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寿绣品, 最“年轻”的镇院之宝

2018-08-04王晶晶

环球人物 2018年14期
关键词:绣品耶稣刺绣

王晶晶

它是一位民国奇女子的毕生心血,当年在万国博览会上惊艳了世界。

南京博物院艺术馆织绣厅里,陈列着一件特别的绣品,细针密缕,穿梭岁月,没有留下一点点历史的斑驳。2007年,南京博物院邀请专家和公众在4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精挑细选,选出了18件“镇馆之宝”,有西汉王墓中出土的错银铜牛灯,有世间仅存的带盖洪武釉里红梅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件《耶稣像》——看似不那么“中国”,却是地道中国技艺集大成的体现;而且它最“年轻”,诞生于民国,是“绣圣”沈寿所制。

一份寿礼看晕了慈禧

说起沈寿,也是民国的一位奇女子。时髦话说得好:有梦想的人生,总是闪闪发光。沈寿的人生,即是如此。她的梦想就是刺绣。

1874年,沈寿出生于江苏,原名云芝。父亲沈椿曾任浙江盐官,后来做起了古玩生意,博闻强识。沈云芝从小随父亲识字读书,7岁弄针,8岁学绣,12岁就绣成了《秋雨月上图》,闻名乡里。

19岁时,沈云芝嫁给了当地才子余觉。丈夫能诗善画,常为沈云芝设计画稿,沈云芝的刺绣技艺日益精进,10年后,晚清大儒俞樾看到她的绣品,题下“针神”二字。

1904年,恰逢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余觉的一位朋友在清廷商部任职,见到沈云芝的绣品,赞不绝口,提议余觉让妻子进贡献寿。余觉听从了,慈禧观后,果然大悦。

据说当时慈禧观赏各地贡礼,看到沈云芝绣的《八仙上寿图》时,突然觉得眼花缭乱,甚至有点头晕目眩。旁边婢女解释道,不是老佛爷眼花,是这寿图简直绣“活”了,在烛光的摇曳下,栩栩如生。慈禧上前仔细端详后,甚是喜欢,不但对沈云芝夫妇召见赐宴,还特赐“福”“寿”二字。为表示感恩,沈云芝更名为沈寿。同年,她受清廷委派,赴日本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绣艺术。

在日本,沈寿看到日本艺人将东方刺绣的针法与西方的素描、油画等技法结合,大受启发。归国后,她琢磨出一种独特的“仿真绣”,一举改变了中国传统刺绣作品中有形有色,却少光少影的绣法。当时清廷在北京开设了女子绣工科,下设国文、图画、刺绣三门专业课,沈寿被任命为总教习,成为我国封建王朝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朝廷绣品女官。

从东方走到西方

沈寿生在清末民初社会剧变的大时代,西风东渐,冲击着东方的古老艺术,却也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灵感。沈寿在技艺上有所独创,在题材上也敢于突破。传统绣品的题材,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人物。沈寿则用东方的绣花针,绣出了很多金发碧眼的人物。

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清政府将绣像送给了意大利政府,因其逼真的形象、精妙的绣艺轰动了意大利朝野。意国政府先是回赠了一枚友谊勋章,1912年11月,意驻华公使又转达了意大利皇后对沈寿的谢意,并赠给她一块贴有皇家徽号的嵌钻石金表。

沈寿最有名的作品,则是藏于南京博物院的《耶稣像》。时值民国初年,万国博览会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到处征集展品,沈寿决定向世界展示中国刺绣。为了让公众体会刺绣的精湛技艺,她选中了一张意大利明信片上印的耶稣画像,这幅画像的原作叫《头戴荆冠的基督像》,藏于卢浮宫,作者是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圭多·雷尼。他根据《圣经》中耶稣遇难再生的故事创作了此画,沈寿则运用虚实针、旋针等技法,进行了再度创作。绣像中,耶稣头戴荆棘之冠,遭受苦难,斑斑血迹渗满发间,他嘴唇微微张开,两眼仰望天空,神情忧伤而又悲壮。

更为巧妙的是,沈寿为追求尽善尽美,劈丝之细达到一般绣品的七分之一。她将这件《耶稣像》中所用的百余种彩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供观众审辨,以此证明这幅绣像的所有部位无一处是绣后染的。

萬国博览会上,这幅耶稣肖像果然引起了西方人的注目。它不是油画,却有着油画擅长的透视与凹凸感,而东方绣品中所透出的丝丝细腻与独特神秘感又是油画所不能赋予的,最终,《耶稣像》被评为这届博览会的第一金质大奖。

临终时的一个遗念

《耶稣像》是沈寿的代表作,也是心血之作。万国博览会上,《耶稣像》的标价高达1.3万美元。可当陆续有人高价购买时,沈寿却表示此作不愿卖出,只愿留在纽约对外展览。

那时的她,和丈夫的婚姻早已千疮百孔,满心情怀只寄托在绣架上。在南通办实业的张謇创立了女工传习所,40岁的沈寿在此应聘,执教8年,最终积劳成疾,罹患胃癌。

她生前的最后一幅杰作是《美伶倍克像》,根据美国一位歌舞女星倍克的照片绣成,曾在南通织绣局驻美国纽约第五街的分号展出,以仿真传神轰动一时。倍克本人也去看了绣像,赞不绝口。

沈寿弥留之际,为了让她再看一眼自己的毕生心血,张謇曾派人专赴纽约,将《耶稣像》护送回南通。然而绣品还在途中,沈寿就已于1921年6月18日去世,终年不足48岁。

抗日战争期间,《耶稣像》一度不知去向。1986年4月27日,江苏省政府在南京博物院举行了张謇后人张绪武献归沈寿珍贵绣品的仪式。原来战争时期,张家人担心《耶稣像》久藏保险柜中会朽腐,及时取出,后来又携至香港,妥加保管。

如今,以《耶稣像》为代表的沈寿精品由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是镇馆之宝之一。馆中除了这幅《耶稣像》,还有《罗汉》屏4幅、《观音像》轴片1幅、《红鸟翠鸟》轴片1幅。丝丝缕缕,借由沈寿的一双巧手织成一件件艺术品,成了保存岁月、传承文化的最好方式。

猜你喜欢

绣品耶稣刺绣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英国耶稣受难日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