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2018-08-04闫红
闫红
《红楼梦》里林黛玉深爱贾宝玉,一方面因为贾宝玉是知己;另一方面恐怕也跟现实的隐忧有关。林黛玉的丫鬟紫鹃曾经点破这点说:“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林黛玉当然不好意思接这个话茬,只是嗔怪紫鹃疯了,自己心里却无限感伤。残春时节贾宝玉跟她说,要把那些落花撂到水里。黛玉不赞成,只说,撂在水里不好,别看咱们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黛玉担忧的是花,也是她自己。在盲婚哑嫁的古代,这可能是绝大多数女孩子的忧虑,她们不知道会遇上一个什么样的人。像《红楼梦》里迎春遇上粗鄙又粗暴的“中山狼”,也许是极少数,通常做父母的总会再三挑选,但还是有很多不能让女孩子满意。朱淑真的婚姻就是这样。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女词人,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海宁(也有说是杭州),据说曾与李清照齐名。但是李清照有那么多名句脍炙人口,而朱淑真为大众所熟知的,只有那首《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你可能要说,这首词的作者明明是欧阳修嘛。的确,有很多诗选都标注为欧阳修,但从明代到清代,围绕着作者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的争论,一直相持不下。被推为“明代三才子”之首、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就认定这首词是朱淑真所作。不过,他倒不是为朱淑真争著作权,而是为了批判。
杨慎在《词品》中这样说:“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云云,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女所宜邪?”明末出版家毛晋也赞同杨慎的说法,他们肯定朱淑真的才华,又声讨她的“妇德”。而认为词作者是欧阳修的那些人,倒没有太追究词中人的品德。似乎,文人们喜欢玩赏女人的多情,但又不愿意看到女人自己表情达意,他们只喜欢自己塑造出的女人,不太能忍一个活生生的敢爱敢恨的女人。
在作者问题上,我倒是凭着直觉赞成杨慎。欧阳修有不少词写男女情事,但总归比较文人气,比如《蝶恋花》中写道:“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他笔下的女子,大多婉约含蓄,而这首《生查子·元夕》,实在是太直接浅白,这倒是朱淑真的特点。
朱氏名句还有“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场面呼之欲出,又有“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赏灯哪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整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像是一段醉生梦死的非常规恋情。少年时候不喜欢朱淑真也是这个缘由,如果非要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她有点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走红上海滩的苏青,炙热爽快是有了,但是少女们,爱的还是李清照或者张爱玲的无尽低回。
如今再回看这几首词,方觉朱淑真是个异数。历朝历代才女层出不穷,像她这样热情且不惮于表现热情的又有几人?只是这热情,若不能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怕是会引火烧身。那些词句就是一个个的火灾现场,美则美矣,但是于当事人,只怕是无尽的煎熬与伤痛。
朱淑真的一生,的确如火如荼,爱与痛,是这火灾的燃料。她算不上遇人不淑。夫婿是父母千挑万选的,一个小官吏,各种资料都没有说这夫婿有什么毛病,没有家暴,又不算太不上进,也就是俗了点,俗总不是错吧。
一开始,朱淑真也曾对婚姻寄予希望。结婚之初,她曾给夫君写下情诗:“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阿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如若对方是知情识趣之人,也许会成就一段与李清照和赵明诚相似的佳话。但是,并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去呼应才女的多情。俩人关系渐渐紧张,然后他娶了个妾。
如紫鹃所言,王孙公子,谁没个三妻四妾。即便是宝玉,也早早定下袭人做屋里人。实在不能拿现代人的标准,去要求古人。人和人之间需要缘分,缘分不是巧合,而是三观相投,彼此看着顺眼,朱淑真跟丈夫显然没有。她写下两句诗:“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她有的,就只能是寂寞了。
在古代,有很多诗词提供了处理这种寂寞的模板,比如像欧阳修的那首《蝶恋花》,前面还有两句是:“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这个丈夫也是花天酒地去了,女子踟蹰于庭院深深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怨而不怒,才能让男人富有优越感地羞愧著,回报一点小甜头。
可是自负又热烈的朱淑真怎么受得了这个,她直接回了娘家。女人回娘家,通常是用来吓唬吓唬男人,但朱淑真不一般,她不但回去了,还闹起了婚外恋。有人说她与少年时的伙伴相恋,还一起结伴出游。当然,这件事被说得很隐晦,只是说,她父母也对这个女儿很不满意,朱淑真的日子不太好过。在她备受煎熬抑郁而终之后,父母竟然把她的作品一把火给烧掉了,让人不难想象,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隐情?她死后,“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更是来得蹊跷。
还好,终究有朱淑真的粉丝,把她的作品整理出来。有人认为她的作品可以与李清照一比高下,事实上,她的影响力远不能和李清照相比。一方面因为李清照的句子更加精致,同时在我们这个提倡含蓄和节制的国度里,更多的人能在李清照的文字间找到共鸣。而朱淑真的感情,直接又有力,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她其实有点像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想要爱,想要更好地活着,那热望如火,烧得她实在难受。可是外人看了,只觉得这女人太作,放着好日子不好好过,非得把家搅散,把自己作死了不可。
男人们要把朱淑真当成反面教材来批判,有些女人对她也避之不及。但真相也许是,我们不敢面对自己渴求热烈生活、渴求爱的真实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