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供给的区域差异化分析
2018-08-04杨亮
杨 亮
(辽宁省辽中县团结水库管理处,辽宁 辽中 110200)
1 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供给的区域差异化分析
1.1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为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供给的区域差异化分析,选择全国31个省份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和需求强度开展因子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实现因子分析过程,建立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1.2 变量选择
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科学性和简明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区域性、可比性等原则,确定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该体系指标层由共计20个评价指标组成。
表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区域差异评价指标体系
1.3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水利统计年鉴》、国家数据网,表2对部分原始数据进行了展示。
1.4 实证分析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区域差异实证分析主要围绕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变量共同度、主成分表、碎石图、旋转前的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综合得分展开,由此可得出我国31个省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3。
表3 省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
根据表3,绘制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综合得分示意图,见图1,分析可得出第一因子为“灌溉能力因子”、第二因子为“设施供给数量因子”、第三因子为“装机容量因子”、第四因子为“大型灌区数量因子”、第五因子“经济因子”,可发现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性,西部地区整体供给能力较低、东部地区整体供给能力较高、中部地区供给能力属于平均水平,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利于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因此各地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1]。
图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综合得分示意图
农田水利设施需求强度区域差异实证分析同样围绕上述步骤开展,可得出我国31个省份农田水利设施需求强度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4。
表4 省份农田水利设施需求强度综合得分及排名
依据表4,绘制农田水利设施需求强度综合得分示意图,见图2,分析可得出第一因子为“农业生产规模因子”、第二因子为“自然环境因子”、第三因子为“生产能力因子”,可发现我国河南、山东、黑龙江等省份得分较高,这是由于这类地区属于我国粮食大省,其中“生产能力因子”得分较低的省份急需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与建设[2]。
图2 农田水利设施需求强度综合得分示意图
2 基于辽宁省辽中县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供给对策建议
2.1 辽中县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现状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位次高于需求位次的现状主要源于辽宁省拥有的数量较多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结合地辽中县现状发现,当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小于求情况极为常见,且辽中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供给主体单一、管护主体缺失等情况直接影响其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供给[3]。
2.2 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供给对策建议
考虑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建议辽中县构建“一主多元”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体系,其中“一主”指的是政府作为主要供给主体,“多元”则是指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供给,因此辽中县政府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体系中应担任建设、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同时引入市场力量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体系中,TOT、BOT等投融资模式均可为辽中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运行提供支持,这一过程地方政府必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辽中县还可以采用“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信贷模式进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融资,有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应成为承贷主体。
3 结论
对国内各省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供给的区域差异化进行分析,具备较高现实意义。结合辽宁省辽中县提出的构建“一主多元”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体系、建立并完善村社灌溉单元等对策建议,还可以采用“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信贷模式进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融资。因此,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供给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我国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