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
2018-08-04曹雅欣
曹雅欣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ang)。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恍(tiao),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qin)。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之寓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鹿鸣》用鹿的安然进食,作为三段诗篇的起兴,这既有宾主宴请的比拟,也有祥和气氛的烘托之意。
鹿,作为一种充满灵性、与人亲近的食草类动物,它的形象,是温顺、亲切、友善、祥和。鹿鸣呦呦,开篇唱出这种祥和的声音,就是一种和乐清平盛况的衬托。
这是筵席客观大环境的隐喻,而宴请的主观情感传达,也符合鹿的形象。以不与人争、天然和顺的鹿为起兴,这是传达着主人礼贤来宾、与人为善的意思。正如《击鼓》首章的“击鼓其镗”陪衬出征战杀伐之意,而《鹿鸣》开篇的“鹿鸣呦呦”鸣唱出友好善交之情。
鹿,根据其字面谐音,还是一种“禄”的祝愿。所以“鹿”有吉祥福禄的隐喻,福禄临门,路路叵通。因此鹿鸣的颂唱,也是在祝祷禄祚福祉。
鹿,还象征权位。有词曰“逐鹿中原”,也有词说“群雄逐鹿”,这都是描写天下权势的角逐。看鹿在谁手?便问鼎天下!因此,《鹿鸣》一诗最确切就是用于君王的燕礼,那是一种掌控天下的王权象征。
鹿,亦是纳贤、纳吉的代表。当“呦呦鹿鸣”开宴的时候,只有嘉宾如云,才得基业如厦;雄鹿头上生角,头角如柴,柴是“才”和“财”的谐音,德才兼备,善贾生财;鹿更有“仙鹿衔芝”的传说形象,财禄献灵,是献来吉祥如意,福祉相依。
所以《鹿鸣》是一首适合作为国礼来欢迎来客、友睦来宾的歌曲:
它平缓起奏,和乐陶然,是盛世风度,泰平风华;
它語气温和,声调悦耳,发善意之言,善心好客;
它德音昭昭,琴瑟悠悠,祝美好寓意,福禄吉祥。
而这份祥和之景、友善之情、福禄之意,是由呦呦鹿鸣传唱出来的一份悠悠雅乐。
尊贤纳良
《鹿鸣》,之所以应用于宴会之上,是代表欢迎来客;之所以唱诵于君主之口,是代表招贤纳士。这也就是后来曹操大有深意地借用《鹿鸣》诗改唱为《短歌行》的用意所在,在于表达他要构建九州新秩序、呼吁天下贤士来奔的雄心壮志。《鹿鸣》不仅是简单的欢迎,更是在欢迎同道的加盟;《鹿鸣》不仅是简单的宴请,更是在宴请盟友的来朝。
要图伟业、要得天下、要创基业、要建功勋,都离不开有为之士同心同德的辅助。这不仅仅是“人多力量大”或者“一个好汉三个帮”的人才智库问题,更说明着一种生存理念能获得认同、发展道路能获得支持的人心向背问题,也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性。
所以,在广纳贤良、礼贤下士方面,历代圣主都不遗余力。《史记》里记载周公称自己在求贤方面,就是“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周公说,他每当听到有贤士来访,哪怕正在洗头,也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迎接,哪怕正在吃饭,也赶快吐出口中的食物起身相迎,犹恐怠慢了来者、失了贤者之心。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这当然是一种极度化的描绘,就算是心系才俊,也不至于因为洗完这一次头发、嚼完嘴里这一块肉就耽误了贤良的投奔之心。周公表达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求贤若渴的态度,一种招贤纳士的态度。
同样的尊贤纳贤之心,还有《三国志》里记载的“倒履相迎”的典故,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有一次听说神童王粲来访,于是赶忙出门热情相迎,乃至来不及穿好鞋子,把鞋倒着匆匆套上就奔出去迎客。“倒履相迎”和“周公吐哺”一样,都是体现礼敬贤者犹恐不及的状态。
因此曹操在《短歌行》结尾就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贤者来访,不厌其多,智者加盟,不厌其繁,从者如云,不厌其众,功成名就,不厌其高,能者多多益善,功业独步天下。
曹操在东汉末年吟诵的这首《短歌行》,比《诗经》吟唱的年代晚了数百年,他的文辞表达更为豪迈直白。他直言期望“天下归心”,从而愿以“呦呦鹿鸣”之诚心善意来广纳“我有嘉宾”,但是他的思想渊源、表达来源,都是继承自《鹿鸣》的成就王业而众星拱月、礼纳贤才而雅意温存。
所以,《鹿鸣》的形式是宴请宾客,精神是礼乐文明,目的是纳贤结友,宗旨是成就和谐。
《鹿鸣》是一首贵族的歌,它温柔敦厚而矜持高雅;
《鹿鸣》是一首和平的歌,它祥和友好而融洽欢乐;
《鹿鸣》是一首迎宾的歌,它彬彬有礼而善待友朋;
《鹿鸣》是一首王者的歌,它心怀天下而睦交四海。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