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坪铺水库附近都江堰震群、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1

2018-08-04李春政马文涛罗佳宏

震灾防御技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发震都江堰断裂带

李春政 马文涛 罗佳宏



紫坪铺水库附近都江堰震群、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1

李春政 马文涛 罗佳宏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2008年2—4月,位于汶川大震初始破裂点的紫坪铺水库附近发生了一系列的小震活动,它们与汶川地震和紫坪铺水库小震的关系值得研究。本文采用CAP方法,反演了紫坪铺水库7个专用数字地震台站的数据,得到震级大于L1.0的28个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有19个地震事件集中在紫坪铺水库东南方向的都江堰附近,最大地震为逆冲型,发震机制为逆冲型带走滑分量,少量带正断层分量;从深度剖面看,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地下13km附近区域,都江堰震群丛集在前山断裂带上,其它地震散布在中央断裂带上;发震最大主压应力方向随时间的变化具有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变化比较大到趋向一致的演化过程。这些现象说明龙门山断裂带在都江堰附近存在1个凸凹体,形成应力集中点,引发都江堰震群活动,由此迫使龙门山断裂带前山断裂发生逆冲性活动,从而加剧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汶川地震的发生。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紫坪铺水库小台网 应力场 都江堰震群

引言

相关研究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带重新活动的结果(张培震等,2008;徐锡伟等,2008),从震源破裂机制上看,存在由逆断层型向走滑型转变的过程(王卫民等,2008)。在研究中人们还发现汶川地震前,在位于大震初始破裂位置的紫坪铺水库附近发生了一系列密集的小震活动(胡先明等,2010;卢显等,2010;程万正等,2010),分别称之为水磨震群、深溪沟震群和都江堰震群(马文涛等,2011),它们与汶川地震的关系值得研究。胡先明等(2009)利用PS垂直分量振幅比资料测定了紫坪铺水库区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间262次小震震源机制参数,得到了水库蓄水使走滑断层活动增多和小震震源机制解节面优势方向与断层走向展布一致的结论。张永久等(2010)运用PS振幅比法计算了紫坪铺水库区及周边486次大于L1.6地震的震源机制,得到了水库水域范围的地震活动受到了紫坪铺水库蓄水的影响,而外围稍远区域的断层错动性质和应力场变化则反映了汶川8级地震前的增强信息结论。

特别是2008年2—4月期间,在位于汶川大震初始破裂点的都江堰附近发生了一系列的小震活动,它们的震源机制及活动性对于研究汶川8级地震的孕育、发生及发展过程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解剖一系列小震活动的“时、空、强”和震源机制解特点,从力学机制上深刻理解大地震孕育、发生及发展过程。

1 震源机制解CAP方法原理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是指震源区在地震发生时的发震应力、方向和断层错动方式的力学过程,是由地震产生并被许多测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形分析结果,是所得到的地震断层面及与该断层面垂直的辅助面的参数、发震应力场和其它有关参数的总和。由于地震的震源机制描述了震源的性质及其破裂过程,因此及时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对于地震本身的研究、孕震机理的解释及震后应力分布的描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用Zhao等(1994)等提出的CAP(Cut and Paste)方法,把波形记录分割为P波部分(Pnl)和面波部分(Snl),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格点搜索的方法进行地震震源机制的反演。CAP反演方法中设()是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去除仪器响应后的地震波形,()是相对应的理论计算出的波形,则有如下等式:

为此我们可以使用格点搜索法,搜索可能的震源深度、方位角、滑移角、倾角,同时给出误差函数作为测量标准,从而得到最佳震源机制解。

在反演时使用的波形为近震波形,而近震波形受地壳横向各向异性的影响较明显。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采用频率-波数(-)方法(Zhu等,2002)来计算台站各处的格林函数。另外,在波形反演过程中,反演结果容易受到波形中较强部分的影响。对P波部分(Pnl)和面波部分(Snl)的3分量共5部分(Pnl不存在切向分量)给定不同的权重进行反演,可充分考虑各部分波形对反演结果的贡献,如选择格点搜索的方法,选取(3)式的误差测量函数:

