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我与“星辰大海”的故事
2018-08-04宁歌
宁歌
小男孩长大后,真的走了很远很远,他看到了月亮,看到了星空,看到了“星辰大海”。他就是中国“嫦娥之父”、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2018年3月,欧阳自远做客CCTV-4《谢谢了,我的家》节目,讲述他与“星辰大海”之间的故事。
歐阳自远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助产士,他们的工作是治病救人,欧阳自远说,小时候经常会有乡下的老乡们用担架抬着病人,敲响家里的大门。“有时候半夜里睡得迷迷糊糊的,听到敲门声,我就知道,是有病人上门了。”
夜晚求医的病人往往都是急症,那时电灯不普及,欧阳家晚上只点着小油灯,父母就着昏暗的光线,仔细诊断病人,小欧阳有时候站在一旁凑热闹,父母会告诉他:“以后要好好学习,学到真本事。”
这句“学到真本事”,可以说成为了欧阳自远一生的座右铭。
欧阳自远生活的小镇上,开着一家名叫“开明书店”的老店,里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也有科学杂志。欧阳自远识字早,上小学的时候已经认得很多字了,每天一放学,他就溜到书店去看书。
在书店的科学杂志里,欧阳自远知道了星空、月球,对我们所在的地球也有了基本了解。“看完这些书,我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太浩瀚了,我对这些科学知识非常着迷。”一来二去,书店老板对这个经常来“蹭书”看的小读者熟悉了起来,有时候见他看书入了迷,还会提醒他:“小鬼,时间不早了,该回去吃饭啦!”
欧阳自远喜欢看《西游记》,喜欢那个会七十二变,历经磨难找到初心的孙悟空,也喜欢看自然科学类的相关书籍,对探索世界和宇宙有了初步的兴趣。
1952年,欧阳自远高中毕业,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而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最缺少的就是矿产资源和能源。报纸和电台宣传最多的就是“希望年轻的学子们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欧阳自远毅然报考北京地质学院,踏上了为祖国寻找宝藏的“征程”。
1958年,前苏联发射首枚月球探测器,拉开人类探月的序幕。欧阳自远那时还在读研究生。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也打开了他的思路:“我相信深入探索空间将是人类共同的发展方向,我坚信有一天,我们中国也会踏上这条道路。”
欧阳自远学的是地质学,地质学的根本任务是研究地球的起源与演化。他觉得,只孤立地研究地球很难搞清楚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必须对比研究地球的兄弟姐妹——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宇宙尘,研究太阳系的整个家族,才能理解地球及其家族的共性和地球的特性。
上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可谓“一穷二白”,国内没有成熟的航天技术,欧阳自远想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几乎不可能。“但我们国家既然要走这条路,我能不能提前做点准备?”欧阳自远将目光放在了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陨石上。
1976年3月,三个大火球从天而至,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它们在我国吉林市上空爆裂后,形成了一场蔚为壮观的陨石雨。这场陨石雨给科学家们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研究“天外来客”的绝佳机会。
欧阳自远和其他科学家借着这次难得的机会,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室精细研究,发掘出重达1.77吨的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经过对陨石的深入研究,欧阳自远等科学家提出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陨石形成与演化模式,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天体化学研究队伍。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他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重达1克的月球岩石,这是美国阿波罗号登月飞船带回的月壤。同时,美国人也给中国打了一个“哑谜”:阿波罗号飞船曾6次载人成功登月,取回多个岩石样本,那么,这块作为礼物的月球岩石究竟是第几次登月时,具体在月球的哪个位置采集的?
欧阳自远给出了答案。谈起这段经历,欧阳笑着说:“美国人把样品放在有机玻璃罩里面,玻璃罩上有放大镜,粗看上去,月球岩石有拇指那么大,但打开玻璃罩我才发现,岩石只有小黄豆那么大。”
就这么一颗“小黄豆”,欧阳自远只能利用其中的半克进行全面解剖,剩下的半克,送往北京天文馆,向大众展示“月亮上的石头是什么样的”。
欧阳自远组织了全国相关研究所的三四十位研究人员,对这半克的样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不仅确定了具体的采集地点,还精准指出,样本是由“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登月时采集的70017—291号样品。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993年,时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所长的欧阳自远,开展了《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飞天的梦想在他的心中埋藏了30多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一直努力着。
随后,欧阳自远及团队相继完成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卫星研制总要求》等课题,通过10年时间的反复论证和规划,2004年春节期间,国家正式批准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此时,欧阳自远已经仰望头顶的这轮圆月45年的时间了。
2007年10月24日,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精确入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历时13天19小时,行程209万千米,取得了海量的科学数据。欧阳自远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当记者问到很多媒体评价他是“嫦娥之父”时,欧阳自远谦逊地表示:“‘嫦娥’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里面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谈到月亮,欧阳自远的眼中充满了光彩。“你知道月亮有多少个名字吗?”他曾多次这样问过他人,但很少有人能把月亮的别称说全。欧阳自远却能如数家珍地告诉你,月亮有50多个名字,每个名字都有着十分动人的故事。“中国人给月亮取了很多美丽的名字:玉蟾、玉盘、冰壶、飞镜、婵娟……我最喜欢的名字,是婵娟。”欧阳自远还对很多和月亮有关的传说感兴趣:“我很想知道桂花树究竟是怎样的形态,我很敬佩吴刚无止境的砍树精神,我愿意探求月球为什么不能成为我们地球这样生机勃勃、这样繁茂,这样发展的星球。”在他的眼里,科学家对月球的研究,不应仅仅限于科学,还应涉猎传说和民族文化。比如“嫦娥工程”这个名字,就是全体研究团队投票决定的。
除了艰深的科学研究工作,欧阳自远在大众科普上也花了大量精力:中国的探月工程正式启动后,2005年,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应用系统总体部组织编写了一本叫做《说月》的书,收录了大量的关于月亮的文化传说和科学知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大众普及月亮的知识。从2008年到2016年,欧阳自远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他作了474场科普报告,平均每年52场,几乎每周1场。
欧阳自远像一颗行星一般,不知疲倦地“运行”在科学报国的“轨道”上,源源不断把信念和信心传递给听众,尤其传递给青少年: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上,中国应该飞得更远,中国有能力飞得更远。
欧阳自远这样寄语年轻人:“希望你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上下求索,践行梦想。为什么要仰望星空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你们要有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仰望浩瀚的星空。同时,也需要脚踏实地,学好真本事,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上下求索的精神,联合起来探索未知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孩子们,努力吧!