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渭河西安城市段水生态治理工作思路
2018-08-04侯婧昕
侯婧昕
(西安市渭河生态保护管理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018)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渭河也是长安“八水”的主脉,与南部秦岭共同构筑了“南山北水”独具西安特色的山水城市格局。近年来,渭河西安城市段先后完成了堤防、堤顶路、景观绿化和防护林带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已经成为老百姓观光休闲、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发挥出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渭河天然径流特点是来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他时段水量仅占4成,加上上游生产生活用水的大量增加,以及干支流水库的调蓄影响,一年中有多半以上时间河道流量偏小、水位较低,致使渭河河床大面积滩涂裸露,河床逐步萎缩下切,使主河槽与滩地的自然水系连通阻断。而且由于驳岸形式单一,水岸高差加大,人们失去了近水亲水的便利条件,与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中河”以及发展“渭河生态旅游带”的定位相差甚远。
为改善河道内的生态环境,恢复河道自然形态,本文从问题分析、总体思路和应着重开展的重点工作等方面,对渭河西安城市段的水生态治理有关问题提出工作思路。
1 存在问题
(1)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水量年内分布不均。渭河的天然来水主要集中在汛期,枯水期水位过低,河道内大量滩地裸露。加之目前河道主槽下切严重,水位较低,造成大量滩地裸露。
(2)河滩内生态环境自我平衡修复结构欠缺。支流水质不达标,且主河槽水面与两侧滩地存在一定高差,水体不能自流补给滩地内的湿地、公园和湖泊,河滩内湿地水体得不到交换,河道内水质现状较差,水生态环境恶化。
(3)城市与河流受到防洪堤的阻隔,人—水—城连通性差。渭河在西安城市段承担着较重的防洪任务,大堤沿河道东西贯通,水面距离岸顶高差较大,大堤阻隔了城市与河流之间的联系。
(4)滨水公共空间景观建设同质化,建设类型单一重复。渭河西安城市段的滨水公共空间已经或正在进行景观的开发建设,部分已建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景观效果,但是这些建设在景观效果上缺少特色。
(5)桥梁密集,片区之间交通联系较弱。河段内有多座桥梁通过,对河道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割裂,景观效果差。
2 治理工作思路
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流域规划综合要求,在保证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措施形成河道主槽、湖泊、湿地等多种形态的水面,将河流构建成一条生态景观廊道,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系统,维持渭河的健康生命,建设水生态文明,提高城市品位,实现渭河沿岸“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备”。
2.1 主动汇报沟通,积极争取上级及流域管理部门的支持
由于渭河西安城市段处于三门峡水库回水区,渭河流域管理机构对此管控严格,建设审批难度较大,西安市水行政部门曾在近几年做出多次努力而收效甚微。但是随着河道防洪预警系统的不断完善,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泄流能力的愈加成熟,以及渭河综合治理稳定了渭河主槽这些因素的存在,从2003年以后,实测渭淤断面整体下切4 m左右(见图 1)。
图1 渭淤26~37河段累计淤积量与历年潼关高程变化
因此,用科学合理的水文、冲淤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基础支撑,来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2.2 加强渭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和管理
从省级层面,应充分发挥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在渭河水量调度方面的职能,成立渭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中心,对渭河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资源进行统一调度管理,以总量控制为核心,优化和调整水资源配置,保障渭河生态需水量,建立完善的水量调度监督执行政策制度,达到生态流量控制目标,确保渭河咸阳和华县(华州区)控制站生态基流量分别为15 m3/s和12 m3/s,生态良好流量分别为20 m3/s和30 m3/s。同时划定渭河生态用水补给河流,充分利用跨流域调水工程富余弃水,如引汉济渭等来补充、增加河道生态流量。
2.3 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扎实开展前期工作
渭河水生态治理关乎西安城市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目标能否按期实现,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从市级层面,应尽快成立渭河西安城市段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机构,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统筹推进工作的落实。建立工作实施的监控、考核和调控机构,夯实责任,制定节点目标,加速推进项目规划、可研等前期工作,加快项目早日落地实施,为西安北部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2.4 委托权威性、高水平的设计团队进行统一规划
渭河在西安的重要位置决定了本次水生态治理的规划定位、标准和起点要高。要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能够代表国内河道水生态治理领先水平的规划标准来选择设计团队。通过对渭河西安城市段现状进行调查,摸清存在的主要问题,拟定治理目标,确定技术路线,提出规划策略和思路,引进全新的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策略和思路,体现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整体性。治理方案应包括防洪排涝、河道整治、污水处理、水质提升、水源保护、生态修复、水面景观、文化展示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规划、拟建、在建工程项目的进度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期分步实施计划。
2.5 树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理念,构建健康的河道生态系统
牢固树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理念,在满足防洪、排涝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植被恢复和绿地建设的滨水带生态修复工程、丰富水生生物生境的生态护岸工程和恢复河流蜿蜒的自然形态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滨水带+护岸+河道三大空间”;建设以浮岛浮床和除藻曝气为代表的水面生态修复工程、以构建水生生物群落为目的的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和以生态疏浚和创造河流底栖生境为主的水底生态修复工程,形成“水面+水体+水底三位一体”的水生态修复工程体系,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渭河河道生态系统。
2.6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项目启动实施
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动员沿渭各区、开发区及管委会充分认识项目实施以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各方力量,切实增加财政预算投入,建立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在逐步增加财政性投入的同时,利用经济手段,培育和引导市场,促使各种渠道的资金进入生态建设事业,特别要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采取PPP模式进行融资,坚持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3 结论
渭河西安城市段水生态修复工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柔性治水理念、以及我市“聚焦三六九、建设大西安”的重要举措。工程项目从技术层面分析是切实可行的,加之近年来洪水信息预警系统的不断完善,更加增强了我们加快推进渭河西安城市段水生态治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这项工作建设任务重,技术要求高,推进难度大,社会关注率高,预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需要省市各级协力推进,充分调研论证,反复科学测算,着力构建水生态治理与修复体系。通过扩大城市水体面积,营造水环境,使渭河西安城市段真正成为公众亲水休闲、娱乐旅游的好去处,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同时,也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为渭河沿岸经济社会发展,为大西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