通过格点搜索方法在适当的范围内循环震源深度、方位角、倾角、滑移角,得到相对误差最小时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CAP法应用十分广泛,吕坚等(2008)使用CAP方法分析九江-瑞昌S5.7、S4.8地震震源机制,并得到主震和强余震发震构造等有关结论;李铂等(2016)使用CAP方法反演了乳山震群L3.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并推测出该区域存在一条或者多条隐伏断裂;郑培玲等(2017)使用CAP方法得到河南范县L4.2地震震源机制,并得出此地震与聊兰断裂活动有关的结论。近年来CAP方法不但应用于中强地震,在中小地震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呈现出在更小地震中应用的发展趋势。但人们也对小地震使用CAP法存在着疑虑,认为4级及以上地震波形具有较大的信噪比,能够获得比较可靠的震源机制解结果。

人们研究4级以上震源机制解所使用的地震台网台间距一般在100—200km或更远,而我们使用的紫坪铺水库地震专用台网的台间距在10km左右。从选取的紫坪铺台站都江堰震群的资料看,L2.7的200802142312事件被BAY台站记录到,其震中距为12.8km,最大振幅为17425;而相对于L4.0的200707310735事件,被震中距为170km的BAY台站记录到,它的最大振幅为21927。可见远台接收到的中强震级与近台接收到的小微震在能量振幅量级上是相当的,即两者所使用的地震数据的信噪比是相当的,故可以用CAP方法反演都江堰震群的小震震源机制。

2 观测资料与地壳速度模型的选取

2.1 观测台站分布

紫坪铺小台网自建成以来获得了良好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可以有效地拾取地震波形等资料。本次研究选用紫坪铺水库的7个专用台站(图1),台站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紫坪铺小台网基本情况

图1 台站与水库位置分布图

2.2 地壳速度模型的选取

针对紫坪铺水库所处的龙门山断裂带的速度结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研究区的一维速度模型结构(表2)选用周龙泉(2009)根据紫坪铺水库台网从2004年8月—2008年11月4306个地震观测报告拾取到的P波和S波走时数据,利用网格插值的方法计算校正并参考王椿镛等(2002)、程建武等(2009)和易桂喜等(2013)对该区及其邻近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地质背景研究成果,最终校正确定的一维速度模型。

表2 研究区域一维速度模型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挑选出紫坪铺水库小台网2008年2—4月间震级大于L1.0的地震事件28个,在MSDP软件下转换地震目录的数据格式为SAC,在SAC程序下标记P波到时及P波、S波时窗的选取,旋转观测波形至RTZ分量,控制振幅数量级,最后利用CAP方法计算得到的理论波形与实际观测波形相拟合。

拟合过程中不断调试P波部分和S波部分的滤波频率,可以得到不同的、甚至差异大的结果。以往的研究中用CAP方法对震源深度的确定依据是调整滤波频率,在全空间格点搜索震源参数,使观测波形与理论波形更好地吻合,得到震源机制解误差深度曲线的一个全局极小值且是最小值,于是便认定此深度处的震源机制解为最符合实际的震源机制解,此深度即为该事件最佳震源深度。

调试过程中滤波得到Pnl部分(0.01—0.5Hz)和Snl部分(0.1—0.35Hz),2008年2月14日23:50的L2.9地震事件的误差深度曲线与波形拟合曲线分别如图2、图3 所示。

由图2中可知,误差曲线在深度3km左右有一个明显的极小值,获得最佳震源机制解。图3所示3km的波形拟合曲线中,在7个台站、35个震相中有21个震相的理论波形与观测波形互相关系数大于50,占60%,震源机制解可信。

依次计算28个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得到最佳解。计算结果与前人的结果相比较为一致。200802142350事件节面I走向36°、发震应力方向351°,与张永久等(2010)利用振幅比法计算所得结果节面走向46°、发震应力方向348°比较吻合。200802142312事件节面走向78°、发震应力方向157°,与张永久等(2010)所得的94°和187°比较一致,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图4中底图颜色差异代表海拔高低,浅蓝色部分代表四川盆地区域,红褐色部分为高山地区,由图可见28个地震事件中有9个零散分布在水库南部和西部,有19个地震事件集中分布在水库东南部都江堰市,这些集中在水库东南部的地震事件为都江堰地震群事件。

