本中写到:“镜头推到女孩腹部,血流成河。”
这还没完。电影里还有裸露镜头,有大约一小时的测试镜头是在纽约各处拍摄的,大多都是半裸的模特。就连弗特吕弗都有些担心,他看完剧本后在给希区柯克的信中写到:“剧本确实坚持展现了性和赤裸”,但也同时夸奖了电影大师,表示对他的信任:“这些镜头充满戏剧张力,你从来不纠结于无谓的细节。”
但《万花筒》并非典型的希区柯克电影,他本打算试用没名氣的演员,采用手持摄录机、自然光和外景拍摄,一切能证明他没有“疲乏”或是“心不在焉”的东西。他还请了两位作家,威勒和法斯特来给剧本润色。法斯特在帕特里克·麦吉利根写的《希区柯克传》中回忆了这位导演重振雄风的心愿,他对法斯特说:“天啊,我刚看了安东尼奥尼(Antonioni,意大利现代主义导演)指导的《放大》,这帮意大利导演的技巧超越了我100年!我都在干什么啊?”
英国艺术家帕克在美国完成的雕塑作品,一座红色建筑,来源于希区柯克电影《惊魂记》中的情节
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剧照
超越时代?
唉,MCA环球影业的高层可没他这股激情。希区柯克带着一堆照片、毛片以及标注了450个摄像机位置的详细剧本去开会。丹·欧勒在他《希区柯克陷入迷茫》一书中说,希区柯克“在这部没开拍作品上所投入得最多”。可努力全部付之东流,法斯特说“高层们当即否定了剧本,不允许希区柯克拍摄”。
《希区柯克的<狂欢>:大师的绝响》的作者雷蒙德·弗里把《万花筒》的天折归咎于MCA环球的掌门人华瑟曼。弗里说:“华瑟曼1940年后期就认识希区柯克,一直是他的经纪人。华瑟曼想要改变环球影业制作低俗恐怖电影的恶名,《万花筒》在华瑟曼看来过于低俗,不是他想让希区柯克做的东西。”
无论原因为何,希区柯克都很抓狂。“希区柯克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尝试新东西来赶上时代的快速发展,但又被他们否定了。”法斯特说。
希区柯克1967年的部分理念最终在1972年的《狂凶记》中得到体现。
但与《万花筒》相比,场景设于伦敦的《狂凶记》还是保守的。而且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影业已经接受了欧洲电影的创新风潮,希区柯克错失了向好莱坞展示他前卫电影理念的机会。欧勒在书中写到:“如果1967年(《万花筒》)制作成片,它所展现的暴力以及真实的电影风格会超越《我俩没有明天》,甚至超越《逍遥骑士》,这两部片子都突破了当时电影的暴力尺度。”
约翰·威廉·罗在他的新书《迷失的希区柯克》中认为华瑟曼担心的不仅是《万花筒》会损环球影业的名声,还会影响以希区柯克为中心形成的整个产业。他说“希区柯克本身就是个品牌,他可以直接出售自己的电视节目,而且全世界都知道他卖座的电影、书籍、杂志,以及他本人”。
也许是这样,不过即使华瑟曼和其他MCA环球的高层有心保护希区柯克这个品牌,但他们显然对这个品牌并不真的了解。他们应该是把希区柯克当成《希区柯克剧场》电视剧里自我模仿亲切和蔼的主持人大叔,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学作品和光盘。但在希区柯克长达50年的电影生涯中,他一直都在讲述人性中最暴力的冲动以及对女性的歧视,并采用大胆创新的电影手法给以展现。如果当年《万花筒》能拍成,这部电影有可能会是最能彰显希区柯克风格的电影了。(摘自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编辑/诺伊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