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妆浓抹总相宜

2018-08-04江山携手

小读者之友 2018年4期
关键词:路上行人断魂杏花村

江山携手

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清新自然、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的佳作。细雨绵绵,天色阴沉,道路泥泞,行人伤感,表达了清明这一特定环境中行人的思绪和愿望。这不仅是一首传诵十分广泛的诗,而且也是被后人改为其他文体形式最多的诗。曾经有许多人,从多方面加以修改,而且改得很有趣,竟也妙趣横生,别有一番风味。

旧时有人为了给孩子启蒙,将其改为三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有将其改为四言诗的:

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据说清代纪晓岚觉得杜牧的这首诗不够精练:“雨纷纷”自然在清明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紧要。因此他将每句头两个字删除,遂成一首五言绝句: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也有将其改为六言诗的:

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處?牧童遥指杏村。

传说,在1078年清明这天,大文豪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便脱口而出: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纷纷”在诗中形容雨,在词中形容行人,更显自然贴切。“有”本指酒家有否?现改为“酒家何处”,也就是说“酒家在哪里”,无须再用“有”。而将“有”移至“牧童”前,变为“有牧童”,照应上句,衔接自然,音节舒缓有力,句式长短不齐,节奏参差跌宕,更增添了词的韵味。

有趣的是,还有人别出心裁地只改动诗中的标点符号,居然把《清明》改编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台词等一应俱全的微型独幕剧: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幕落]……

戏剧诸要素无一缺少,且浑然一体,不增减一字而成一剧,剧情虽简单,但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读后令人回味无穷。真是妙笔天成,耐人寻味。

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编的:

[时间]清明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幕落]

(摘自《知识博览》)

猜你喜欢

路上行人断魂杏花村
刘 宁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熊敏
亭林园听雨
清明
山区的冬晨
蝴蝶(1)
清明
朝花夕拾
失踪的“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