图2 ML 2.9事件误差深度曲线

图3 波形拟合曲线(红色为理论波形,黑色为观测波形)

图4 紫坪铺水库震源机制解平面分布图

从垂直于映秀-北川断层与前山断裂的剖面看(图5),都江堰震群震源深度集中在13km,位于前山断裂带上,且地震事件发震断层以逆冲断层为主,兼带走滑分量。本研究所有震源机制参数列于表3。

表3 库区ML 1.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参数

续表

图5 紫坪铺水库震源机制解剖面分布图

节面I的总体情况可以反映水库研究区断层的大致情况(图6),其走向在190°—220°方向形成优势分布,即西南—东北方向,与前山断裂带的走向基本一致。滑动角集中在-20°—20°,倾角集中分布在40°—90°,发震主压应力场P轴的走向为北西—南东向或近东西向,且都江堰震群深度都在前山断裂带附近,可见都江堰震群是前山断裂活动的结果。

图6 节面I、II的走向、滑动角、倾角和P、T、N轴走向与倾角的统计特征

2008年2月主压应力轴走向变化大,3月、4月压应力轴走向变化小(图7),呈现出归一和稳定的状态。刁桂苓等(1994,2011)发现主震前震源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应力场与构造应力场由不一致变化为一致,则说明主震区域应力积累,在局部发生应力场转换现象到最终与主震应力状态一致时,表明主震区域应力累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为大地震发生的征兆。

图7 压应力轴(P轴)走向随时间变化图

4 讨论

人们已经认识到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带重新活动产生的结果,引起中央断裂带重新活动的原因及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成为今后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如能从中得到一些力学机制上的规律性认识,则可用于指导有关地震演化过程的研究工作。

2008年2—4月的地震事件代表了汶川8级地震前最后一期的小震活动,其中大于L1.0地震事件主要集中在都江堰附近,发震机制以逆冲机制为主,最大地震为逆冲型,其它发震机制逆冲型带走滑分量,少量带正断层分量。发震断层走向是西南—东北方向,与中央断裂带和前山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从深度剖面看,震源深度分布在13km以上区域。都江堰震群呈重集性,集中在前山断裂带上,其它地震散布在中央断裂带上。发震主压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或近东西向,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相一致,说明最后一期小震活动与汶川8级地震受同一个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

从最后一期小震的最大主压应力场方向随时间变化上看,其方向从150°—350°之间频繁剧烈变化,而临近汶川8级地震发生时缩小到210°—250°,主压应力轴走向趋于与区域构造应力场走向相一致,预示着即将有大地震发生前,发震构造应力场有一个协同化过程(马瑾等,2014)。

综上所述,2008年2—4月地震事件的发震机制以逆冲机制为主,兼走滑和少量带正断层分量。龙门山断裂带中的前山断裂带与中央断裂带是一个构造变形单元。前山断裂带在中央断裂带之下,其受力如同楔形体,向西北方向地下延伸。当前山断裂带上发生都江堰震群后,引起中央断裂带上的滑动阻力减小,相当于去掉了龙门山断裂带上的中央断裂带的“楔子”(马文涛等,2011)。这些现象说明龙门山断裂带在都江堰附近存在着1个凸凹体,形成应力集中。当都江堰震群发生迫使龙门山断裂带前山断裂逆冲性活动,它加剧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的活动,为汶川地震的发生创造了构造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汶川地震的发生。因此,2008年2—4月地震事件具有加速汶川8级地震发生的性质,对其详细研究将有助于获得地震预测的信息与方法。

致谢:本研究的紫坪铺水库专用台网地震数据来源于四川省地震局水库研究所,得到了韩进研究员对本研究的大力支持。

程建武,董治平.2009.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西部地震活动特征及震后趋势分析.华南地震,29(4):54—63.

程万正,张致伟,阮祥,2010.紫坪铺水库区不同蓄水阶段的地震活动及成因分析.地球物理学进展,25(3):759—767.

刁桂苓,于利民,李钦祖,1994.强震前后震源区应力场变化一例.地震学报,16(1):64—69.

刁桂苓,徐锡伟,陈于高等,2011.汶川W7.9和集集W7.6地震前应力场转换现象及其可能的前兆意义.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128—136.

胡先明,张永久,谢蓉华等,2009.紫坪铺水库区小地震震源机制研究.地震地质,31(4):676—685.

胡先明,张炜,韩进等,2010.紫坪铺水库地震监测预测.四川地震,(4):1—6.

李铂,崔鑫,苗庆杰等,2016.CAP方法反演乳山震群3.0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华北地震科学,34(3):14—19.

卢显,张晓东,周龙泉等,2010.紫坪铺水库库区地震精定位研究及分析.地震,30(2):10—19.

吕坚,郑勇,倪四道等,2008.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S5.7、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1(1):158—164.

马文涛,徐长朋,张新东等,2011.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关系的讨论.地震地质,33(1):175—190.

马瑾,郭彦双,2014.失稳前断层加速协同化的实验室证据和地震实例.地震地质,36(3):547—561.

王椿镛,Mooney W. D.,王溪莉等,2002.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地震学报,24(1):1—16.

王卫民,赵连峰,李娟等,2008.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地球物理学报,51(5):1403—1410.

徐锡伟,闻学泽,叶建青等,2008.汶川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地震地质,30(3):597—629.

易桂喜,闻学泽,辛华等,2013.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应力状态与强震危险性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6(4):1112—1120.

张培震,徐锡伟,闻学泽等,2008.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地球物理学报,51(4):1066—1073.

张永久,高原,石玉涛等,2010.四川紫坪铺水库库区地震剪切波分裂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3(9):2091—2101.

郑培玲,邢康,贾漯昭等,2017.2015年1月18日河南范县L4.2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38(1):28—31.

周龙泉,2009.紫坪铺水库库区三维速度结构.国际地震动态,(4):5—6.

Zhao L. S., Helmberger D. V., 1994. Source estimation from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84(1): 91—104.

Zhu L. P., Rivera L. A., 2002. A note on the dynamic and static displacements from a point source in multilayered media.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48(3): 619—627.

Analysis on Mechanism of Dujiangyan Earthquake Swarm in the Vicinity of Zipingpu Reservoir

Li Chunzheng, Ma Wentao and Luo Jiahong

(Key Laboratory of Active Tectonics and Volcano,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

A series of small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vicinity of Zipingpu Reservoi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rom February to April, 2008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small earthquakes of the Zipingpu reservoir is worth studying. In this paper, the digital seismic data of seven special seismic stations of the Zipingpu reservoir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CAP method, and 28 focal mechanism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L1.0 level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9 of these earthquak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Zipingpu Reservoir near Dujiangyan, in which the maximum earthquake is the thrust type, and the others are thrust with strike-slip and normal faulting. The focal depth of the earthquake is mainly distributed at the area above 13km depth, and the Dujiangyan earthquake swarm is concentrated in the front mountain fault zone, the other earthquakes are scattered on the central fault zone. In the change of the maximum main compressive stress direction over time, the change from the maximum main compressive stress direction is great and the trend is consistent. These evidence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convex and concave body in the Longmen mountain fault zone near Dujiangyan, which forms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rea. When the Dujiangyan earthquake swarm occurred to force the thrus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it intensified the activity of the central faul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accelerat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o some extent.

CAP metho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Zipingpu earthquake monitoring network; Stress field; Dujiangyan earthquake swarm

李春政,马文涛,罗佳宏,2018.紫坪铺水库附近都江堰震群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震灾防御技术,13(2):342—352.

10.11899/ zzfy20180209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IGCEA1705)

2017-08-18

李春政,男,生于1993年。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震源机制和水库地震方面研究。E-mail:li-chunzheng@foxmail.com

马文涛,男,生于1958年。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水库地震。E-mail:Wentaoma@sina.com

猜你喜欢

发震都江堰断裂带
基于构造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节面中发震断层面
——以盈江地区为例
拜水都江堰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基于钻孔应变观测约束的2016年新疆呼图壁M6.2地震的发震断层研究
综合物化探在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深部找矿的应用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郯庐断裂带及两侧地区强震异常特征分析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